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在探究中学习——研究性歌唱活动的教育尝试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09日
作者:倪琳费颖     来源: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歌唱活动可以让幼儿充分地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经验,不断培养起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创造能力,结合我园师幼研究性活动的开展,我们以音乐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在幼儿歌唱、欣赏、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研究智慧”,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意识、积累、选择各种学习策略,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景内迁移运用,逐步寻找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渐渐养成对音乐活动的探究心向,获得音乐感知的愉快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学会同伴间的分享与合作。我们选择歌唱活动为突破口,进行了研究性歌唱活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性歌唱活动的内涵特征
 
    幼儿的研究性歌唱活动是指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本身的基础上,更重对所要学习的歌唱内容进行探究和发现,获得并积累一些歌曲学习的认知策略。这种策略包括感知、记忆、推理、概括等策略。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活动,感受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和有所发现后的喜悦,发展探索性思维能力。
 
    探索研究性歌唱活动的内涵,首先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幼儿,其次是考虑教育活动目标设置。
 
    1.互动式的教育观念
 
    互动式的教育观念是研究性歌唱活动的核心观念,在幼儿的歌唱活动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以单向教学的观念开展。一般的模式是教师范唱——幼儿理解歌词——幼儿学唱——幼儿表演,双向互动体现在师幼共同参与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对歌曲的研究热情,运用师幼双方的言语、非言语的活动进行情感以及认知的互为影响,例如在歌曲“大野狼”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原歌曲和新编歌曲的对比,迁移幼儿已有的对狼及其生活环境的认知经验,师幼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共同讨论这样一个核心的问题:怎样既能保护自己,又不伤害大灰狼?并将讨论的结果迁移到歌曲和游戏中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言语和非言语反复交替的过程中,师幼之间始终是一种互动的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2.支持式的教育目标
 
    研究性歌唱活动关注的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思维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且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享受探究的愉快。这种探究在于教师目标设置观念的转变,从过去指导式、外加的、没有走入幼儿心灵的封闭式转化为支持式。支持式是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创设鼓励幼儿探究的问题情境,给幼儿一个支点,激发他们寻求多种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更重在提升多种策略,让孩子经历、体悟到学习的多种策略。
 
    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设置目标:
 
    从以上框架可以看出,在研究性歌唱活动目标的三个层面中,第一层面、第三层面是研究的热情和研究的态度,第二层面是研究策略,这三个层面充分体现幼儿研究性活动的特征。
 
    二、研究性歌唱活动的设计思路
 
    开展研究性歌唱活动,主要是转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学的方式,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教师与幼儿是研究学习的双主体,教师和幼儿的研究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针对一个歌唱活动内容,我们要研究孩子的困难在何处,感兴趣的内容在何处,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按照我们的计划去教。寻找到这些学习内容,把它转化为孩子感兴趣的、有操作、有探索可能的“研究内容”,既研究生长点,教师和幼儿共同围绕这些内容探讨、研究、协商,大家在各自不同的体验中生成出许多发散性的思维亮点。
 
    以大班歌唱活动《歌唱春天》为例,说明研究性歌唱活动的设计思路。
 
    1.层层确立中心研究问题
 
    问题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思维通常由问题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会思考、会操作、会质疑、会选择。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置中心问题。
 
    《歌唱春天》是一个对幼儿有一定挑战的大班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内容较多,又没有重复的部分。我决定以研究性歌唱的方法来学习。在设置问题的过程进行中,我是这样思考的:根据歌词较难的特点,从这个环节中设置中心问题,层层相扣,提供孩子研究性活动的路径。我是这样确立中心问题的:
 
    第一层,扩散性问题。例如,当教师在用跟歌词有关的舞蹈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歌曲的时候,提问“你觉得老师跳的这些动作可能是什么意思?”当教师在范唱歌曲以后,又设计这样的提问启发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轻快地学会这首歌曲?以前用过什么方法?”
 
    第二层,质疑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了一张图谱。(图谱附后)这张图谱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歌曲,但图谱中的有关内容必须由幼儿先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才能完成,这时,我们又设计了这样引导幼儿进行质疑的问题:“看了这张图谱有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第三层,提升性问题。在幼儿和老师一块儿借助图谱的帮助学会歌曲以后,我们又提问:“以前我们学习歌曲时常常用什么方法?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什么新的方法?图谱给了我们什么帮助?”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学习。这种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明确问题的机会,以调动幼儿研究的动机。
 
    2.环环设置智力挑战目标
 
    儿童认知心理学,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是有落差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应能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由此而引起的协商、研究式的学习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歌唱春天》的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环环活动挑战幼儿。
 
