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15日
作者:徐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来源:幼儿教育
 
 
 
    对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来概括。但幼儿总是要长大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去上小学。幼教工作者应该怎样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做准备呢?我认为,除了“八五”期间国家级课题“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成果(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提出的,要做好社会适应能力、前读写学习、前数学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我们知道,“注意”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没有注意伴随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靠环境中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如果幼儿注意的水平比较低,他上学后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我在北京市房山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看到,开学才两个星期,就有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我观察后发现,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学生上课时注意不集中,总是玩东西,基本不看老师,也不注意听老师在说什么。我想,这个学生的表现是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做好入学准备所致。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做好注意方面的准备呢?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同时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也就是说,从小班开始就要安排活动来训练幼儿的专注,这种专注不能靠教师的不断提醒或表扬去维持,而要靠幼儿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胜任感来维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适合幼儿。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完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教师要慢慢地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这可以通过教师的要求、幼儿制定的规则、幼儿之间的竞赛、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等来实现。
 
    2.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前面谈到到了大班要逐渐减少活动的游戏成分,也就是说,教师要适当增加集体活动的时间。除了组织集体游戏等活动以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上课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逐渐习惯于全班共同学习某一内容。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要真正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要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
 
    3.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我们为幼儿入学做准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从幼儿初期主要通过感知、记忆进行学习转变为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过程,而且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大班教师就要仔细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真正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许多大班教师组织的活动与中班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大班幼儿的了解不够以及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方向不明确。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萌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特别强,非常喜欢有适度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但是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组织的是什么活动呢?如某幼儿园大班活动内容是,教幼儿如何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在40分钟的时间里,幼儿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不到5分钟,其余时间幼儿都在开心地玩电动玩具。其实,大班只有极个别幼儿不知道如何安装电池,根本不用教师花过多的时间去教。又如在另一所幼儿园,大班教师在春季给幼儿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第一组幼儿随意用排笔和广告色给教师剪好的衣服纸型涂色;第二组幼儿负责用彩色纸剪小花,贴在教师用塑料袋做好的“衣服”上,起装饰作用;第三组幼儿用报纸或白纸“做”自己想像中的衣服。在三组活动中,只有第三组的内容对幼儿有一些挑战性,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活动连中班幼儿也完全能够胜任,第一组活动甚至连小班幼儿都没有问题。这样的活动对大班幼儿有什么发展的价值?
 
    4.知识点的衔接
 
    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一方面,家长有强烈要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教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幼儿园认为不要教小学的知识,理由是:教育纲要中没有让教师教小学的知识,幼儿如果在幼儿园学了小学的知识,入小学后由于已经掌握所学内容,上课时会不专心,况且幼儿园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
 
    我认为,家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理由各有道理,问题是教师怎么协调好关系,并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如:我们不能教幼儿认读拼音字母,但能不能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或拆音、拼音游戏?我们不把教幼儿认字当任务,但能不能结合环境布置、生活和游戏活动等,以幼儿自愿为原则引导幼儿认读一些简单的常用字?我们不教幼儿写字,但能不能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一些前书写练习?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如何在知识方面与小学衔接。以语文学习为例,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如从左向右、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用混合的信息写购物单,为(自己或同伴的)积木、沙池作品做标记,或表明该区是‘动物园’还是‘宇宙空间站’”;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短词”;会“在教师画好的图表中写句子”等。《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中要求幼儿:“能有效地运用钢笔写出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造简单的句子,有时能用标点符号”。这些都说明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入学准备意识比较强,他们非常关注幼儿在园学习和小学学习的衔接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并不是要求幼儿园教大班幼儿学习多少小学的知识,使他们占有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先起跑,而是希望幼儿园通过给幼儿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引起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上学愿望,在他们真正上学时能与小学教师产生更好的“认知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小学知识教得过多,幼儿一方面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上小学后也确实容易产生“我都会”的错觉,反而形成不专注等不良学习习惯,况且在幼儿园学的知识优势会很快消失。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衔接以外,还有许多习惯、能力、意识、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与衔接,教师要把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当作重要任务,切实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