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的作用—瑞吉欧环境创设思想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1日
作者:郭海燕(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4期
 
 
 
    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能实现许多互动关系。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具有教育的内涵。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课程及其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对环境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作用的分析,及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环境非常必要。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幼儿园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总和。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可以映照出思想、价值、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文化。
    “生成”是指教师在与儿童一起活动时,逐渐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使之不断地生成变化。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一、环境对生成课程的作用
    1.环境为生成课程提供了内容来源
    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开展以幼儿的内在的需求为动力。从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John Mimmo的著作《生成课程》一书中,我们发现生成课程的内容,如儿童的兴趣,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的阶段任务,物质环境中事物,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生活,意料之外的事件,社会、社区、家庭、学校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来源于幼儿身边的环境。瑞吉欧教育者为了使课程顺利生成,把校门口设置成会“说话”的展示长廊;把教室分隔成两、三个活动空间;把广场设置成幼儿或成人之间交流讯息、产生各种想法与点子的地方;把工作坊创设成幼儿通过双手和心灵去探索,通过实际操作以及视觉艺术去修正观点,去进行与教室活动相结合的方案,去试验和结合新的或已知的工具、技术和材料的,能激发幼儿创造性,促进幼儿表达自己想法与探索世界的空间。整个环境创设,他们遵循着家庭社区原则、文化折射原则、年龄与发展原则、时间和空间原则、尊重使用者原则和评估更新原则,使整个学校里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
    2.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环境具有无言的沉默力量。环境是不设时间表的“课程”。环境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同时又是教育自身。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并利用良好的教育环境,可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因此,从课程设计的总体观念到具体课程的实施,环境一直是教育者所考虑的因素。他们思考着在某所幼儿园及社区环境中的幼儿,究竟对周围的哪些环境产生了兴趣,是否可以从中生成课程;他们还思考着在课程进行中需要哪些新的环境的设置,以利于课程的不断延伸。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在情境中随意性的发挥,容易引发教师生成课程。同时,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又会生成更多的教师意想不到的课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幼儿处于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应从与儿童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儿童的这些疑问,从中生成课程并提炼课程的主题。瑞吉欧的创设者同时认为“课程创设环境”。在方案教学中,环境布置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主题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它的主题选择是来源于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它的进行需要特定环境的支持,只有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感知觉和思维都是建立在具体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进一步去探索和生成课程。
    3.互动是课程生成的必要条件,而环境又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
    马拉古奇曾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的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地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正是最能表现幼儿的需要,反映幼儿最近发展区水平的。如果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以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那么主题就不可能生成。可见,互动是否顺利很可能直接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要实现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职员以及家长之间,幼儿与物之间的互动,少不了环境的支持与介入。而适宜的环境创设为他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有助于课程的顺利生成。
    4.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在潜移默化地帮助着课程的生成
    在瑞吉欧教育机构中,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首先具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有助于引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大多数材料是低结构、多功能的,这为儿童提供了发展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同一材料和以同一方式作用于多种材料的机会。而且,设施具有挑战性,儿童能以较小的步调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发展。这样的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和调动儿童思维,产生新的想法。其次,环境具有相关性。它能把引起幼儿相互经验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新知识。再次,环境还具有弹性。它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变化,也就是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在瑞吉欧创设的环境中,春天的幼儿园是嫩绿色的,夏天的幼儿园是翠绿色的,秋天的幼儿园是金黄色的,而冬天的幼儿园则是雪白色的。幼儿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时刻都能感受着四季的交替.认识四季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这样的环境创设有利于教师、幼儿捕捉教育契机,生成课程。
    5.环境的记录功能为下一次课程的顺利生成提供了发展方向和修正的机会
    马拉古奇说:“我们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环境记录了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课程的整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的平台。再者,生成课程能超越事先的计划性,诞生于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而且它的产生和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也不是由孩子来控制的,而是教师和幼儿互动合作的结果,通过自由地发表想法、建议,提出问题,讨论,相互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新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情境中捕捉契机,利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课堂记录以及对记录的整理和反思,积极与幼儿产生互动,引导课程适时向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延展。因此,环境记录不仅再现教师的想法,促使教师的自我反省,而且增加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为下一个课程的生成提供多角度的思考;为幼儿提供了重新检视、反省和解释的机会,有利于课程往深处开展;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学习的所作所为,为他们参与生成课程提供了依据。
 
二、瑞吉欧的环境创设对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1.围绕着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进行环境创设
    我们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共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幼儿身边的人或事,社会热点话题,动植物和自然规律,意外或突发事件等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进行选材,创设环境。
    2.从幼儿的视角,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目前幼儿园有些教师在环境创设上仍在唱独角戏,或者说是环境布置的主角。有的材料是为一次或一种活动而准备的,活动结束了,材料也收走了,留给幼儿的只是一种过眼云烟般的记忆。即使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但因缺少幼儿的参与,也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有的花很多时间将活动室布置得精致而富有艺术性,将成人的意念带进了幼儿世界。然而,对幼儿来说,这不是他们自己世界,不仅不一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他们会担心不小心把教师做的东西弄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幼儿有畏惧感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降低,幼儿本应发展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会被抑制。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因为幼儿对自己参与布置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幼儿只有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能充满自信地参与活动,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积极愉快地介入主题活动的生成之中。
    3.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
    由于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探究活动始终来源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而生成课程又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是一个系列的探究活动,需要一种既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来支持。因此,环境的创设也应随着课程的开展不断地进行变化,变静态的环境为动态的环境。也就是说,有些环境信息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课程内容、季节、节日及主题活动的发展变化,不断提供适宜的材料,让环境随时得到补充和调整,使环境永远对幼儿保持新鲜感,保持极大的吸引力,使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互动,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
    4.教师创设的环境,不应停留在表层,而要能使幼儿的生成课程朝纵深方向发展
    幼儿生成的课程,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些课程的开展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有可能很快就随情景的变化使幼儿无法探索,也可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探索水平上。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的生成课程,并创造相应的环境,计他们深入探讨幼儿关心的问题,那么,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又可以使课程往纵深方向发展。第一,由于幼儿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能力和意愿对客观环境做出选择性反映,并主动地与这些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教师创设的环境应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兴趣、能力、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充满童心童趣。第二,教师创设的环境应具有丰富性。环境里蕴含的信息量越多,对幼儿的刺激越强烈,越能调动幼儿主动去获取大量信息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多元文化信息、能力经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第三,教师创设的环境应体现启发性。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刺激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不仅要能引起幼儿观察,还要能诱发幼儿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