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民间游戏

民间艺术漳州布袋木偶渗透幼儿游戏:幼儿从被动发现到主动寻找的活动实录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3日
作者:魏晓梅     来源:漳州市实验幼儿园
 
    教师预想:
 
    布袋木偶,掌中木偶戏是漳州地区的“土色产品”,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连,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漳州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有着旺盛的生命。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多样性、操作性,它也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艺术创造。
 
    幼儿时期,幼儿的注意力尚属于无意注意,在接受方式上直观性极强,以布袋木偶为道具,生动逼真,色彩鲜艳,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木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布袋戏的表演特色和操纵特色。木偶因其自身的卡通性和亲和力,对于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有布袋的表演特色和操纵特色针对大班的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操作,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因此,我们设想利用本土资源,通过漳州布袋木偶戏为媒介,让幼儿了解漳州历史,感悟浓厚文化底蕴的漳州城。从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并从表演,制作,操纵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①目标:在没强制关系的背景下,把握住幼儿学习与活动中“游戏性”的度,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们从被动发现的状态“进化”到主动寻找的状态,从达到对幼儿自我学习性塑造的目的。
 
    ②选材:根据中班年龄特点,知识经验,选择适宜的三大创造性游戏为介入载体。
 
    活动一:布袋木偶进入角色游戏
 
    教师选择角色游戏作为木偶介入游戏的首次尝试,是因为角色游戏更具有渗透的空间和介入点。
 
    片段一:
    幼儿自由结伴选择进入各个主题的角色游戏,教师事先在各个主题的游戏场所悄悄地投放了一些布袋木偶。并特意摆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方便幼儿发现。
 
    教师观察到:
    我们班的孩子们对角色游戏本来就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一听完老师交代的游戏要求就很高兴地直冲他们喜欢的游戏场地。在娃娃家的,当妈妈的就急忙去摆弄锅碗瓢盆,当爸爸的就夹起公文包煞有其事地去上班,当孩子的坐在游戏区咬着奶瓶玩起玩具。理发店的理发师挂起招牌兜揽生意,医院的医生们忙着穿白大褂挂听诊器,大家都各自忙忙碌碌,好像谁也没有闲着。教师投放的木偶怎么都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使用它呢?咦,终于,娃娃家扮孩子的嘉仪发现了身边的小木偶,她拿起来看看,把它抱在了怀里。嘉仪对当妈妈的林熙说:
 
    “妈妈,你看,我的孩子”林熙忙着煮饭,回头一看,“你哪里拿的?”
    “那里。”
    “好吧,你给它喂奶吧”
    嘉仪抱了一会儿小木偶,就把它放在地板上自己又去玩玩具了。又有几个小朋友陆续发现了小木偶,李腾抢过一个,套在手上转几圈,不玩了。
在医院投放的木偶没有人问津。教师扮病人问,“这里有小木偶啊,你们怎么不玩?”护士纬纬说:“我要打针,我不知道怎么玩。”孩子们都不知道它在医院到底有什么用。
    在理发店柜台上的木偶,理发师以为是老师放错了地方,把它移到旁边,有一个顾客拿起来看了一会儿,对理发师说:这个卖多少钱?
理发师说:没有卖,我们这里是理头发的。
 
    反思与推进:
第一次的木偶介入游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们都没有把木偶放在眼里,显然,木偶在游戏中的并没有得到应用。木偶的作用孩子们没有发现,当木偶达不到游戏的目的,幼儿理所当然就选择放弃。
 
    分析有以下原因:
    1.由于对木偶的不够了解,幼儿不能产生很大的兴趣,只是被动地发现木偶。
    2.民间文化知识的匮乏,不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3.木偶的游戏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
 
    游戏后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
 
    片段二:
    师:今天在游戏中你当谁,做了甚么事情?
    有的说:我当医生,我给小朋友看病。
    有的说:我当孩子,还当顾客去理发。
    有的说:我当娃娃家的姐姐,我带妹妹出去玩。
    师: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新的玩具或者材料呢,你们是怎么玩的?
    嘉仪说:老师,我看到小木偶,我抱它。
    萌峰说:我们理发店也有小木偶,我给它摆在桌子上。
    李腾说:木偶不好玩,还是枪比较好玩,我在保护娃娃家。……
 
    反思与推进: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用木偶参与游戏的欲望
 
    《纲要》指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指教师创造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
 
     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正是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起到了暗示的作用,诱发了幼儿积极的行为,它的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为了幼儿更了解、喜欢木偶,进入“游戏”角色,在教室的后墙,我创设了一个“木偶大家族”专栏,里面张贴了由老师和家长,以及幼儿自身动手制作的作品:各类自制的木偶、纸偶、布偶,它们颜色各异,动态十足,非常的鲜艳漂亮。当孩子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新奇作品,其中有着自己的一份劳动,很自豪很满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孩子们对木偶产生了一种狂热的兴趣了。
 
