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百科常识

56个民族介绍(五)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26日

1    2    3    4    5    6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人口27,800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明末清初,丽江地区产生了地主经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云南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部分纳西族地区,直到解放前夕,仍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马铃薯等。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1961年4月10日建立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怒族

    怒族人口数为28759。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怒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泸水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菟峨,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生裔。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互相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的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
  
    怒族非常讲究礼貌,团结互助,热情好客。怒族善于演奏乐器,。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变”和“拟力”两种怒族乐器来“弹”。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变”,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女青年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据说有的青年从认识到结婚都不说过一句话,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57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兼营家庭手工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等。现在大力发展农、副业基础上,发展了铅矿、盐矿、铁工厂等工业企业,建造了发电站。

    普米族群众崇拜神,祭祀祖先,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等。大过年即春节,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饭。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普米族人平时也爱唱纳西、白和汉族的山歌。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 

    1952年到1956年完成了民主改革。

    禁忌 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妇女分娩时,男子不得进入产房。  
   

 

 羌族

    羌族,现有人口19.8万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撒拉族 

    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为630378人。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有两种方言。本民族内用畲语,与外界交往使用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畲族人崇拜祖先。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那时他们被称为“蛮”、“蛮僚”、“峒蛮”等,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畲民。“畲”的意思是“刀耕火种” ,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由于他们还在以落后的方式劳作。元代以后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经常出现在史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畲族。生活在各地的畲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畲族人多是小聚居,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甚至有的和汉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畲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广种水稻外,还种植茶树、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畲族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和汉族一样,畲家山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传统文化  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人口345993人。
 
    水族有自已的语言,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的民间文学多以口头文学流传于世。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

    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个亥日,是水族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水族过年称"借端",十分隆重热闹。届时敲响锣鼓,吹响芦笙,还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 

    有人口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
  
    塔吉克族是我国惟一使用东伊朗语言的民族。他们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使用波斯文,后因学校中以维吾尔文课本授课,逐渐改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人民适应帕米尔高原有山、有谷、有水的地理特点,在高山牧场上放牧牲畜,在低谷农田中种植庄稼,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既在高山草坡上牧养绵羊、山羊、牦牛、黄牛、马、驴、骆驼,又在谷地种植青稞、小麦、玉米、豌豆等。与半牧半农相适应,塔吉克族人民的生活特点是半游牧半定居。他们在山谷中,农田旁,依山傍水建筑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作为固定住宅,每年秋收开始到春耕结束在此居住。上山后,则住易于拆装,便于搬迁的毡房。春耕播种结束后,牧民们立即赶着畜群上山去,让牲畜上高山牧场吃草,利于牲畜成长育壮,既可避免山谷中的庄稼被牲畜践踏,还可避免因谷地温热,牲畜在谷中度夏不上膘,感染疾病等。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似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是用鹰的翅膀骨做的。

    塔吉克族的节日有春节、播种节、引水节等。

 

 塔塔尔族 

    现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早在唐朝时期,塔塔尔族的先人就以“鞑靼”的族称存在于北方突厥统治的部落中。唐朝以后,“鞑靼”一词成为中国北方诸部落的泛称,后诸部落被蒙古人兼并。  塔塔尔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饮食风味独特。用大米、奶酪、杏干做成的烤饼“古邦底埃”和用南瓜、大米、肉做成的烤饼“伊特白里西”是最受青睐的风味食品。在节日或宴请宾客时,塔塔尔族人还善于做各种色味俱全的欧式点心。“克尔西麻”是塔塔尔族人的一种独特饮料,类似啤酒,是用蜂蜜和啤酒花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喝起来清凉甜润,醇香提神。塔塔尔族人吃饭不用手抓,也很少用筷子,他们的习惯是用勺子。如果去参加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宴请,他们都要随身带一把小勺。
  
    塔塔尔族人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个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人们称塔塔尔族人是新疆兄弟民族喜庆日子和文艺活动中的明星。

 

 土家族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