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探索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2日
作者:吕耀坚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指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幼儿分别组成若干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共同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其基本宗旨在于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行为及相关表现能力。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合作性美术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于强调合作,忽视分工;重视合作成果,忽视合作过程中的个体价值体现,能力弱者缺少表现的机会;幼儿间的合作行为更多的是依靠外力,即教师的监督、建议完成。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部分幼儿缺乏甚至丧失表现自我的机会,其结果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如何改进幼儿园合作性美术活动存在的不足,有效体现幼儿合作学习的价值?我们以中班为起点,以合作学习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探索。
 
    一、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目标
 
    在遵循幼儿美术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分工、责任到人、资源共享、角色分配等合作行为,逐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
    2.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美术表现,形成基于情感交流的合作性学习共同体,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3.在“利益共同体”(即合作小组)中,充分享受自由、自尊、归属的愉悦,使个人价值与团体价值都得到有效体现。
 
    二、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内容
 
    由于合作性美术活动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表现题材与表现形式都适合开展合作性美术活动。除了考虑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兴趣特点之外,还应考虑合作性美术活动强调分工、互助和合作的特点,表现主题与表现形式要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
 
    表现主题应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中产生,并易于分解。分解可以是单幅画面分解,如“生活小区”可以分解为住房与小区的辅助设施;也可以是多幅画的分解,如“小蝌蚪找妈妈”可以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按故事情节分解成不同的画面,组合成连环画。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情节且儿童有经历或体验的内容比较有利于开展活动。比如“生活小区”这个主题幼儿都很熟悉,小区中有住宅、路、车、人、花草树木、商店、医院、饭店等,教师可依据小组成员的构成状况,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分工。假如小组成员是两人,一人可重点观察小区的路、车、人、花草树木等,一人可重点观察小区的住房。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分头准备创作素材,并在观察、体验之后进行充分的交流、构思,共同将看到的“生活小区”描绘出来。
 
    幼儿有经验的、可以分解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自然现象、童话故事等都是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内容选择的重点。根据幼儿不同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内容选择可以从简单到相对复杂,表现主题可以是生成的,也可以是预设的。
 
    三、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程序与教师引导要点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形成合作性美术活动的组织程序,并进行相应的引导。
 
    1.确定表现主题,建立合作小组
 
    如何确定表现主题,前文已有论述。如何建立合作小组呢?最初可以让幼儿根据情感倾向自由形成小组,亦可根据幼儿的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能力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适当搭配。
 
    由于小班幼儿一般较难与同伴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因此正式的合作小组宜在中班由教师帮助形成,在中班上学期一般以两人为宜。教师在帮助幼儿建立合作小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可以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利用标识牌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身份。 这种方法在活动初期十分有效。
 
    ◆尽量避免将能力弱的或能力强的幼儿放在同一个小组中,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将能力有差异的幼儿安排在同组中。
 
    ◆小组成员的构成应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变化,可以根据幼儿、表现主题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是人员的重组,也可以是人员的扩充。教师在进行调整时应充分尊重幼儿意愿,考虑幼儿年龄与能力发展的可能以及主题表现的需要。
 
    在具体活动中,合作小组的互助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为达到一定的美术表现目的,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表现的主题或方向,共享经验,共同构思,共同完成作品,共同整理材料与工具。
 
    2.同组分工,明确各成员的任务
 
    任务的具体分工既要充分尊重个体意愿,又必须服从合作性美术表现的具体主题和总任务。小组中个体的任务虽然不同,但个体与个体之间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组内同伴间的互助与合作关系。
 
    ◆帮助幼儿明确在小组中该干什么,明确个人责任,建构积极的组内相互依靠和合作关系。
 
    ◆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不只局限于创作阶段。事实上,在经验获得阶段,这种分工与合作就已经开始。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对各自的表现内容作深入的探究和体验是创作前小组成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每次合作性美术活动开始时,每个成员都要在明确任务后,收集与整理资料,丰富经验。
 
    3.异组同质交流与讨论
 
    在同一个班级中开展互助合作的美术活动, 一般会有多个表现同样主题的小组,于是就有多个担负相同任务的不同小组的成员。这些成员在收集资料阶段,虽然任务相同,但他们体验到的生活经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可能不同,这些幼儿在经历相关的准备以后组成小组,由教师引导他们对共同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进行交流,可达到经验与资源的共享。教师在引导异组同质成员交流与讨论时应注意:
 
    ◆在中班上学期,教师宜直接参与交流与讨论,主要是调节讨论气氛,引导幼儿积极发言。
 
    ◆在幼儿已经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有一定的协调能力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参与讨论,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记录幼儿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帮助幼儿提高互助合作水平。
 
    4.同组异质交流与讨论
 
    在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异组同质成员之间的交流之后,幼儿回归原有的“利益共同体”,每个成员交流讨论各自获取的经验、想法以及美术表达的手段,明确画什么或做什么,怎么画或怎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与倾听幼儿在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是这一环节的指导重点。小组成员间自然的交流和争议,教师一般不应干涉。
 
    5.幼儿创作
 
    创作是合作性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冲突,如不履行原有分工安排,都要画某项内容;能力弱的幼儿不敢画;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等等。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
 
    ◆明确告知幼儿教师所期望的行为。
 
    合作性美术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如作品是不是合作的成果,每个成员是否都在形成作品的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任务与责任,是否积极投入并乐于帮助别人,是否积极听取同伴的意见,吸纳别人的可用信息,等等。教师必须让幼儿明确这一点,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
 
    ◆观察幼儿的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解决冲突,提高合作能力。
 
    在合作性美术活动中,由于分工带来的冲突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坚持最初的组内分工安排,有否发生冲突,了解为什么发生冲突,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加以引导。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引导重点是教会他们互助合作的基本技能,教师的参与对于他们形成运用言语进行沟通交流的习惯有非常大的帮助。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中班幼儿强,教师可重点督促幼儿遵守合作规则等。
 
    ◆把握时机,为幼儿营造开放性的美术创作氛围。
 
    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交流应该平等、民主、互动。教师应引导各合作小组积极进行自我解析与评价,发挥每个幼儿在合作小组中的作用。
 
    6.评估与总结
 
    评定各合作小组完成作品的情况及合作情况。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分析自己的合作行为,同时通过树立榜样帮助幼儿提高合作水平。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定可按个人、小组或集体几种形式进行。每个成员都有独立解释或介绍小组合作作品的机会。中班初期,可由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大班幼儿可增加自主评定,如让各小组就合作方面列出本小组做得好的两三件事,然后再请他们定出一件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形成在活动后评估总结合作状况的常规。
 
    ◆评估总结的时间可灵活安排。在合作性美术活动开展初期,评估必须充分,在幼儿的合作水平提高后,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评估。
 
    ◆以正面评价为主,突出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对于不是很理想的合作小组,教师要参与小组的分析,寻找原因,鼓励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特别是鼓励能力相对强者主动帮助能力相对弱者。
 
    我们的实践证明:合作性幼儿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具有较好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以合作学习理念为指导,明确“合作”这一核心教育目标。 第二,选择易于合作的活动的内容。第三,构建开放式的、让幼儿多方位参与合作的活动组织程序,给幼儿提供充分合作的机会。第四,确立以合作行为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思路,淡化对美术技能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