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百科常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类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2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东方白鹳
 
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
 
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
 
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雕
 
别名洁白雕、老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Aquil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全长8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栗褐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蓝。趾、爪黄色。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头海雕
 
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蛇雕
 
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Spilornis cheela。
大中型鹰类。全长61~73厘米,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蹠及趾黄色,爪黑色。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多成对活动。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产于辽宁、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灰腹角雉
 
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blythii。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栖息于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鸟,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caboti。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lhuysii。
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贝母根茎,故又称“贝母鸡”。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产于青海、四川、甘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棕尾虹雉
 
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impej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栖息于海拔25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产于西藏南部、四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
 
别名鶡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浓褐色。头部和颈部辉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未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雄鸟有距。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卵色不一,以淡褐、鸭蛋青为主。孵卵期24~25天。产于山西、河北、北京。本种在我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蓝鹇
 
别名蓝腹鹇,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ura swinhoii。
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长尾雉
 
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humiae。
中型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为云南、广西留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颈长尾雉
 
别名横纹背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reevesii。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部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以荚果、浆果、嫩叶为主要食物。3月中旬开始繁殖。筑巢于较隐蔽的林间或林缘的岩石下,也见于树木底部或灌丛的地面。每窝产卵5~8枚,乳白至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雌鸟孵卵,孵卵期24天。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长尾雉
 
别名帝锥,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mikado。
雄鸟全长86厘米左右。雄鸟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大都呈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雉
 
别名金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hrysolophus pictus。
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约50厘米。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脚具二短距。雌鸟羽色较暗,眼状斑不很显著,尾短。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产于云南、海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孔雀
 
别名爪哇孔雀,属于雉科,学名为 Pavo muticus。
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羽上具众多的由紫、蓝、黄、红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多见一雄伴多雌活动。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蜥蜴等。2月中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以其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其矫健优美,令人陶醉。产于云南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鹤
 
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leucogeran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赤颈鹤
 
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antigone。
大型涉禽。全长约150厘米。体羽浅灰色。头、喉及上颈裸出部分为橘红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内侧飞羽白色,修长而垂盖尾部。嘴灰绿色,脚粉红色。栖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以稻谷及水生植物的根、块茎为食,也取食鱼类和蛙类。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每窝产卵2枚,绿色或粉红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点。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产于云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
 
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nigricolli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银灰色至近白色,羽缘沾棕色。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头、颈的三分之二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延长而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尾羽灰黑色。嘴淡绿色,脚黑色。雌鸟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早春3月,黑颈鹤便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成双结对,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窝产卵l~2枚,淡青色,杂以棕褐色斑点。孵卵期31~33天。在四川、云南、贵州越冬;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繁殖。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
 
别名仙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japonensi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涛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头鹤
 
别名锅鹤、玄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monacha。
大型涉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主要为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眼先、额和前顶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三分之二为白色。飞羽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尾羽黑色。嘴黄绿色,脚灰黑色。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二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80天后具飞翔能力。在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鸨
 
别名地鵏,属于鸨科,学名为 Otis tarda。
大型鸟类。全长约100厘米。雄鸟头、颈和前胸青灰色;喉部近白色,细长的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雌鸟喉部无须。上体余部大部淡棕色,满布黑色横斑;两翅大部灰白而飞羽黑色。中央尾羽栗棕色,黑斑稀疏,羽端白。下体自胸以下纯白色。嘴铅灰色。脚褐色。栖息于广阔的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大鸨不善飞行,喜在草原上奔驰。主要以嫩绿的野草为食,兼食昆虫、鱼类等。春末夏初繁殖,筑巢于草原坡地或岗地,每窝产卵2~3枚,暗绿或暗褐色,具不规则块斑。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28~31天。35天左右幼鸟具飞行能力,秋季结群南迁越冬。在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繁殖;黄河中下游越冬;偶见于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处。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遗鸥
 
属于鸥科,学名为 Larus relictus。
中型水鸟。全长44厘米左右。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具黑斑,次级飞羽银灰色。下体纯白。嘴、脚暗红色。栖息于大型水域。主食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及草叶。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5月中下旬产卵,每窝2~3枚,灰绿色具黑斑,卵色变异大。孵卵期24~26天。雏鸟约40天后具飞翔能力。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遗鸥为世界濒危物种,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比较稳定的繁殖种群,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体之一,应严加保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