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与研究——实施“合作教育”的实验报告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第一幼儿国王春平     来源:本站原创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这种地位极易造成他们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也不会与他人合作等“天然缺陷”。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贻误人才的培养,成为“长不大”的一代。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同伴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分享等品德是时代赋予幼教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我们从2000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合作教育”的实验,旨在探索出一条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的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两个中班幼儿60名。
 
    2.实验方法
    在中班100名幼儿同时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新的教学手段,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其中60名幼儿为实验对象,测查实验的结果,用同组对照的方式来测定实验效果。
 
    三、实验步骤与措施
 
    1.明确合作教育内涵
    合作教育包含两层意思:一层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即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所形成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平等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共享欢乐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层是小朋友之间的合作,即把儿童分成小组,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合作学习。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实验教师的认识
    (1)组织实验教师到“秦皇岛第二幼儿园”参观学习,听取该园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经验,同时参观了他们组织的游戏,目睹了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了解教师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通过参观学习,实验班教师懂得了不应该单单以教师为主组织各种活动,应该真正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幼儿顺利掌握学习内容,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教师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产生了参与合作教育实验的积极性。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领会其实质内涵。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合作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形成良好的交际环境。尊重每个儿童的人格,把每个儿童看成是发展中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尊重每个儿童的自尊心,让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经过反复学习和研讨,每个实验班教师都能做到对实验课题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合作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从理论上为顺利进行合作教育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组织实验班教师相互学习,展开研讨。对实验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及操作方法,我们组织实验班教师共同学习,探讨磋商,直到认为明确可行为止。实验刚开始,即使有很小的疑问,我们也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或向专业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以达到彻底弄懂,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行为与习惯
 
    (1)创设合作的条件,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对儿童学习小组,我们进行了合理安排。根据平日观察和前置测试的情况,按照儿童的能力、素质等情况进行搭配。每组5~6人,即把活泼的与胆小孤僻的结合,善良的与侵占行为较严重的结合,有同情心的与以自我为中心的结合。总之,小组的划分体现了扬长避短,能力互补的原则。
 
    (2)创设合作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有意识地选编有助于孩子协商合作的内容,让他们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进行协商合作。如美术课组画“美丽的春天”,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共同完成这幅画。开始小朋友各画各的,全然不顾方向和整体效果,结果画出的画东倒西歪,没有一点整体美。老师请小朋友重新协商一下,怎样才能画出最美丽的春天。经过一番争执达成协议,一个一个轮着画,其余小朋友观看,还不时地发表意见,最后,孩子们看到集体创作的“春天”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们不仅重视在课堂上培养合作精神,还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的思想。如起床时,提醒儿童互相照顾穿好衣服和鞋袜;游戏时,玩具大家要轮着玩,不能独占。我们还有意识地安排情景表演游戏“争玩具”、竞赛游戏“系鞋带”、角色游戏“开汽车”等,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验合作与协商所能获得的成功的喜悦,在交往中体会被拒绝的滋味;学会通过协商解决冲突,懂得要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必然要相互依赖,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努力的道理。
 
    (3)创造合作的因素,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教育的实验中,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我们将传统的单项教学流程(即教师“一言堂”),转向多项教学流程(即形成师教生、生教生的局面),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种植实验课,教师头一天告诉儿童,明天要植树,让每个小组成员相互商量、讨论,定出植树需要什么工具,你本人想带什么。然后每组找1~2名代表向全班进行信息传递,教师从中了解各组情况。
 
    在种植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去探讨种植的方法和顺序。把原来由教师“一言堂”的安排,变为生教生的相互探讨。这样做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有的说应先浇水,后栽树,有的说要先挖坑,再栽树,最后浇水等等。种植结束后,每个小组谈一下种植的方法,各抒己见,情绪非常高涨。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探讨,不先予以表态,而是启发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亲自做一下,看哪种方法最好,最后师生共同评价,确定出最好的种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促使每个儿童参与活动,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孩子们通过看、听、说、做,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经受各种锻炼,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四、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施加多种教育措施与手段,我园在师生关系转化、儿童之间合作交往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师生关系转化的比较
    由于我们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提高实验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大朋友和小朋友相互合作的友好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1)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方面:实验前亲切型的2人,占33%,实验后增加到5人,占83%。
   (2)教师对幼儿不良行为采取的教育方法:实验前耐心说服型的1人,占17%,实验后增加到4人,占66%。
    (3)教师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儿童中:实验前1人,占17%,实验后增加到5人,占83%。
    (4)幼儿能主动接近教师:实验前18人,占30%,实验后增加到36人,占60%。
    (5)幼儿能友好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实验前13人,占21%,实验后增加到29人,占48%。
    (6)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重要地位:实验前20人,占33%,实验后增加到36人,占60%。
 
