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发展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6日
作者:郭芸芸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改变西部地区人民传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然而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状况更令人担忧。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让我们首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1997年底,西部地区(10省市自治区)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数为3093万人,在校学龄人口为3000万人,入学率为94.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7个百分点)。换言之,仅西部地区每年约有100万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1997学年度,西部地区小学阶段的辍学率高达2.45%。并且辍学率高于1%的省份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其中西藏、云南、贵州、青海4省自治区的辍学率甚至高于3%。截止1996年底,每万人口中的平均幼儿园在园人数,东部为228.32人,中部为192.70人,而西部仅为148.26人。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如此落后,更不用说学前教育了。而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首先,农村基层领导对学前教育不甚重视。主要表现为没有安排专门幼教经费;在相应的行政机构中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来主管这一工作;工作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划归妇联主管,直到1988年,才划归教育部门主管,才真正把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因而使得农村基层领导没有学前教育这一观念,更不知道如何具体抓学前教育。其次,据有关调查,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入园率普遍都比较低,并且入园的女童人数很少,离国家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一是自然地理原因。由于居住较为分散、偏僻,使得学前班无法独立成班,因此农村家长没地方可送小孩子入学前班;二是经济上的原因。由于有些农村家庭确实比较贫穷,无力送小孩子入园;三是思想认识原因。由于对小孩接受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为什么小孩要接受学前教育。
 
    2.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的学历组成情况比较复杂。有大专、中师、幼师文化程度的,也有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但真正幼师毕业的占比例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在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之后,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老、少、边、穷的地区去任教。与此同时,在西部相当多的贫困地区又存在着许多学校因为经费拮据而拒绝接收或聘用有正规学历的中专和专科师范生当教师的现象,因为他们认为聘用此类人员当教师,工资成本太高,乡级财政难以支付。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缓慢。当东南沿海一带日前纷纷提出提高教师学历要求的时候,西部还普遍未实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学历达标要求。与此同时,大量未受过正规训练的乡聘教师、临时教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西部幼儿教师队伍之中。教师队伍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西部幼儿教育事业和教育质量的首要的羁绊。
 
    《教师法》 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但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资格一直没有得到认可。并且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很低。据笔者对所在地区的调查,幼儿教师的月工资一般在100元左右。即使这样,还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当幼儿教师。这种状况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难以保障
 
    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人民生活的贫穷,农村教育费附加根本没做到依法足够征收,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经费问题经常是捉襟见肘。有时即使勉强收够,但由于实行“乡征、乡管、乡用”,一些乡镇在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有时将教育费附加用于公办教师开工资,有时用于公办教师的福利,更有甚者用于教育外的支出。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农村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乡(镇)政府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预算,使得学前经费没有稳定来源。因此学前教育经费的获取通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钱的时候多拨一些,没钱时少拨一点,或者根本就不拨。并且在农村,学前班附属于小学。虽然走的是自我发展的道路,但是学前班收取的经费,并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大多数都是放在小学里统筹使用,统筹的结果,学前班获得的经费自然很少。对一些学校来说,学前班本来就是无足轻重,只是把办学前班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1.在农村大力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宣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比如,通过媒体进行宣传。电视、广播、报纸都是很好的途径,也可以派遣工作人员下到乡里、村里去进行口头宣传。同时更高一级的行政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文件精神下放到下层教育行政部门(乡、镇等),使之充分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其发展学前教育的状况作为评价该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农村的学前教育才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其次,对于个别十分贫困的学生,可考虑使其免费入园。并且女童入园要给以特殊照顾。如在奖学金、助学金的救助和发放方面,入学收费方面要制定具体的规定,以弥补女童教育与男童教育的差距。
 
    2.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幼儿教师待遇
 
    幼儿教师是幼儿走入社会的领路人,是孩子观察社会的第一窗口。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以下措施。
 
    (1)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使其投资方向更倾向于西部。给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献身于西部农村的教育事业。
 
    (2)制定有关文件,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幼师、中专或职业幼师以上学历,参加幼儿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证的考核,取得岗位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健康证,方可聘用。
 
    (3)为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学历提供机会和条件。为在职幼儿教师举办成人幼师中专班、职业幼师班、学前教育大专自学考试辅导班、学前教育成人本科函授班,让幼儿教师定期进行进修。
 
    幼儿教师的待遇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主要解决幼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生活需求;一部分是社会保险,以便幼儿教师因年龄或其他原因离开教师岗位后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持,老有所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把幼儿教师同中小学教师平等看待。
    ②落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实行乡镇统筹工资制度。统筹的渠道主要从乡镇教育经费中列支一块,从入园幼儿管理费中列支一块,另外经济条件好的村还要补一块。
    ③搞好教师的后勤工作,让教师安心工作。
 
    3.增加投入,为农村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经费是教育事业的血液,也是幼儿园开展正常教育活动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没有相应的经费作保障,幼儿园的工作就搞不好。我们必须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机制,畅通幼儿园经费的来源渠道。学前教育是国家学制的第一学段,属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举办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首先,要增加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教育经费的“三增长一优先”政策,逐步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适时调整教育经费的投资方向,适当向学前教育倾斜。
 
    其次,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依靠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幼儿教育。鼓励经济强乡镇、强村、强企业投资兴办幼儿园。鼓励村企联办、村校联办、村村联办,鼓励个人捐资兴建幼儿园。
 
    第三,适当提高幼儿园收费标准。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依据有关文件精神,调节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第四,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出发,争取办园单位(特别是村)从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对所办幼儿园的补助。
 
    第五,对农村幼儿园经费实行“村收、乡镇管,村用”,专户储存,县市监督的管理方法,保证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