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幼儿识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4日
作者:周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研究中心
 
    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研究者和家长所认可,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地把对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但是在攻势凌厉的商业宣传的炒作中,很多人对早期阅读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看法。不仅家长受到诱导,包括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在幼儿识字大潮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误区一 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识字是一项很重要的启蒙教育。因此,家长们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识字。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中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技能:①认读文字——通过语音和字形规则的联结来认读对应的文字的能力;②理解语意——运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综合认知策略来理解文字意义的能力;③流畅阅读——能够流利地认读文字,从而理解阅读内容并保持阅读的趣味性。由此看来,识字是成熟阅读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更无法成为阅读能力的“替代词”。
 
    误区二  自主阅读就一定要认字
 
    很多资料表明,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应该注重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要自主阅读,就要认字。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主阅读。
 
    研究者认为,在儿童3~8岁期间,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研究发现人的阅读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二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的学习。一般来说,8岁以前的儿童主要的阅读学习是第一个层面的,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而他们在8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学科知识。简单地说,当儿童能够通过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他们才有良好的在校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就,才具备个人终身学习的倾向与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没有正式认字之前,在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的时候,就可以同时开始认识文字符号、语言声音与语言意义的关联性;可以学习如何看一张纸上的文字符号和印刷形式,比如感知报纸上通栏标题和文章文字的差异,分辨餐馆菜单和图书的不同,等等;他们可以学着阅读一本图画书,尝试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图画书内容,也可以用书中的内容来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虽然此时儿童认字不多,涂涂画画也只是在模仿写字,但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并能够不依赖成人就能阅读的自主阅读者。因此,我们说在早期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绝不同于让孩子去“早期识字”,恰恰相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应该在幼儿没有认识文字时就开始培养。
 
    很多家长在孩子尚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认字。在他们的观念中,说话是一种本能,不需要训练,而认字则是一种学习,应该从小开始。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早期阅读是一个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学习过程。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口头语言的学习和早期阅读的学习,对他们未来的阅读水平同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儿童早期口语词汇的丰富性,口语词汇的复杂程度,早期阅读行为的建立——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是预期他们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早期检测发现儿童是否可能存在阅读困难的指标。
 
    因此,学前阶段的早期阅读目标要求,不是单一的书面语言和方式的学习。我们要在学前阶段促进儿童向成熟的阅读者方向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也就是说,对儿童阅读学习至关重要的早期阅读基础是:①儿童口语的丰富性以及对语音的敏感性。这决定了儿童在看到书面文字的时候能否将它与所听到的口语字词对应起来,或者听到所说的话时能否将它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②有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兴趣。儿童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知识,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在学前阶段,儿童需要拥有自己的书,需要有自己随时可以翻阅的图书,需要有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上的内容,还要有机会经常看到别人正在阅读和写字。通过这样一些互动的过程,儿童可以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这也是为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所作的必要准备。③儿童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有关文字的知识。在早期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符号,熟悉书面用语的形式和运用,这些有关文字的知识有助于儿童对学习阅读产生兴趣并较快地学习书面语言。
 
    误区四 孩子识字越早就会越聪明
   
    或许是因为中国神童的故事都和他们的记忆力、识字能力相关,比如《伤仲永》,中国的家长往往认为:越早认字就表明孩子越聪明。事实不一定如家长们想象的这么美好。我们常在一些早期阅读的活动中看到,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文并茂的教材或者图画故事书时,有些参与“识字”项目的幼儿注意力直接指向了文字,开始一字一字地寻找书中认识的文字,他们认读出来的是琴零碎而无意义的文字;相反,那些并不怎么认识文字的孩子,反而比较注意观察画面的内容和细节,能够通过画面背景和人物动作表情等预知故事内容。他们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对书面内容的理解,从早期阅读的水平上看,毫无疑问,比一提阅读就关注认字的孩子要强得多。
 
    近年的一些前沿研究告诉我们:儿童要成长为成功的阅读者,可能会遇到三重障碍。第一重障碍在阅读习得的起始阶段就已经产生,即在理解与运用书面语言规则方面有困难,因为书面语言系统地代表了口头语言。第二重障碍,是不能把口语理解技巧转移到阅读中。阅读的第三重障碍将强化前两个障碍,缺乏或失去最初的阅读兴趣,或不能很好地体会阅读所得到的回报。
 
    这三重障碍之中,至少有两重是值得那些正在让孩子“早期识字”的人们注意的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了解了识字不等于阅读这个道理以后,家长们或许会问,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研究者指出,需要将学前儿童的阅读指导分成两个阶段加以规划。第一个阶段是对4岁之前儿童的阅读指导,这个阶段儿童阅读学习的重点是增强对阅读目的和本质的感受。家长和教师的阅读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扩展幼儿的口语词汇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命名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故事阅读和续编故事时,引导幼儿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当幼儿在阅读中遇到各种词汇的时候,就可以辨认出这些词汇,并且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
 