    挑战1:在幼儿欣赏了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我鼓励幼儿:“这首歌曲难不难?”“既然很难,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学?”“在许多的方法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较快地学会?”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立刻激发起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挑战2:出示图谱。这张图谱是我们在分析了在这首歌曲中孩子的困难后设计的一张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图谱。我们将歌曲中的歌词转变为各种形象符号,并按照乐句进行排列,有的符号直接排列在相应的乐句中,需要孩子根据符号去理解其含义,并和相应的歌词对应,这是孩子初步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简单地挑战。有的符号则不是单纯地让孩子随便想,而是给他一定的形和字,让他自己根据歌词去判断、选择。这对孩子来说是进一步挑战,促使他们进一步研究的过程。孩子就在这层层深入地挑战中不断地探索,尝试,挑战自我。
 
    3.步步营造快乐活动情景
 
    研究性学习活动重在让幼儿获得愉悦,获得成功,享受活动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的愉快,而是更高层次的愉快。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景设置和语言激励。
 
    在《歌唱春天》的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愉快:一是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完成了图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学会了歌曲;二是以合唱团的形式演唱,角色转变为某某班的合唱团的小演员,以演出的形式表现,表演,还为他们报幕,幼儿显得非常自豪和开心;三是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体验到了集体合作的快乐。
 
    4.处处提供必要学习支持
 
    “研究性学习”注重幼儿的探索与尝试,但决不等同于让幼儿放任自流的去探索。这样做只会让绝大部分幼儿原地踏步,长时间就会失去信心。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也应从简单状态到复杂状态。
 
    在《歌唱春天》的活动中,在活动的每一个转折点,我都注意运用语态、语气,动作等给孩子一些暗示和支持。例如,在幼儿尝试自己判断、选择并填图匹配,每当唱到幼儿需要填的这一句时,我便放慢速度,提高音量,引起他们的注意,给他们提示,完成下面活动的目标。
 
    三、研究性歌唱活动的方法设计
 
    1.图谱探究式
 
    这种方法是指幼儿借助图谱进行探究和发现的自我学习方式。
 
    例如在歌唱活动“买菜”中,我们和幼儿共同探讨如何依据已提供的信息(图谱)进行迁移与推理,来帮助自己学习歌曲。
 
    探究1: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谱中的第一幅画面,听老师说前一句歌词:“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再仔细观察图谱中的第二幅画面,推理出第二句歌词:“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
 
    探究2:在图谱中,有两处抽象符号,一个是感叹号,表示奶奶叹气的声音,一个是曲线波浪号,形象的表示歌曲中歌词“哎呀呀”的节奏。对于这两个符号和歌词的匹配,我引导幼儿认真听一听老师的范唱,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符号,再将歌词与符号比一比,判断出这句歌词应该选哪个符号。
 
    2.策略记忆式
 
    这种方式是指幼儿借助于图片或动作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歌曲。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在大班活动中的尝试,我们将中班幼儿的研究性歌唱活动的重点放在感受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感受如何通过歌曲的学习,感知与学习记忆策略。
 
    策略1:在我们学习歌曲时,记不得歌词怎么办?讨论结果是可以看一看图片,通过图片帮助记忆。
 
    策略2: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故意将部分图片遮挡起来,引导幼儿讨论,图被挡起来了,又怎能知道下面唱什么?讨论结果是可以看老师的动作,也可以自己想,自己记。
 
    3.游戏迁移式
 
    这是一种在低龄幼儿中使用的运用游戏的方式进入歌曲学习的方法。
 
    在小班歌曲“懒惰虫”的教学中,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游戏的方式导入。
 
    游戏1:根据这首歌的节奏,编了一个“点小动物”的游戏。在音乐活动之前的日常活动中,我和孩子一块儿玩这个游戏,让幼儿初步感知这个游戏的玩法,但同时又保持对这个游戏的兴趣。设计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想为幼儿在下一步的歌曲学习中提供一些自己探索,自己研究的帮助。
 
    游戏2: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和孩子一道玩“点小动物”的游戏,并引导孩子们将“懒惰虫”编入“点小动物”的游戏中,并在音乐伴奏下,将游戏转变为歌曲,将“点懒惰虫”儿歌自己转变为歌词来演唱,整个这个过程,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就是初步尝试自己探索、自己研究的过程。
 
    四、研究性歌唱活动的思考
 
    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后,我们深深地感到,研究性歌唱活动无论对幼儿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价值。
 
    通过几次的活动,我们认为,只要方法适当,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可能的。刚开始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讨论,研究,降低了难度,顺应孩子的思维特点,给孩子以适当提示,支持、鼓励、引导他们去研究,去发现,孩子完全能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在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积极,投入,兴趣浓,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尝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是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反思的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不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在音乐活动领域内深入研究,真正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