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实施健康教育做好幼小衔接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07日
作者:吕荣谢玉华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第一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紧密相连,这两个阶段,在多方面都有差异性,又有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将《小学新课标》与《幼儿园纲要》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幼儿园与小学的健康教育理念都体现“健康第一、身心并重”的健康观,认为身体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心理适应是身心健康的关键。
 
    我们请小学老师、家长教育委员会成员到幼儿园参观环境,观摩教育活动,对幼儿园情况进行评析,针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我园教师也进入小学课堂跟踪一日活动。教师们发现孩子们存在以下问题:
 
    在身体素质方面,由于小学课堂时间加长,作息时间变化,孩子睡眠不足,常感到疲惫,经常患病。
 
    在生活、学习习惯方面,由于入小学后课程内容增多,孩子们不能保持良好的坐姿及书写姿势,坚持性差;时间观念不足,书写能力差,动作较慢;下课后不会主动喝水,课间不会安排自己的活动;上课不注意听讲。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方面,孩子们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对安全隐患不了解,对安全提示标志视而不见,玩起来不知深浅,放学后的安全问题,成了家长的心理负担。
 
    在心理健康方面,课堂上,孩子往往手举得很高,可发言时要么回答不出,要么声音很小,自信心不足;孩子遇到困难习惯依赖别人,抗挫折能力差;缺乏人际交往和合作方面的能力。
 
    我们认识到:必须从健康教育入手,加强幼儿身体锻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增强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以有效促进幼小良好衔接。
 
    一、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身体素质准备
 
    我园通过晨间锻炼、早操活动、户外体育活动、远足活动锻炼幼儿身体,做好入学前身体准备。
 
    1.加强晨练,提高幼儿身体适应性
 
    为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意识,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我园要求大班幼儿在8点以前到园,结合季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如春天请家长参与孩子们跳皮筋、踢毽子、玩沙袋、跳“房子”等活动;夏天开展一些活动量相对较轻的游戏活动,如:丢手绢、投飞镖、打保龄球、扇纸牌等;秋、冬季开展跳绳、呼啦圈、拍球、大摇绳、赛跑、打雪仗等量较大的活动。通过晨练活动,孩子们身体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迟到和因病请假现象明显降低。
 
    2.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操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发展。
 
    我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先后创编了棍棒操、武术操、草帽操、圈操、椅子操、手绢操、花穗操、小旗操、筷子操、小铃操、响筒操、葵花操、花球操等多种形式的早操,将武术活动、艺术体操等内容渗透其中。在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同时,训练优美形体,并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利用各种物品,进行多样性体育游戏活动。
 
    盒子、瓶子、绳子这些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品,常被人们遗弃,可到了孩子手中,却变废为宝。他们跳着玩、穿着玩、踩着玩、戴着玩,在玩中学会了合作,在玩中产生了乐趣;梯子、竹竿,能发展孩子钻、爬、攀登等技能;轮胎、铁环、小推车这些能转动的玩具,提高了孩子们的奔跑能力。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动作的柔韧性、协调性及反应的灵敏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4.开展运足活动,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我园先后组织幼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远足活动。如:到广场放风筝、举行沙滩运动会、到周围小区观察植物、到蔬菜基地认识各种蔬菜、到消防博物馆学习消防知识等。我们还组织家长开展携子远足摘樱桃活动和到森林公园玩挑战性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眼界,锻炼了幼儿的体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幼儿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使孩子们体质明显增强,出勤率达到95%以上。幼儿的查体合格率达到99%,为入小学学习提供了身体保障。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我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优化幼儿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如:引导大班幼儿观察自己小便的颜色,确定是否喝了足量的水,使孩子们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为培养幼儿养成不大声喧哗的习惯,我们在全园开展:一人说话大声说,两人说话小声说,三人说话轮着说的活动,让孩子们养成不同场合注意自己说话方式的习惯。针对孩子们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的现象,在大班开展“小公关”活动,每天早晨有四名小朋友在园门口与园长、保健大夫一起接待来园的家长与幼儿,经过长期训练,幼儿与人交往能力及礼貌意识明显增强。
 
    我园还将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创编成易学、易记、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小班以学习新内容为主,中班以强化巩固为主,大班要求能自觉遵守。孩子们边说边做,从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生活能力的提高,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带孩子到消防博物馆参观,请消防局阿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及火灾自我保护方法,并进行“消防演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自救的方法,还知道到公共场合,要先找到安全通道。我们还请社区人员扮演角色,开展“不跟陌生人走”和“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教孩子们掌握煤气中毒、被动物咬伤、外出与家人走失等的自救方法,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
 
    2.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如:让孩子们知道不应玩电源插座、火柴、打火机、热水瓶、锐利刀具、铁丝等危险物品,将《上学的我》制作成课件,让孩子们观察讲述上学、放学路上不应该做的事情;引导幼儿讲述《脖子上的钥匙不能丢》《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事情不能做》等;让孩子明白钥匙要贴身挂,不能随便摘下;爸爸妈妈不在家不能随便开门、外出或接待外人,不爬窗台、不随便到别人家;不随便捡东西吃等。
 
    3.了解周围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开展“放学路上”“会说话的标志”等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孩子熟悉上学的路,观察、记录上学路上的标志,回园后将孩子们搜集、记录的标志进行展览交流,让孩子明白这些标志都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进一步认识安全标志、警示标志的作用,并引导孩子们发现陌生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自行设计提示标志。在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学校门口有许多小卖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食品,他们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又开展饮食与安全教育:“什么东西不能吃”,让孩子们回家问爸爸妈妈,来园后交流。孩子们得出油炸食物不能多吃,过期食物不能吃,腐烂食物不能吃等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增强了。
 
    四、培养幼儿健康快乐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一日活动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班里开辟了心情区、私密空间、悄悄话、打电话等心健区,幼儿逐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不快宣泄出来,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当同伴或身边的人不快乐时要帮助他们。
 
    除了培养孩子们的快乐情感外,我们还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自制力、任务意识、健康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如:在《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性》研究中,我们投放了大鞋、粘球、羽毛球、皮筋、大摇绳、竹竿等这些需要合作玩的玩具器械,还组织孩子们玩跳房子、打三圈、打猫尾等需要协商合作、共同遵守规则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分工合作,非常有序。每次活动后我们请孩子们谈谈活动的感想和收获,通过体验、交流、表达使孩子们有成功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孩子们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仅增强了体质,还学会了自主分工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实践证明,我园的幼小衔接工作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为使幼儿将来能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快乐的情绪和健康的道德,为提高幼儿独立生活、友好地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幼儿成为适应社会、能与人合作和相处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出了努力。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人际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