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广西幼儿师范学校黄再光     来源:本站原创

    一、当前幼儿园孩子心理健康的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在儿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下,经不起失败,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第三,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班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的情绪。孩子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学校,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班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同伴的喜好和意见。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儿童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

    二、应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提高儿童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儿童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情感的效果。因此,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乐来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来构建健康的人格,为儿童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音乐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由于被家长们急功近利的一些想法所左右,不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虽然一些儿童在演唱、弹奏方面通过了一些低程度的社会考级,但他们表现出来的音乐却平淡无味,缺少活力。音乐艺术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音乐表演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寄托崇高情操、表现审美情趣、满足审美需求的最令人向往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儿童学习音乐只能做机械的演唱、弹奏,那就违背了音乐最终是表达情感的旨意。为此,我们应明确教学方向,在幼儿园阶段,技巧训练不应该是重点,而是着重培养了儿童的良好的演唱(奏)的习惯,使儿童敢于演唱(奏),乐于演唱(奏),让音乐充满他们的日常生活,让“儿童生活音乐化”(陈鹤琴语)。爱唱歌的儿童是活泼聪明的儿童,我们不妨多找些小朋友们喜爱的歌曲来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比如少儿动画节目中的歌曲《猴哥》、《蓝猫淘气3000问》、《天地之间》等,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都很有特点,曲调明朗、欢快,形象活泼、生动,只要小朋友们一唱,都能表现出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情绪,仿佛自己就是勇敢的猴哥、聪明而淘气的蓝猫……

    第二、适当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除了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外,同时还存在一种音乐教育过程受目标支配的教育目标模式,导致教师“目中无学生”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教师围绕自己设定的目标上课,以完成某一项教学内容为目的。由于目的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难免会简单而呆板,在音乐教学中所应表现出的审美功能就会大打折扣。由于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体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儿童们必定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抒发不出美好的感情,不懂得抒发感情的方法,进而会影响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自由表达,其情感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应该重视过程模式,将教学视为一种动态的流程,强调儿童主体性,重视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提倡探索和创造,在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前提下,去促进儿童良好情感的发展。譬如:尽可能将听觉、视觉、形体、表演、文学艺术等形式综合起来,使儿童能从多角度、多渠道、多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儿童在充分欣赏、感受作品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去表现对作品内涵和感情的理解。

    三、在幼儿园里如何把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  蔡黎曼.形成人文素养 培养健康人格.载《教育导刊》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