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苏州市级机关民治路幼儿园沈东苏     来源: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的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就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培养儿童合群,独立品质的极好手段。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价值。

    体育游戏《小小消防员》不仅使儿童的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育,是促进儿童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手段。尤其对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培养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大班的“建筑角”游戏中,幼儿对“大马路”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建筑工程师”、“建筑工人”等角色发生争执,从而使“建筑角”的游戏难以进行下去,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步意识到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就必须商量角色的分配、建筑主题的确立等内容。于是,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不仅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而且,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二、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一)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认识到在一日学习生活活动中,每一位幼儿都应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而不应该以陪客、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幼儿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尝到进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接纳,能使我们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的品质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扣纽扣、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的温暖。

    (一)微笑地注视每一个儿童

    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教师与幼儿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三)无条件地宽容每一个儿童

    教师要无条件地宽容每个幼儿,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四)欣赏每一个儿童

    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他们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幼儿的健康心理,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举措。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合作团结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异龄儿童之间交往,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