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父母课堂

感恩教育,让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09日
作者:易晓明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孩子, 你为什么不知道感激
 
编辑同志:
    我6 岁的儿子聪明而且富有同情心 ( 比如他会为小动物受伤而难过),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很讨人喜欢。我一直为他自豪,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充满信心。可是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开始反思。
    徐阿姨是我们家的保姆,已经在我们家干了整整 6 年,可以说我家小宝是徐阿姨一手带大的。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她要回老家了。为此,我准备了很多吃的、穿的、用的让徐阿姨带回去,同时还多给了阿姨一个月的工资。没想到我家小宝不高兴地说:“妈妈,你为什么对徐阿姨这么好?她又不是我们家的人。她是保姆。”
    “她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你看,每天的饭菜都是她烧的,我们的衣服都是她洗的,还有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她替我们做的。总之,妈妈很感激她为我们做的一切。”
    “可这是她的工作呀,她到我们家就是来赚钱的。”小宝理直气壮地说。
    小宝的话让我无言以对。他说的没错,这些都是徐阿姨的工作。但是他怎么就没有一点人情味呢? 他怎么就不知道感激呢?
    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我觉得,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会是一个牢骚满腹的人,长大以后他会只看到生活中的阴暗面而不知道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快乐。为此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却失望地发现:虽然现在社会上都在提倡感恩教育,上海甚至把“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写进了《中学生守则》,但我却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助于解决我的困惑的资料。所以,现在我不得不求助于贵刊,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山东 周 翎
 
 
 
    显然,这是一位有见地的母亲。但是,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前些天,我和一位同事聊起了这个话题,她说她年幼时父母经常在她耳边唠叨“我们养你非常辛苦,你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可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并没有使她心存感激,反而有些厌烦。半个月前一位幼儿园教师曾困惑地问我:幼儿园在孩子中开展了感恩教育,组织了感谢父母、老师等系列活动,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可是活动结束不久,孩子们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不禁思考我们的感恩教育为何不能令孩子心动。
 
感恩需要表达
 
    谈起感恩,可能人们很快会想到西方国家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的感恩节。在美国,每到感恩节,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庭聚餐。有些父母还会和孩子一起制作感恩树,他们将写有感恩内容的“树叶”挂满枝头,祝愿大家平安幸福。在感恩节期间,美国的一些幼儿园、中小学会围绕感恩节开展许多有趣的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好火鸡的身子,然后请学生为火鸡添上羽毛,并要求每个人在所画的羽毛上写上他所感激的人、事或物。再如幼儿园教师会准备一个装有两种卡片的纸箱,一种是写着“感恩”一词的卡片,另一种是没有文字但画有各种图画的卡片。然后要求孩子轮流从箱子里抽一张卡片,如果是写着“感恩”的卡片,就要求孩子向大家说出他应该感谢的人或事;如果是图画卡片,就要求孩子将它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们心存感激。教师会记下孩子的话,并送给他们的父母阅读。有些教师还会要求孩子给自己的家人写一张感谢的字条,并且在感恩节这天为他要感谢的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床铺等。这些有趣的活动能让孩子有意识地寻找和发现他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恩情,让孩子知恩、感恩,从而能够在行动中施恩。
 
感恩不仅仅是“知恩图报”
 
    尽管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美国社会对感恩教育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知恩图报”是中国的古训,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报”的意识很强,而且把这种“图报”仅仅理解为“因为你帮我,所以我才要回报你”,因此中国人的报恩观比较功利,往往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人际圈中,报恩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很少能将感恩的心惠及他不认识的或者没有帮助过他的更为广泛的人群。这样的思维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孩子所进行的感恩教育中,比如一些父母要求孩子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是为了孩子将来对他们有所报答, 即所谓“养儿防老”。而美国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一般很少拥有“图报”的心理,他们更强调我帮你,然后你帮他,然后他帮其他人……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黄全愈博士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中就多次谈到自己在美国得到帮助的经历。大多数美国人帮你并不期望你的回报,而是希望你回报给更多的人,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图报。
 
感恩教育不是说教
 
    由于当前中国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长期处于被过分呵护的状态中。就像小宝, 在他的生命体验中,他觉得保姆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很容易怨天尤人。对于这些孩子,首先应该让他们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平和的心态。美国学者哈尔 厄本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他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 24 小时里不准抱怨, 若要抱怨便记下抱怨的次数并记录为什么抱怨。学生们通过记录发现:①自己常常抱怨。②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接下来,哈尔 厄本展开实验的第二部分,他给学生们分发一张表格,表格上写着“我感激,因为……”,他要求学生把空白处填满。紧接着是实验的第三部分,他要求学生在以后的24 小时内把自己填写的这张表格读 4遍。第二天上课时, 他问学生,努力不抱怨后,感觉与前一天有没有差别? 其实答案他早已知道了,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脸上开心的微笑多了,心态也平和多了,甚至身体都显得更具活力了。这个实验说明少了抱怨,心情会变得舒畅、愉悦,也只有心情好了,才能感受到更多的恩情和幸福。
 
    其次,在感恩教育时应尽量让孩子体验到因感恩而快乐。我们的感恩教育常常让孩子认为感恩就是要回报,要付出,这固然是感恩的应有之意,但过分强调,就容易使孩子对感恩产生厌烦,将感恩看成是自己的损失。其实感恩的效用不仅仅在于对施恩者的回报,更在于人们在感恩过程中自身所获得的生命满足和愉悦。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或表达感恩时的心情,或愉悦或温暖,或宁静或虔诚,多一些正向积极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必将使孩子长久地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长拥有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同时感恩教育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让我们时刻记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感恩之心会在父母的榜样、社会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