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认真对待“幼小衔接”问题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22日
作者:济南董旭花     来源:山东教育
 
 
    如果说上幼儿园对于儿童来说是人生路上的第一大转折点,那么升入小学对于儿童来说不亚于前者。这意味着儿童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转折尤其巨大。好像在一夜之问,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任务和责任的“准成人”,这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所以在一年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很快就会从盼望入学的兴奋中跌入害怕上学的恐惧中。许多研究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考察,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童总数的13%左右;三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占10%左右;四是行为方面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这些惊人的数字与儿童小学一年级的适应状况有极大的关系。
 
    无论是对于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对于小学老师来讲,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以往的教育中,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幼小衔接,幼儿园在这方面更主动、做得更多些,在以往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中,其中有一条就是为儿童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这种提法转变了,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儿童升入小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提法的转变,反映了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它是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潮流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也符合儿童的自身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追求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需求以及社会要求不一样,所以中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小学生以学习为主,而学前儿童则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为了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儿园生活的最后一年,幼儿园教师会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老师也会带孩子去参观小学,帮孩子熟悉小学的生活,并引起儿童对升入小学的热切期待。但是比较而言,小学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却很少,小学老师总是期望幼儿园能像一个加工石一样把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按规格做好,然后输送给他们。可显然儿童是人不是产品,他(她)也不可能一夜之间从一个儿童变成一个“准成人”。6岁的前一天和6岁的后一天,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而不是飞跃式的。在此提“小幼衔接”并不是与幼小衔接相对而言,而是并列提出,是希望小学老师同样重视这个问题,由被动转为主动,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小幼衔接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尤其应注意花一些时间观察儿童、分析儿童,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遵循一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智能线索逐级发展的,在每一个阶段所有的儿童都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皮亚杰将此概括为梯形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以此为依据制定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案。然而今天认知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远不是那么简单,新皮亚杰学派认为:“发展的属性并不是像梯子那样沿着单一的方向逐级而上,而是由众多的发展线索交织成网络的,既有发展的主线,也有发展的支线。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网络。”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发展的复杂性,不要把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简单化,刻板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二,教师应花一点时间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制定与儿童心理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使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与幼儿园顺利衔接而不是断裂。尤其是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应相对灵活,尽可能多一些游戏性、操作性、创造性的课程。在西方许多国家,5岁~8岁儿童的课程是介于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课程,如在英国,公立初等教育是从5岁~11岁,分两个阶段,5岁至7岁叫幼儿学校,7岁~11岁叫初等学校。幼儿学校的目的不是为未来传授某些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重点开阔幼童眼界,养成良好习惯,为未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素质准备。儿童在课堂上学什么,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更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而是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更换教学内容,除了简单的读、写、算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以及开展各种儿童喜欢做的活动。
 
    第三,教师尽可能避免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1998年教育部曾在全国28个省市的中小学做过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厌学率为80%,小学生的厌学率为40%,如此高的厌学率的存在一方面与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教师呆板、单一以讲授、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反复强调基础教育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四,改变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的评价儿童方式,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创设更为宽容的、接纳的心理环境氛围。对于个别有行为问题或学习障碍的儿童,应与幼儿园、家庭密切配合,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便在关键时期使儿童得到更恰当的矫正和治疗,既不该舍弃他们的发展,更不应该歧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