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浅谈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湖北省军区幼儿园陈晓军王小燕     来源:本站原创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对每个婴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的内在关系协调,心里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一、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性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尤为重要。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依恋性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婴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婴幼儿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二、婴幼儿需要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一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婴幼儿的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的成长来说,只有父母最能给他们以安全感,也只有父母才能免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父母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婴幼儿得到父母的关爱、呵护,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便能类推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的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纸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婴幼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日常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物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性那里找到根源。

    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争执、斗殴的事时有发生。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受了欺负,甚至挨了打,回家后,若母亲细心询问其缘由,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时,而父亲则怒斥孩子无用,告诉孩子如何反击,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茫然,影响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话都是对的,但父母的话却又是对立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时会出现家庭教育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性。这也需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并找出正确可行的教育引导方法。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如何面对这个纷繁的社会,应该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四、婴幼儿的心中要有他人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手”,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多与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二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逐渐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经历与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如今的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
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饼干,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分苹果,每人一个,且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有益的平等的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如果作父母的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孩子心中才会有他人,才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

    五、父母的行为对婴幼儿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都有失败的经历,他们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试想一下,父母亲庸俗不堪,言行粗俗,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而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有些人好猜忌,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有着紧密关联。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总之,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研究的缘故。

    六、像朋友一样沟通

    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当一位亲密的重要关系人发生变故(如生离死别、关系剧变等)时,人际交往能力对维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来。如果人际交往能力强,通常就会有另外的重要关系的人来填补空缺,也就是说当事人会迅速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把亲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当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无法补偿,则很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由此可见,人际间沟通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精神打击的承受能力。

    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和进步,亲子关系,父母的影响,对一个人的发展和终生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让每一个小宝宝在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就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心理,为他们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        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幼儿园亲子教育》    同心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