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玩具博览

科学玩具—儿童科学启蒙的金钥匙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2日
作者:山东青岛丁茜     来源:山东教育2005
 
 
    玩具是幼儿的伙伴,是儿童的天使,幼儿是在与玩具的相互作用中,丰富了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经验。而科学玩具以它自身的直观性、启蒙性特点,使幼儿感受科技、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深受幼儿的喜爱,成为培养幼儿初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方法的有效载体。目前,市场上为幼儿提供的科学玩具品种比较少,教育功能和操作性相对单一,而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科学玩具,则是一种经济、方便、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好办法。
 
    在制作的各种科学玩具中, 我们根据其呈现的现象内容及功能,分为两大类:
 
    1.科学知识,现象类
 
    此类玩具操作比较简单,科学现象有趣且比较显性,能引发儿童的好奇、探究的欲望和主动性,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科学现象的情感和态度,训练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如光与色玩具:镜子与透镜,魔箱、镜中花、转色陀螺、潜望镜、万花筒、笼中鸟等;力与能玩具:机器狗、斜坡滚球、磁铁玩具、电磁场、弹力火箭等;声音玩具:瓶琴、土电话等;电玩具:手不抖的玩具、竖发的小人等;水、风玩具:水车、旋风玩具等。
 
    2.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类
    此类玩具需要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测量等方法,对玩具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及思维的交互活动,以解决问题,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认知类玩具:孔雀、织布机、连连看,智力魔方、图形板等。棋类玩具:光盘棋,旅游棋,行为习惯棋等。配对玩具:找一找(镜子配对)等。
 
    在自制科学玩具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1.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儿童的好奇心及探索活动常常源于对被探索对象的无知或兴趣。兴趣能促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因此,我们设计的科学玩具,一定要有趣,能激发孩子想“摸一摸,动一动”的愿望。 我们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如“奇妙的转色陀螺”,幼儿看着旋转的陀螺出现了与先前不同的绚丽色彩,怎能不喜欢,怎能不去多动几下?在玩“魔箱”玩具时,转动转杆,从神秘的小视窗里会分别看到两个不同的可爱玩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引发他们不停地问“是这样”“为什么”,强烈的好奇促使幼儿最终打开魔箱看个究竟。“万花筒”中那一朵朵美丽的小花,随着手腕的转动变换出各种不同的花样,吸引着幼儿去探索,更引出了这样、那样的“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2.活动性原则
    科学玩具, 作为儿童操作的对象, 是幼儿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媒介, 它的活动性直接关系着操作的结果,对幼儿产生好奇、探索科学知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 我们设计的科学玩具要利于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同时要结实牢固利于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各种现象,发现奥秘,激发好奇心,从操作结果中得到反馈, 如“斜坡滚球”玩具,
滚动的小球竟然翻过很大的弧度,落进球网中,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有趣现象,并在持续的探索中通过看、 模等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去寻求答案, 促进了幼儿思维、观察能力的发展, 在玩风车玩具时, 幼儿发现有的同伴的风车转得快,有的转得慢, 于是,大家一起找原因,一齐动手尝试探索,经过不断的探究,发现风车转动的速度与固定点的松紧度、风向等都有关系。在得出结论后,大家又一起动手解决问题, 通俗地讲,就是使孩子“有的玩”“玩得住”。
 
    3.挑战性原则
    就是我们设计的一部分科学玩具或是某种玩具的不同时期,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使玩具带给孩子一定的问题,通过儿童一定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 体验到成功, 如“手不抖的玩具”,在初期,教师将金属丝制成弧度大的波浪状,难度相对较低, 幼儿在操作时比较容易成功,获得了一种成功感。后期,在幼儿能熟练控制玩具时,增加难度, 使幼儿仍然保持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引发幼儿更深入的探索, 在玩“不一样的潜望镜”时,幼儿通过对两个不同造型潜望镜的直接操作(L形、Z形),发现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 引发了幼儿积极的思考, 主动寻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 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