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百科常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类1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蜂猴(所有种)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金丝猴(所有种)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别名“仰鼻猴”,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长,瘦长的身体上长着柔软的金色长毛,最长可达三十多厘米,披散下来就像一件金黄色的“披风”,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夺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丝猴”的美名。这些美丽的金丝猴身价非同一般,它们与大熊猫齐名,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珍贵动物。它们在国家公布的一类保护动物中名列前茅。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金丝猴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熊猴
 
熊猴( Macaca assamensis Mclelland),属哺乳纲灵长目猴科。别名蓉猴、山地猕猴、喜马拉雅猴、阿萨姆猴。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区森林。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62厘米,尾长17~23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台湾猴
 
台湾猴仅产于我国台湾,它是昼行性、半地栖的动物,感觉灵敏,行动迅速,以各种野果、树叶、昆虫、蛙类等为食,尤其喜欢吃蝗虫,有时成群结队地盗食农田中的谷物、瓜果等。平时家族式群居生活,婚配为一雄多雌制,每个群体中由一只成年雄兽担任首领,成年雄兽大多性情暴躁,喜好争斗。寿命可达20年。台湾猴的体形酷似猕猴,它们的尾巴都超过体长的二分之一,不过台湾猴的尾巴在比例上更长一些,也比猕猴较小而胖。身体的毛色主要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没有任何桔红等鲜艳的颜色,额部裸毛呈灰黄色,头圆毛厚,面部比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点,但不象其他猴类那样呈红色或白色,颊部生有浓密的须毛,顶毛向后披散。四肢毛色深暗,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得名“黑肢猴”。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猕猴属。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 ,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叶猴(所有种)
 
我国有6种叶猴,即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它们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菲氏叶猴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白头叶猴是我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我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从发现时到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标本,而且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因此白臀叶猴可能很早就已经在我国绝灭了。
长臂猿(所有种)
 
我国有4种长臂猿,即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它们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在身体构造上有许多方面和人类极为相似,例如牙齿都是32颗;胸部只有一对乳头;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很发达;血型也有A型、B型和AB型,只是缺少O型。它们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也和人类相近,有22对,比人类的只少一对。长臂猿是动物中的高空“杂技演员”兼“歌唱家”,虽然体形纤小,站立起来身高不足1米,但前肢特别长,两臂伸开时可达1.5米左右,站立起来,两手下垂几乎可以触到地面,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屡平地,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雌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白颊长臂猿的分布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几个县境内,仅剩70只左右。白掌长臂猿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仅剩下30~40只左右。白眉长臂猿生活在云南北部,的野外数量也仅有100只左右。
大熊猫
 
属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内卧睡,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内,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动物性食物。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贵物种。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Helarctos malayanus。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产于云南南部。
熊狸
 
别名熊灵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Arctictis binturong。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70~80厘米)的粗壮尾巴。其体毛黑色蓬松,杂有浅棕黄色。耳端具长达5厘米的簇毛,耳缘白色。四肢粗壮,五趾有坚强锐利的爪;尾具有缠绕性。头、眼周、前额及下颏部呈暗灰色,唇旁长着白色长须。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锐的爪及能抓能缠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树上攀爬自如,成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熊狸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寿命力10~15年。产于云南南部。
河狸
 
别名海狸,属于河狸科,学名为 Castor fiber。  河狸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营半水栖生活,体长74~100厘米,体重25千克左右。头小,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折起,以防水灌入。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扁平,长约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在肛腺前方有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产于新疆北部。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分布范围缩小,我国仅产于布尔根河一带,现己建立自然保护区。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dus。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雪豹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全身毛色灰白,通体布满黑色斑点;尾长,尾毛长且蓬松,是豹类中最美丽的一种。栖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动于高山裸岩。性凶猛、机敏,行动灵巧,以岩 羊、盘羊等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獭及雉类等小动物。在我国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儒艮
 
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 Dugong dugong。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白海豚属,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体长为220—250厘米,体重为250—235千克。身体浑圆,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一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中华白海豚是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生活的种类,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性情活泼,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寿命一般为25一35岁。白海豚属共有4种,即中华白海豚、铅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
亚洲象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为 Elephas maximus。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二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部有自卫、报复行为。寿命50~60岁。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严重。在其分布地区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蒙古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hemionus。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