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9日
作者:邹月娣     来源:浙江省省机关武林门幼儿园
   
    3—6岁的幼儿还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经验往往是和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园、家庭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尽管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但家庭教育毕竟是无意识教育方式占主流,具有随意性,无计划性的特点。在我国由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数的影响,严重忽视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因幼儿缺乏思考能力,所以幼儿园的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并在幼儿群体中实施一定的教学内容,与家庭的个体教育相比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只要是老师说的,往往错误的也成了正确。因此,在幼儿期,幼儿教师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人物。而幼儿教师在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特殊人格特征及心理状态将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所以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特殊群体
 
    1.1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缘由,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是由初中女生升入幼儿师范学习,在校园除了个别男性教师外,是清一色的女性。而这是他们正处在十八岁的花季,缺少与异性的交往,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过多的敏感、谨慎。而缺少坚定、果断,并不够成熟。据某幼儿师范学校的一份在校生的人格调查,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作为幼儿的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健全幼儿人格方面有极大的影响。目前,有的幼儿师范进行为期5年制的教学体制,却不调整学生的群体结构,我认为这些问题将会更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1.2在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中,又是清一色的女性,更复杂的是具有老、中、青三代女性的集合,各种女性所特有的优缺点交绘在一起,使优点更优、缺点更强化,这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有时会出现恶性循环。有人把幼儿教师从学校到幼儿园工作岗位比喻成从修道院到尼姑庵,缺少与异性交流、缺少向别人学习的机会,缺少再提高的能力,导致幼儿教师思维不够活跃,眼界不够开阔,整体化不够的特征。由于在幼儿时期,幼儿的性别角色尚未成型,因此,曾有人提出女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占绝对多数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它会导致男性幼儿的女性化。
 
    1.3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天真、幼稚的孩子,需要的是爱心、耐心、细心。日常操作较多的是生活琐事,保育工作,处理孩子间的矛盾、纠纷。不需要过多的智慧、决策、判断、交往和是非分辨能力,应变能力。只需与孩子同等的智商水平,在健全幼儿人格方面造成“后天营养不足”。
 
    1.4幼儿教师处在社会群体中,显然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烦琐、辛苦、压力大而又不被人理解,与同学、同龄人的种种差距极容易造成心态的不平衡。在行为上表现为易激动,好妒忌,自我控制能力差,态度偏差,处理问题简单化的特征,对生活的态度以灰色情绪占主流。如果把这些情绪有意无意地影响给幼儿,让孩子长期处于这样氛围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1.5幼儿教师的特殊心理与教师的特殊身份形成反差。教师们一方面要承受着种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要为人师表,哪怕在心理感受最需要调节的时候,面对孩子、面对家长,面对社会选择机制,还是需要笑、需要克制。由于交往过于狭窄,没有倾诉机会,更没有倾诉对象;也由于自我保健意识的淡漠,缺少对自己心理健康的维护,承受过多,倾诉过少。在年龄偏大一些幼儿教师身上会出现失望、烦躁,对现象不满或是抱怨的情绪。
 
    2、面对现实——补缺扬优
 
    因我国的国情,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从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需要出发,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补偿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名副其实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1调整自我: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让有关专家疏通教师的情结,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调整心态。为个别需要进行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教师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可以看一些有关人生哲理,生活艺术,为人处世、情绪的调节、社会敏感话题等积极的能促使人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畅谈活动,营造追求有价值人生和重塑自我的氛围,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2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要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不要把工作单纯的看成是一种消极任务,尽量在工作中去寻找乐趣,体念“工作着是美丽的感受”尝试倾听和倾诉,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寻找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进行发泄。
 
    2.3维护、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开展茶会、郊游、交谈等活动,拉近同事间的距离,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赞美别人。
 
    2.4加强责任感意识,正确评价自己,明确个人对自己,个人对社会以及个人对自然应承担的保护意识,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是未来的人才,一切的根源将从我们这里起始。
 
    3、请社会各界都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需要自己的不断调整和提升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关注,理解和爱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烦恼有忧伤,我想仅仅是提倡教师“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职业风尚,对教师来说未免有点不公平。在目前尚还不能改变教育体制和社会地位的时期,我想多一份理解是最最需要的了。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矫治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的同时,多投一些精力来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减少或避免因教师的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