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自信——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作者: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第二教师幼儿园刘烨     来源:本站原创
 
 
    对学前期的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它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工作应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和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教育专家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一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其他孩子的小组或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在交往中,有的孩子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甚至从不当“领导者”;面对困难挫折时,一些孩子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包括未玩过的玩具、游戏等,产生自卑、退缩、冷漠、无所适从等不良倾向。显然,自信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1.溺爱孩子,包办代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的家长总是竭尽全力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处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游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事事依赖他人,而一遇困难则不知所措,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因而造成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2. 过于严厉,过多否定
 
    有的父母经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对孩子过于粗暴,随意发脾气。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轻者批评、否定,重者训斥,甚至讽刺、挖苦,经常使用否定的词语,如“你怎么这么笨呢”等,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和肯定的环境中,孩子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产生无助与自卑,缺乏自信。
 
    3.过高期望与过高要求
 
    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他们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给他们提出过高的期望,还强逼孩子上各种训练班、辅导课等。由于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这样,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健康心理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4. 横向比较和消极评价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他们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父母的评价往往成为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父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或行为不好。特别是以自己孩子的弱点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5.离异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不断增加是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破坏了家庭稳定、亲切的氛围,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从小得不到爱抚,在精神上得不到温暖的儿童,往往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离异家庭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具有一些相同的行为表现:如孤单、自卑、任性、胆怯等,存在着较严重的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等一系列行为偏差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自信心、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方面,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培养自信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相信幼儿,放手培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孩子一般长到两岁以后,动作、言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会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家长应利用孩子的这种自我认识和愿望,给予引导,给予援助,满足他正当的独特需求。
 
    要想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首先要坚信每个幼儿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都希望做个好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喜爱。这一认识很重要,它能使父母和教师在教育时始终持积极的心态,去支持、鼓励幼儿,从而使幼儿在发展中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其次,要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力,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操作、体验、自我服务,不代替幼儿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和愿意做的事。只要幼儿显示出要为自己或别人做的事情,家长和教师没有权力制止他做贡献的热心。如果幼儿有机会去表现,有机会照顾自己,有机会帮助父母、老师、同伴,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有利于其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对环境和自身的控制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
 
    成人在放手让孩子亲自操作、体验和自我服务时,应注意观察,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指导的方式以间接指导为主,一方面,通过摆出矛盾的事实,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注意到事物的更多方面(如当幼儿在探索沉浮现象,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时,成人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到轮船很重但却能在水面航行的现象);另一方面,采用提供类似经验的方法使幼儿注意到事物的关系(如当幼儿不能使橡皮泥浮起来时,成人可以将一块本来会沉到水底的薄铁皮折成盒子漂在水面,以此来使幼儿注意到物体的沉浮与体积的关系);或采用提供辅助材料的方式帮助幼儿,如幼儿已经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体积的关系,意识到橡皮泥中空就可以浮起来,但却无法使橡皮泥中空时,成人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纸团或乒乓球。
 
    第三,成人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与伙伴交往与合作,发展其对伙伴群体的归属感,培养其合群性和合作性,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第四,当幼儿感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家长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其寻求和补偿,鼓励幼儿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从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回失落的自信。
 
    总之,在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应退一步,给孩子发展锻炼的空间,用不着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呵护,而是鼓励、尊重,让其感受到大家的关爱和信任,以真实和理智的爱将幼儿培养成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
 
    2.相信孩子,并有童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潜力,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成人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们做许多事情,这样会使孩子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难以建立起自信。成人应视孩子年龄的大小、能力的强弱,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对家里的事情,如节假日的活动计划、经济开支计划、环境布置等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尽可能采纳。让孩子做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能行”。
 
    3.以适当标准,正确评价与激励幼儿
 
    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不存在笨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在弱势上。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人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以适当标准,正确认识、正确评价与激励幼儿。
 
    首先,要认识到幼儿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更多关注和及时肯定幼儿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宽容、平静地对待幼儿的过失,使幼儿感到自己可以通过再努力取得成功;还要耐心地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要充分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势领域,善于抓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及时、切实的赞赏和鼓励,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积累起“我也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进步,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再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幼儿,给予差异性、发展性的教育,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当幼儿屡遭失败和挫折时,成人应想方设法让其体验成功,哪怕是一些微乎其微的成功,对于那些自卑心理严重的幼儿来说,都是非常可贵的。这样长期积累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