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5日
作者:孔起英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幼儿园对幼儿应该教什么以及为什么教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笔者想就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
 
    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其它几育的实施手段。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的情感教育活动
 
    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自我中心。因此,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僵死的无机世界生命化。这种移情作用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和与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幼儿在其中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给他人,从而感受到用美术与人交流的喜悦。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或自然环境中线条、色彩等的表现性,同时也引导他们用线条、色彩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种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形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把握,使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并由美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转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动力,进而成为幼儿行为的一种内在自我调节,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在早期儿童的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开始乱涂,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他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画面等等,都显现出儿童非凡的创造力。显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不同,它主要是指幼儿利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重新组合材料,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作品的能力,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而且表现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语言描述让幼儿把感知所把握到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形式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储存起来。当幼儿开始运用色彩、形状创造形象时,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加入自己大胆的想象,形成全新的形象,运用所学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由于他们的创造显示出稚掘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而教师对这种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反过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操作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这种操作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对那些幼儿头脑中存在的对象映象的操作,它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基础之上;后者是指操作者外在的手的动作,它建立在幼儿生理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根据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征,围绕教育目标,为他们精心设计活动,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进行心理操作与实际操作,把自身对美的感受传达给他人。这一过程需要幼儿有手、眼、脑并用的能力、心理意象的生成能力和使用美术媒介的能力。例如绘画中,幼儿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涂色、调配色彩、组织画面等等。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幼儿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育成熟,手、眼、脑逐渐协调,对多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逐渐
变得游刃有余,对外界信息的把握逐渐丰富,对线条、色彩、空间等艺术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对形式美的领悟也渐趋深入。
 
    二、国内外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在制订今日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其历史发展,或许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西方最早涉及到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主张用色彩和形状、声音和文字、调和与节奏去培养年轻人,使之“修养全面,发展均衡”。以后的美术教育一直比较强调技术目的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论方告结束。本世纪以来,西方美术教育界逐渐形成两大理论——工具论与本质论。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价值,主张通过儿童自由自在的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创造性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里德(H·Read)和美国的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本质论则以美国的艾斯纳(E·W·Eisner)和古力(W·D·Greer)为代表,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即所谓“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时至今日,工具论与本质论仍在影响着西方美术教育界。我们认为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优点是显而易见,但缺点也不可否认。工具论重儿童的自发表现,轻教师的指导,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教师的主导作用失去了意义;而本质论的严谨的美术课程或许更适合于专业美术教育,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如此高深课程有失“启蒙”之宗旨。
 
    另外,前苏联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神丰富、道德高尚、体魄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人。很明显,这也是一种工具论——美术教育成了德、智、体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忽视了美术自身的价值和体系。
 
    在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是随着幼儿园这一集体教养机构的成立而确立的。1902年的《奏定蒙养院章程》中列出了“手技”(即今日之美术教育)的目的“在引导幼儿手眼,使之习用于有用之处,为心知意兴开发之资”。显然,实用与技能成了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至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列出了当时称为“工作”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1)满足对于工作的自然需要;(2)培养操作习惯,增进工作的技能,并锻炼其感觉能力;(3)训练关于群体的活动力;(4)发展智力。可以看出,这一目标重视了幼儿的心理需求,但没有挖掘出“工作”的审美及创造功能,是为其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发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把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为:(1)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兴趣和爱美观念;(2)培养幼儿学习描制简单的轮廓,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幼儿运用双手的能力,使其懂得劳动是最崇高的道德,以养成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显而易见,这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至1981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把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列为“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运动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较之前述目标,这一论述要完善得多,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对我国80年代的幼儿美术教育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情感方面把握不够,对美术本身的内在价值挖掘得不够等。因而至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这方面作了强调说明,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如何具体到幼儿美术教育领域中,尚不明确。
 
    三、对今日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论述
 
    布鲁姆(B·S·BLoom)在《教育评价》中认为教育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它提出了儿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即“尽可能使儿童生来具有的某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潜能得以发展,同时去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品质,消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那些特质”(里德,1956年),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过程。其表述应具有两个特征:它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它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在教育后幼儿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一般地,按照教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阶段和目标的具体不同可分为不同层次:终极目标、阶段教育总目标、不同发展领域教育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幼儿美术教育领域目标,它要受到教育总目标(终极目标)和幼儿教育目标(阶段教育总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对具体教育活动目标起指导作用。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到儿童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性质三方面的因素。从儿童的发展来看,主要是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发展,前者有小肌肉的发育与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后者主要是指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其变化日新月异,所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从学科性质来看,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形式美和独创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幼儿阶段,其美术活动可以分为绘画、手工、欣赏三种类型。因此,从以上方面着手,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1)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2)通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3)通过幼儿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其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这一总目标具体到幼儿美术活动的不同类型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目标。
 
    绘画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2)使幼儿能大胆地运用线条、色彩、构图初步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培养其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3)引导幼儿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手工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手工材料和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2)使幼儿能大胆地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制品,表现自己的意愿;(3)帮助幼儿在塑造和制作活动中发展小肌肉和手眼协调的动作;(4)引导幼儿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手工的兴趣。
 
    欣赏
 
    (1)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2)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的情感表现性;(3)引导幼儿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容,使他们了解美术作品如何表现现实生活;(4)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评价能力,丰富其美感经验;(5)引导幼儿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欣赏兴趣。
 
    四、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内容体系(简列)
 
    绘画
 
    1.学习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例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笔、毛笔、水粉色、水墨、油墨、棉签、印章、铅画纸、宣纸、白报纸等等。
    2.学习用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例如,命题画(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命题意愿画(含装饰画)。
    3.学习正确的绘画姿态、握笔方法和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手工
 
    1.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例如,点状材料的粘贴、串等;线状材料的粘、贴、缠绕等;面状材料的粘贴、撕、剪、折等;块状材料的粘贴、塑造、切割、组合等。
    2.学习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制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例如,平面与立体的玩具、礼物、布置环境的装饰物、演出的道具等。
    3.在塑造和制作活动中,学习锻炼自己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动作的协调和灵巧。
    4.学习干净、整洁、有序等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欣赏
 
    1.学习欣赏和评价幼儿可理解的各种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的造型、色彩、构图所表现的对称、均衡等形式美。
    2.学习欣赏和评价幼儿可理解的各种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内容美。
    3.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4.学习安静地、集中注意观察、欣赏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