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需要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2日
作者:黄芳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教育导刊
 
 
    当前, 家庭与幼儿园都在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尽管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 诸如生理因素、幼儿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等,但与幼儿朝夕相处的教师、确切地讲是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对保护幼儿的身心安全、培养他们的健康性格极为重要。然而, 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几年来, 各种有关幼儿园教师体罚、虐待幼儿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引起了公众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据专家、学者们在广东、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进行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表明: 虽然幼儿教师性格上大多热情、开朗, 但是在整体上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中学教师等人群, 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比较严重的是职业倦怠情绪和偏高的焦虑水平。
 
    请看笔者在幼儿园实录到的情况:
 
    实录一: 教师在带领幼儿半日活动中, 一位幼儿哭了五次, 教师只是简单地去平息, 而不去了解其哭泣原因。另一名幼儿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举了六次手, 老师却视而不见, 只顾按程序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 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兴趣等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甚至漠然视之。
 
    实录二: 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意愿活动时,某些教师喜欢采用威吓、训斥、罚站、不准参加游戏甚至是不许吃饭等手段惩罚幼儿。稍微温和一点做法就是板出一幅冷面孔, 疏远冷落幼儿, 对幼儿不理睬; 要么算旧帐, 批评幼儿时总是带上“从来”、“每次”等字眼, 使幼儿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以上两个案例, 笔者不敢武断地认为是该教师缺乏爱心或缺乏职业道德, 但却可以大胆地说, 以上表现不能说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无关。
 
    实录三: 笔者看到的幼儿园班级气氛大致可分为活跃和沉闷两种。进一步观察发现, 造成这两种不同班级气氛的主要原因与带班教师平日的主流情绪及其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氛活跃的班级, 其带班教师往往是性格活泼开朗、态度积极向上; 而那些沉闷、内向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往往很“安静”, 甚至是沉闷。
 
    这一现象表明, 教师的知识经验固然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 但教师的性格、态度、心理健康水平等是更具影响的教育资源。单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已不再是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 优秀的幼儿教师还应该能呵护和培育幼儿健康、美好的心灵, 保障幼儿经常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之中, 令幼儿乐于学习知识技能, 自主发展自我潜能。而呵护和培育幼儿健康、美好心灵的技能也正是当前许多幼儿教师所欠缺的。
 
    知识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固然重要, 但幼儿时期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一切都十分敏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等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 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 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在幼儿人格萌芽、发展、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或人格特征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力量, 促进或制约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主要表现出以下特质: 有正常的社会认知、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一定的学习能力; 有良好的情绪表现, 积极乐观; 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悦纳自己, 没有明显的自卑感; 有意识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热爱生活, 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既有追求明确目标的坚定性, 又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有些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当她们情绪愉悦时, 对幼儿的行为无原则地纵容; 当她们因家庭的突发事件或因处理与同事、家长或园长的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矛盾时, 便会迁怒于幼儿, 对幼儿表现出粗暴或冷漠的态度, 从而加剧了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正如美国学者W itty 指出: 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 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 一些研究显示, 如果幼儿教师的学习动机不高, 就难以激发出幼儿的探索兴趣; 如果幼儿教师自身缺乏自信心, 便会成为一种不良的示范, 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教师错误的、偏激的价值观会对幼儿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教师缺乏爱心会使幼儿讨厌集体生活、憎恨他人、性格孤僻, 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
 
    由此可见,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有双重意义: 不但影响教师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而且还会波及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健康。
 
    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儿童, 幼儿教师自身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并将此视之为一项崇高的社会责任, 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J〕.山东教育, 2003 (3)
〔2〕王景芝, 赵铭锡 .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3)
〔3〕李少梅 .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1)
〔4〕余欣欣, 李萍 .广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年第 11 卷第 2 期
〔5〕邱莲 .广东地区幼儿教师 16 种个性因素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年第 11 卷第 1 期
〔6〕梁慧娟, 冯晓霞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7〕郑晓边, 姚健梅, 黄亚萍 .必须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J〕.学前教育研究,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