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有关口吃现象的个案研究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作者:河北省涿州市二幼李春红     来源:本站原创
 
 
 
    本研究是对一个六岁男孩的口吃现象的个案研究。口吃是一种言语表达的障碍,是一种心理行为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音节、单词的重复延长,或者由于经常发生独特的犹豫和暂停,以致中断有节律的语流。口吃按不同的症状可以分为难发性、连发性、中阻性、往复性、伴随性等类型。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和英国儿童口吃的发病率约占儿童总数的4%。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上海市某小学调查结果是,口吃发生率为6%,多发生于3~4岁年龄段,男孩子口吃发病率比女孩高4倍左右。我们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强项带动弱项原则,以及运用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法进行治疗,并和家长密切配合,从改变幼儿生活的环境入手,消除孩子大人紧张情绪,创造让孩子锻炼的良好机会,从而使某某的口吃现象渐渐减少,语言表达得到了较好的提高,性格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
 
    某某:1998年2月24日出生,男,上幼儿园大班。某某刚入园时适应能力较差,总是默默地哭,但是口齿清楚,没有口吃的现象。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结巴起来了,而且越来越严重。说话时一个字要重复好几次才能接着说下去。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尤其严重,在着急或兴奋时也有结巴的现象。老师叫他慢慢说,或深呼吸后再说,都没有用。
 
    询问其父母,了解到某某在家的表现。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在卫生局工作。他从小跟奶奶、爸爸、妈妈长大,是全家人的焦点。出生时一切正常,一岁左右开始说话,发音正常,一岁一个月就会说三十字了。在四岁之后,突然说话有些结巴,之后越来越结巴了。开始时第一个字难发,后来在中间也会出现结巴的现象。孩子现在已经六岁,上大班了。性格有些内向,不太和他人交往,非常胆小,从来没有独自做过一件事情。在三岁半时,孩子学了一段小提琴,每次练琴都必须是妈妈大打出手,要求十分严格,孩子每次都会哭着练琴,更严重的是孩子一看到妈妈瞪眼都会哭而且显出很害怕的样子,之后就发生口吃了。据了解,孩子的父亲也有口吃的现象,但不是很严重,基本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发音。
 
    问题分析:口吃作为一种语言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父母对初学语言的孩子过分关注常常是导致儿童口吃原因之一。儿童在开始学说话时,父母操之过急,过分地去纠正孩子的讲活,甚至经常加以批评指责,这样会导致儿童的紧张情绪,引起口吃;儿童越觉得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最后口吃就形成习惯了。某某口吃的养成可能与其母的管教有关。
 
    2.模仿。据调查,多数口吃患儿的父母、亲属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现象。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有的孩子则完全是因为看见别人结巴,觉得好玩,就进行模仿,结果自己也变成了结巴。本案例中的某某也可能因此而结巴的。
 
    3.心理社会因素。儿童受惊吓、被严厉的斥责或惩罚、环境剧烈的变化、父母丧亡或离异、家庭横遭灾难、父母关系不和睦等的情况下,会引起儿童的恐惧、焦虑、愤怒、仇恨等不良情绪,继而导致口吃发生。必须注意的是儿童口吃初期,父母的斥责、打骂等不正确的方式常常加速口吃的形成,因为斥责、打骂的结果加重了儿童的紧张情绪,使其越来越口吃。本案例中的某某是在学小提琴的时候出现的口吃,据了解,开始时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继续让他练琴,并且每次都对孩子发脾气,孩子都要哭一顿,这样无疑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使口吃现象更加严重。
 
    二、研究的目的
 
    1.消除造成孩子心理紧张的社会因素。
    2.对孩子的口吃行为进行矫正。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测查表得出孩子的智力强项和弱项,利用孩子的长处,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强项带动弱项,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2.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法:正强化法其实就是奖励法,每当幼儿行为表现正常或出现父母及教师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那么,幼儿的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四、研究过程记录及采取的措施
 
    1.根据调查了解,初步确定某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跟爸爸模仿造成的口吃。(2)受过大的刺激造成的口吃。(3)因为拉琴造成的口吃。
 
    2.首先,我们先消除造成孩子心理紧张的社会因素。某某至今还在学着小提琴、画画、珠心算等兴趣班,都是他的妈妈坚持让他学的,每次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批评。为此,我们先找到他妈妈做工作,要求配合老师的工作,先停掉孩子所有的兴趣班,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并给孩子的父母介绍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加强父母对口吃的认识。同时,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玩耍、游戏以及户外活动,让家长在孩子出现口吃现象的时候,不要斥责和打骂,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其次,我们更加关心他、还组织小朋友和他游戏交谈,不让孩子们嘲笑、议论和模仿他。
 