    在图书区,我投放了木偶图片,布袋木偶书籍,科学区,我投放了仕女木偶、脸谱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观赏木偶。一到区角活动的时间,孩子们踊跃地到这里来,看看,指指,摸摸,说说,好玩、美观的木偶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孩子们对木偶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师在幼儿进入已经设计好的环境之后,对幼儿进行教学引导和实践引导。组织幼儿观看布袋木偶的动画片。由于布袋木偶为漳州地区所特有,因此在动画片中的对话等多是采用漳州本地方言,故而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闽南文化的暗示。
 
    教给幼儿简单操纵木偶的技巧,引导幼儿用木偶进行简单的角色游戏如:让木偶作为“我的小宝宝”、“我的木偶朋友”一起玩角色游戏,
 
    片段三:
    经过几次游戏的积累,本次游戏教师交代了游戏要求,幼儿很自然把木偶当作一种游戏的材料进行活动了,教师不用引导,幼儿也很自主地在游戏中使用到了木偶,例如娃娃家的木偶,变成了木偶妹妹,木偶姐姐,还腾出一个地方当“小木偶之家”。医院的孙悟空木偶,让医生甜甜举在手里摆弄:“我是齐天大圣医生,专治百病,一点都不疼。”理发店的木偶摇身一变成了“巧手猴子理发师”,“我的小狗木偶顾客”等等。孩子们各自摆弄各种各样的小木偶,一些不能摆弄的木偶就变成观赏木偶摆放在娃娃家和理发店的桌子上,以供装饰。
 
    每一主题的幼儿都能很主动地和木偶一起玩,但是老师发现刚开始游戏时,幼儿兴致勃勃,因为木偶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外表的美观都是吸引幼儿的原因,但是操纵木偶到底是需要手指的活动来完成的,特别是食指、拇指和中指,是很容易疲劳的,所以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玩了一会木偶,会喊老师我“手酸”然后把木偶弃在一旁。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我表扬在游戏中积极投入的幼儿,把木偶当成一个角色的幼儿(同伴、朋友、亲人)的幼儿,不随便把木偶乱丢的幼儿,鼓励其他的幼儿“坚持”和木偶一起把游戏玩完。如果真的手很酸,可以先休息一下再玩。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有始有终”的习惯。孩子们的坚持性也得到了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木偶游戏,是一项磨炼幼儿意志,培养细致、耐心的有效游戏。许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半途而废的人归根到底是缺少坚持二字。
 
    反思与推进:
 
    1.孩子们对木偶的态度渐渐由最初的被动发现到现在的主动寻找,这说明老师的观察对幼儿的游戏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
 
    2. 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坚持性不够的问题,老师没有轻易去纠正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把重心放在鼓励和表扬会坚持的幼儿,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这样,无形中就给孩子们一种暗示,爱偷懒的幼儿也不好意思落后,也要争取得到表扬。
 
    活动二:布袋木偶进入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
 
    孩子们年龄小,又好动,喜摆弄物品,平时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表现自己,而这些布袋木偶、指偶、手套偶、纸盒偶等,是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制作,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肯定自己的能力,又能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针对这种现象,我决定让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木偶自然、随意地介入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中。
 
    随着制作的木偶品种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好玩,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平时单纯地对木偶的摆弄和简单的操作了。教师在这个时候适时提出“可以带着你喜欢的木偶做你喜欢的事情,进行你喜欢的各种游戏”。后来,在表演游戏中,教师一投放木偶,幼儿就很自然拿起木偶表演。经过幼儿的讨论与协商,本班成立了《牵牛花木偶剧团》在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下,上演了《小白兔游漳州》和《智斗大灰狼》的木偶剧。吸引了邻班幼儿来观看,并在全园进行演出交流。
 
    在结构游戏中,他们也会用积木拼“木偶小人国”了,把木偶当作一种辅助材料进行游戏。虽然在结构游戏中的木偶还不是显得非常重要,但孩子们已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介入的物质,并且喜欢它,爱和它一起玩,玩的过程中充满满足和自豪感。对于幼儿从被动发现到主动寻找的自我学习性塑造,更具有教学价值。
 
    反思与推进:
 
    随着操纵木偶动作的熟练化,最初的新奇性消失,幼儿开始进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尝试新的动作技能,寻找变化,,从而构成更复杂的动作和游戏内容,从最初的被动发现木偶,对木偶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说到木偶就眉飞色舞,表现出浓厚兴趣,主动探索木偶知识,技能等。幼儿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将及时观察、适时提供材料引导、促进幼儿发展。
 
    结语:
 
    教室里张贴着孩子们的木偶作品,张贴着孩子们游戏活动时的开心一刻。孩子们在课间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着,教室内外到处是浓浓的艺术气氛。教师在游戏活动引导中尽量的处于“隐身”的状态,让幼儿加强自我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依靠自己的习惯,只有如此幼儿自我学习性塑造才能从“标”变成“本”,从行为变成习惯,从习惯变成思想。开展木偶游戏,不仅训练了幼儿的手指灵活性,达到手脑一致,而且使幼儿好动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更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木偶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意志、品格,开发本土资源,弘扬民间艺术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根据幼儿需要,一如既往,科学有序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