    以上情况说明:实施合作教育实验,对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合作教育的行为表现比较
    本实验从教师评价,幼儿实际行为观察两个方面考察幼儿合作行为表现,包括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协商合作三个方面。从教师评价结果和情景操作结果看,实验后测试儿童合作行为表现均好于前置测试。(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幼儿行为比较
 
 
平均分x
标准差S
人数N
显著性水平
团结友爱
实验前
15.8
15.31
60
Z=2.56
实验后
18.66
12.61
60
p<0.05
互相谦让
实验前
15.81
16.7
60
Z=2.48
实验后
19
9.57
60
P<0.05
协商合作
实验前
15.73
14.58
60
Z=2.27
实验后
18.83
9.92
60
p<0.05
   由表1看出,通过施行各种教育措施,幼儿在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协商合作等方面都在向理想的方面发展。
 
    3.幼儿交往态度的比较
    幼儿在交往欲望和交往积极性方面,实验后的人数明显高于实验前。这表明实验后幼儿的交往兴趣和交往能力显著增加,其技能明显提高。(见表2)
表2   实验前后幼儿交往态度比较
时  间
喜欢交往
不喜欢交往
无所谓
总人数
显著性差异
实验前
18
21
21
60
X2=9.77
实验后
29
7
24
60
P<0.01
   由表2看出,实验前后三种态度的人数差异显著。实验后,喜欢交往的人数有显著增加。
 
    五、问题讨论
 
    1.师生平等优于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界研究争论的核心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优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凌驾于儿童之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强制的手段——训斥、挖苦,甚至体罚来强迫儿童服从教师意志,大大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引起了儿童对教师反感甚至怨恨,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无形中筑起了一条感情的鸿沟。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儿童的个性,把儿童看作是有同等价值和尊严的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使每一个儿童都有较强的自信心,都能感到“我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和同伴都喜欢我”。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和谐交往。教师在儿童的交往中,没有命令和指责,而是大朋友和小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欢乐。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加入他们的行列,担任游戏中的角色,与他们共同分享游戏的快乐。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又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友谊。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儿童合作意识的形成。以往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全班大集体活动比重很大,很难注意到每个儿童的兴趣、能力、个性以及个别差异。一节课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得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儿童失去了参与的机会。让儿童参加与儿童划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弥补了以上缺陷。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参加与别人的交往,分享合作的乐趣。如表演故事《三只蝴蝶》,教师让每组儿童自己协商分配角色,进行扮演排练,并让儿童进行评议,评选出表演优秀的小组,激发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小组学习满足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克服了封闭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使儿童在小组的学习中,强化了合作行为,提高了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合作教育中,尊重信任每一个儿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使师生关系向融洽和谐的方向发展。实验初步表明,合作教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
 
    2  合作的学习方式优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随着实验方案的逐一落实,我们发现,儿童从学习能力、同伴间的交往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1)学习能力逐一提高。分析其原因是,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儿童听为主,回答问题也只能按教师思路向同一个方向、同一个角度发展,儿童不能相互争执、讨论,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学习能力提高比较缓慢。而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经常进行讨论、协商、各抒己见,这对儿童发现问题和提高认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儿童分布在各个小组,由于他们的思想、意见、知识、结论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在学习中发生争执、议论、协商,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创造了最佳时机,同时也为互相学习、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构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放手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图案进行讲述。为了能顺利地进行讲述活动,小组的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协商解决其中的矛盾。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提供了条件。
 
    (2)合作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放开儿童的“手脚”,没有给他们创设协商与合作的场所,因而儿童不了解同伴的需要,不懂得关心与合作。而合作教育为儿童的交往合作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他们在小组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友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摆脱了自我为中心,开始学着了解同伴、理解同伴、关心同伴。如王芳小朋友生病了,合作小组的伙伴们商量着共同制作一个美丽的花篮,请老师一同到王芳家里去看望。大家能用同情、关心的话语对小朋友进行安慰。合作交往使儿童认识到同伴也和他一样有丰富的感情,有多种需求,乐意得到别人的爱,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的需要应服从集体的利益。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知道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作用,在学习、游戏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上升到一种集体意识之中,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和品德。
 
    (3)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活泼型儿童表现的机会多(因他们敢在众人面前发言),而胆小懦弱型儿童,却没有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所以变得更加孤僻、自卑。而合作学习、自由平等,没有更多的束缚和约束,大家在一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在一起学习和操作,使胆小懦弱的儿童也获得较多锻炼能力的机会,逐步消除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实验使我们体会到,在幼儿园中实施合作教育,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