    3.效果分析:通过两周的实施,某某有了可喜的变化,口吃的次数明显减少,也变得爱说话了,但仍有口吃现象的发生。我们进行了反思,一致认为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治疗口吃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果然,孩子的妈妈找到了我们,抱怨孩子还是口吃,她急得不行。我们耐心地讲道理,把孩子在班里的点滴进步都告诉家长:今天某某口吃了15次,但小朋友们没有笑他,并且能为他加油,孩子一天都很兴奋,主动找老师聊天等等。家长终于露出笑脸。我们知道光靠这些是不够的,因此进行了下一步计划。
 
    4.据测查结果表明:某某在他的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多接近完美,而在语言智能、运动智能方面有较大差距。我了解到孩子的兴趣:他爱唱歌、爱识字、爱下象棋、爱玩电脑游戏等等。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从他的兴趣点入手纠正他的口吃。首先从唱歌表演开始,运用分心治疗法。他的乐感非常棒,唱歌不口吃也不跑调,我拉着他的手告诉他,他是最棒的,他的小脸红红的,高兴极了。每天,我们都要让他唱一首歌,有时也让他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让他沉溺于歌声之中,忘情之下,他的口吃有了好转,唱歌后能自然地说话。但是在下棋、玩电脑的时候仍然会口吃得很厉害。其次,我们又从他爱认字这一兴趣入手,运用语言练习法进行矫正。在课堂上如果能答对问题.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他识字较多,我们就安排他为大家朗读儿歌,读识字卡片等;并且让他按名字给大家发书、发本等。经过一段时间,某某的自信心大大加强,性格开朗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他朗读儿歌时突然插入,要求他继续流利地读下去,一旦他在训练中能不口吃,就及时给予强化。我们是在他有了较大进步的时候,开始实施这种方法的。起初孩子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拒绝朗读。我又来做孩子的工作;让他明白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改掉口吃的毛病,并且在每次朗读后我都会不同程度地给予奖励。如让他的自画像升一个格,或给他一个小笑脸等等,孩子终于从不配合中走出来,越来越感兴趣了。这种方法不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使孩子正常的说话巩固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采取肌肉放松法:先教会孩子放松心情和放松姿势,然后建议他在说话之前作肌肉放松,深呼吸,然后用手轻轻地拍打声带,帮助声带肌肉放松,每天在说话前坚持练习,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运用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法,同时还采用了日常记录法。孩子的父母和我们同时记录,在幼儿园由我们记录,在家则由家长记录,记录口吃的次数及持续的时间等,来比较前后的效果,从而制定有效的矫正程序。①及时强化,不要拖延。发现某某有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奖励,我们指导某某的妈妈在家用代币法,如果今天口吃的次数比昨天少,就可以得到一个硬币,当硬币攒到10个时就可以换一件小玩具,当硬币攒到20个时就可以去吃一次肯德基;在幼儿园我们采取激励法,全班的孩子都将自己的自画像放到墙上,表现好时,他的自画像就能前进一格,以此来激励他克服口吃的毛病。②给予奖励时,把具体的表现描述一下。如某某在和小朋友聊天时模仿《数码宝贝》的台词,一点儿也没有结巴。我高兴地抱起他说:“你真棒,刚才那么长的一段话你都没有重复,老师太高兴了。”没想到老师的奖励给了他更多的信心,某某每天在和小朋友聊天时都不会结巴了,而他最愿意说的就是动画片里的对白了!
 
    五、对该研究的小结
 
    1.对此案例的研究已进行了将近三个月,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反思,查找有关资料,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个月来,某某的口吃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在班里有了许多的朋友,而且越来越喜欢做值日生的工作。他现在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且班里50个孩子都非常喜欢他,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他的口吃而取笑他。这对纠正他的口吃非常有利,增强了他的信心,现在他也能很有信心地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2.经过三个月的实验,某某在语言智能、运动智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孩子的紧张情绪明  显减少,喜欢文字游戏、故事、爱看书了,能够将故事里的内容讲给妈妈听。虽然有时还会有口吃发生,但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以前他不喜欢到外面去玩,现在也喜欢到户外活动了,甚至能够自己到外面独自找小朋友们玩耍;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自己能看懂简单的说明,并且动手折纸、用剪刀做纸工了。
 
    3.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某某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也很善良。他并不是从一开始说话就发生口吃的,虽然他的父亲有点儿口吃,但正是因为妈妈的不正当教育方法直接导致孩子发生口吃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今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他们望子成龙,期望值太高,又急功近利强加于人,从而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行为障碍。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同他的父母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他们也及时地调整了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工作。我们一直都坚持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强项带动弱项,使某某的口吃一点点地好转,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还坚持运用行为矫正的正强化方法,让孩子从胆小、恐惧中走出来,而且越来越自信,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变得爱说爱笑了,无论同大人还是同小孩都能进行交谈了,虽然有时仍有口吃发生,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情绪,仍继续地说下去,直到表达清楚为止。
 
    4.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因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幼儿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总结某某口吃得到纠正的经验,对其他口吃患儿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