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04日
作者:邢少颖章竞思丛玉燕     来源: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看,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调控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生影响,而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学习中学生就会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会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心理素质不仅对学生今天的学习影响巨大,而且对于他以后选择职业、参与激烈的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举止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所观察模仿,因此,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心理卫生学研究认为,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康的心理。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可谓相辅相成。心理上长期严重的不健康状况,如抑郁、焦虑、紧张等都可以通过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的不健康、异常、甚至病态。因此,要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发挥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它起着“龙头”作用,而教学工作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众多关系中,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对学校管理效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他和领导者之间就容易心理相容、配合默契。这样,领导制定的决策就容易被教师拥护和执行,机构就容易运转,信息就容易沟通,学校工作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从而使学校管理容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从发挥学校管理的角度讲,必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的教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以苦为乐,积极向上,一心一意献身教育事业,由此折射出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往往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具体表现为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处理问题,而是脱离实际,注重名利,唯我独尊。这样的价值观会直接反映到教师的教育方式上,耳闻目染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错位,严重的会消极厌世,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未来身心发展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认识
 
    (一)积极主动认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积极健康的认知是指认知所选择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不歪曲事实。拥有积极健康认知的教师总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从而情绪饱满,信心十足。教师要想拥有健康的认知,应努力做到:
 
    1.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面、客观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它并且充满信心。要认识到虽然教师的工作繁杂、琐碎、不易出成果,但应干一行钻一行,行行均可出状元。带着这样的情绪从事教学,教师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学生的士气就会高涨,从而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客观地认识自己。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维护自己、提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尽量摆正位置,扬长避短,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的目标。
 
    3.客观地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多想别人的长处、优点,避免认知偏差。
 
    (二)善于调节情绪,提高心理控制能力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过量的情绪反应会引起“心”的异动而损伤机体健康,导致精神疾病。分析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紧张、焦虑等情绪造成的。教师紧张、焦虑又是由各种压力引起的。
 
    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增强,教师担负的角色日趋复杂,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面对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的期望与干预。压力的加大就容易使教师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进而有可能降低教学热情,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如何调节这些消极情绪,使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当前许多教师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教师克服消极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掌握几种心理调控的方法。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如:多找朋友谈心,减轻精神压力,让消极情绪合理宣泄,释放负面的能量;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安慰等方法;采取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来缓解焦虑。长期运用这些方法,会给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益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张驰有度。现代社会给教师以很大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张驰有度,将会使自己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为了缓解压力,调整不良情绪,教师应注意分析自己所要面对的工作,把握好工作的侧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将主要的、必须立刻完成的任务优先安排。在这个前提下,再自由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如做运动、旅游、听音乐,使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从而心情舒畅地去从事教学工作。
 
    3.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要适当。教师虽然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有责任做到博学先知,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思潮、新观念、新知识的接受都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把任何新生事物都要吃透摸准,都要绝对超前,而只能要求他比别人在时间上早接受一些,程度上理解得深一些。另外,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并在经济待遇、政治地位上要加大落实力度,让教师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关系可能是教师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于人于己都有利的生存空间。调适教师的人际关系须注意:
 
    1.满足合理需要,改善干群关系。心理问题实质上是个需要问题。我们了解了教师的最爱,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些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教师来说他们最强烈的需要与愿望是受到尊重,特别是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尊重。据此,学校管理者就应当针对教师的这些心理特点,尽量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要,对他们实行民主管理,让他们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这样,教师和领导之间就容易和睦共处,从而大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另外,领导还要善于协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消除误会,联络感情。
 
    2.尊重学生,促进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讲,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要促进和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师生的非正式交往。而要做到这些,最根本的是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童心”和“责任心”。
 
    (四)加强自身修养,促使健全人格养成
 
    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养成良好性格。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教师塑造良好的性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重要。豁达干练的教师使学生学会果断、大度地处理一些事情;热情、大方的教师使学生学会合作与助人;勇敢、坚毅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教师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独立性。
 
    2.发扬气质的积极面。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和动力特征。传统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特征,每一类型的气质都有其积极面和消极面,我们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发扬气质的积极面,克服气质的消极面。
 
    (1)胆汁质的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抱负和自信,奉献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坦诚影响学生。但要注意克服粗心大意、简单化的毛病,明白自信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
 
    (2)多血质的教师应用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粘液质的教师应让学生看到他的踏实、稳重、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但要注意辩证地看待事物,不可过分死板固执,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4)抑郁质的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他细腻深沉的情感,并把这种细致的特色用到学习中。但要注意把握细致的程度,否则就会变成多疑。
 
    3.树立良好形象。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它能体现出教师的修养和气质、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人格魅力的关键。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自己,完善自己。(1)品行端正,严于律己;(2)谨慎言行,以礼待人;(3)敬业乐群,永葆青春;(4)注意小节,以德服人;(5)勤学多思,完善知识。通过提高学识、修养而树立起来的教师形象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扎根,教师的教育才能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如涓涓细流,沁入到他的心扉中,使他们真正信赖教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