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集体阅读策略探寻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09日
作者:王莉莉     来源:江苏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集体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整理零散的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还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在集体阅读中,幼儿可与教师和同伴充分互动,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不断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对集体阅读活动进行了重点研究,探索了一些较好的策略。
 
    策略一:“图文对对碰”——图文并茂
 
    幼儿阅读的图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集体阅读活动中的“图文并茂”不是指一般图书中文字配插图的形式,而是特指在部分文字旁边配上形象生动的小图片,或者用对应的小图片替换文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幼儿由于不识字带来的阅读困难,对孩子的阅读活动起到“拐杖”作用,有利于幼儿独立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在抽象的文字与相应的具体形象、动作之间建立联系,自然而然地认识一些汉字。
 
    案例:故事《山羊公公种地》
    山羊公公种下了玉米种子,玉米种子长成了小苗苗。苗苗越长越高,结出了玉米棒棒。 山羊公公把玉米送给了小猫,小猫把玉米送给了小狗,小狗把玉米送给了小猪,小猪吃得真高兴!
 
    ●分析及策略
 
    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易于用图片来表现角色及相应的动作。 很多地方前一句的宾语恰好是后一句的主语,替换成图片后幼儿很容易看懂,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幼儿独立阅读技能的材料。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将故事中的动物、植物和一些动词换成了形象生动的小图片,先让幼儿根据图片和已经认识的简单的汉字来猜测故事的情节和内容,然后通过集体交流和讨论来了解故事。 在幼儿对故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逐步将故事中的部分小图片换成文字,使幼儿在形象和文字之间建立联系,并萌发对文字的兴趣,最后独立阅读并加以表现。
 
    ●友情提示
 
    1.选择材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篇幅短小,语言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有重叠词和重复的词句;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接近,为幼儿所熟悉。
 
    2.故事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让幼儿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基本要素, 有助于幼儿建立基本的阅读策略。
 
    策略二:“问题大搜索”——问题记录
 
    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的核心能力。 阅读能力绝不仅仅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思、预期、质疑、假设的能力,即会观察画面,能看懂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并将它们联系起来以理解故事情节。为此我们引导幼儿将自己在独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没看懂的地方记录在表格中,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与同伴、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讨论,相互碰撞,寻找答案。
 
    案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
    从前,在树林的小木屋里住着一只猫、一只画眉鸟和一只公鸡,一只金鸡冠的公鸡。有一天,猫和画眉鸟要去砍柴,它们告诉公鸡说:“我们要走得很远,狐狸来了可千万不要开门!”它们刚走一会儿。狐狸就来了。它对着公鸡唱道:“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羽毛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伸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公鸡刚把头伸出来,狐狸一把抓住它,朝森林里跑去……
 
    ●分析及策略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诙谐有趣,在重复中逐步递进,深受幼儿喜爱。
 
    故事的篇幅较长,画面很多,共有15幅图。在组织活动时,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先独立地整体感知、理解情节内容,记录看不懂的画面序号(在记录表内打√,如下表),然后进入合作阅读,通过集体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细化。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孩子更专注地阅读,锻炼孩子的提问和质疑能力, 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记录表了解孩子哪些画面看不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友情提示
 
    1.在选择这种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因此材料应以图画书为主。画面要色彩鲜艳、活泼有趣,画面之间要有联系,情节与情节之间要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以便幼儿理解。
 
    2.全语言教育提倡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十分注重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幼儿故事讲了些什么,而是引导幼儿自己看并思考故事讲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用语言寻求帮助,使幼儿积累更多的学习策略。
 
    3.幼儿从开始接触阅读材料到理解并用语言表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初次阅读故事便要找出没看懂的地方并用语言表达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给幼儿一个模式或范围,以降低难度,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相应的句式进行提问。
 
    策略三:“感官总动员”——生活体验
 
    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对阅读对象的内涵往往难以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对象、内容的不同,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充分感知#体验阅读对象,然后再来阅读。
 
    案例:《花园里有什么》
    猜猜看!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不用猜,我知道,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丁香花、札酱草、金盏菊以及小小的椰子树,还有……还有……哎呀!太多了,我说不完啦!……不过有些东西是看不见的,要用耳朵才能听见,要用鼻子才能闻到。那是小虫铃铃的叫声,那是花草淡淡的香味……
 
    ●分析及策略
 
    这是一份知识性很强的阅读材料,作者试图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悟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又是一份非常精彩的阅读材料,它将孩子带入美丽的“花园”去观赏自然美景,呼吸花草的芳香,感受凉爽的微风,倾听虫儿的歌唱。然而,如果孩子没有亲自去花园闻一闻花香,看一看小草,找一找小虫,就很难真正体会其中优美有趣的意境。 所以,我们在进行集体阅读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很多生活体验活动。首先,我们到花园里去玩,看看在花园里能找到些什么。然后,让幼儿把自己找到的东西画下来。接着,根据“你是怎么找到它们的”将这些东西分类,把画好的小图贴在统计用的大表格里(如图)。眼睛看到的就贴在眼睛下面,鼻子闻到的就贴在鼻子下面,耳朵听到的就贴在耳朵下面,翻开泥土找到的就贴在小手下面。最后,我们进行集体阅读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感性经验,萌发了阅读兴趣,还充分感受到作品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友情提示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多通道感知、理解阅读材料,如,用眼观察日常事物,用耳倾听教师朗诵,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复述,用动作表演,把阅读材料配上曲谱演唱,把自己的想法图文并茂地写下来,等等,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也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有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阅读和表达经验。
 
    策略四:“猜猜我是谁”——联想猜测
 
    科学性比较强的读物有时会因为内容单一枯燥而无法激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怎么办呢?充满趣味的猜测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探究的兴趣,也能发展幼儿的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成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案例:大象
 
    ●分析及策略
 
    这个阅读材料画面清晰,内容包含大象身体各部分特征、有关大象的简单常识和大象的各种身体动作。
 
    在阅读这个材料时,我们进行了两次猜测,第一次是对折叠起来藏在树干后面只露出部分身体的大象进行猜测, 第二次是活动后期对书上大象的几种身体动作进行猜测和模仿,中间部分是对大象的形态和牙齿、鼻子作用的阅读。 孩子们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并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猜测。
 
    ●友情提示
 
    在进行猜测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线索,并引导幼儿围绕阅读内容和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