    ●感知和辨识语音,发展幼儿对语音的敏撼性
 
    学前儿童对口语声音和意义的敏感程度会逐渐增加。他们开始关注口语中的押韵现象,喜欢听具有绕口令特征的语言,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许多字词的发音有相似之处。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指导幼儿学习感知和辨识语音,比如玩一些要求语言押韵的游戏,念儿歌童谣,随机指认相同字音的字,或者让幼儿仿编和创编儿歌和歌曲,等等。这些活动都将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语音的敏感程度。
 
    ●围绕故事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策略
 
    从学前阶段到小学初始阶段,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让幼儿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成分,都会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策略。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安排每天给幼儿看故事书的时间,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让幼儿扮演“讲故事人”的角色来创编和讲述自己的故事。
 
    ●创建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使幼儿具有对文字的敏感性,是他们通向阅读之路的重要一步。教师和家长要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周围世界文字无所不在。丰富的早期阅读教育环境包括:向幼儿提供随手可取的品质优良的书籍、书写材料以及一些拼字积木和拼字磁铁玩具;在幼儿周围的重要事物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给幼儿做一些有自己名字的标志,如“x x的房间”“x x的宝盒”。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不同的印刷品来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比如查看信件、账单,查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等;通过指导幼儿认识文字书写的最基本规则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比如知道看书要先看封面标题,文字阅读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以及认识最常见的字,等等。
 
    在幼儿4岁之后,家长和教师的阅读指导活动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除了延续上个阶段的有关活动,并不断提高要求之外,还要注意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幼儿阅读的指导:
 
    第一,开展分享阅读的活动,成人和幼儿一起阅读有趣的图书。在与幼儿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成人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作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
 
    第二,开展拼字组词的活动,提高幼儿对母语文字组成规律的认识。
 
    第三,开展早期的“写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做一个小小的“写家”。这里说的写作,不是没完没了的写字或者描红,而是让幼儿尝试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知道的事情。比如写便条、写信,或写一本故事书。可以让幼儿用夹图夹文的方式来“写”,也可以让幼儿画画、说说,老师或者家长加注解释。总之,幼儿的早期写作活动重点是加深幼儿对书面表达的印象,让他们体验“写”的快乐,积累“写”的经验。
 
    在各种有关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8岁前儿童阅读教育的达成目标。中国孩子可以参照此标准。
 
      1.0一3岁儿童阅读能力要求
 
    ·能够通过封面认识不同的图书。
    ·会假装自己在读书。
    ·知道书应该怎么拿。
    ·开始建立跟主要的养育者共读图书的习惯。
    ·通过发声游戏感受语言节奏的快乐和语言游戏的滑箱等。
    ·能够指认书本上的物体。
    ·对书中的角色做一些评论。
    ·阅读图书上的图片并且意识到图片是真实物体的一种表征。
    ·能够聆听故事。
    ·会要求或建议大人为他们阅读或书写。
    ·可能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的印刷字词,例知姓名的字等。
    ·逐渐有目的地涂涂写写。
    ·有时候似乎能够区分图形和文字的差异。
    ·能够写出一些类似字的符号,也能像用书面语言写作那样涂涂写写。
 
      2.3~4岁儿童阅读能力要求
 
    ·理解母语文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觉图像,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命名。
    ·能够辨认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读故事书的时候,知道讲述者念的是书上的印刷文字。
    ·懂得不同形式的印刷品可以用来表现不同功能的书面语言信息(例如超市购买物品清单与餐馆的莱单看上去就是不一样的)。
    ·能够注意语言中可以分解也可以重复的语音现象。
    ·自己说话时能够使用新的词汇及句法结构。
    ·能够理解并遵从口头指令。
    ·能敏锐感知一些故事中事件发生的顺序。
    ·展现出对图书和阅读的兴趋趣。
    ·聆听故事时能够将故事里的人和事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所提的问题和评论中表现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展示自己读写的倾向,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看!这是我写的故事。”
    ·能够辨认大约10个字,特别是含有自己名字的字。
    ·会将涂涂写写当成一种有趣的活动。
    ·可能开始关注常用词的声母或韵母。
 
      3.5~6岁儿童的阅读能力要求
 
    ·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
    ·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时,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点认对应的文字。
    ·逐渐可以“读出”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但不一定照字面一字一字地念。
    ·开始通过部分特征辨认一些常见的字词。
    ·在口语中使用新的词汇跟语法结构。
    ·能够在口语表达中恰当地进行口头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的转换。
    ·可以将阅读的书面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经验连接起来,也开始尝试把日常生活经验用书面语言方式表现出来。
    ·能够复述、扮演或表演完整的或是部分的故事情节。
    ·注意倾听老师给全班念的故事。
    ·能够读出一些书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熟悉一些不同的文体(如故事书、说明文、诗歌、报纸,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印刷品,如标志、符号、标签等)。
    ·听完一个故事后,能够正确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能够根据故事的插图或是部分情节预期故事的发展或者结局。
    ·听到dan,dan,den这组声音,可以辨认前两个是相同的,而第三个不同。
    ·可以不依常规地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可以写出自己的性姓和名,以及部分同学的名(或者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