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问题的层次性及赏识策略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0日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幼儿园周进辉李春玲     来源:本站原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小孩是喜欢表扬的,他在“活教育”中提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我们从中不难领悟两点:一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必修课,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二是对幼儿应多表扬、多鼓励,采取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良好行为。对于这两点,人们已形成共识。但怎样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幼儿实施不同的赏识策略,却仍感困难。因此,赏识策略成了一个两难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赏识的教育功能将大打折扣,幼儿身心健康也难以保证。所以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层次性及赏识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心理问题的层次性及成因
    (一)“问题幼儿”产生的原因
    “问题幼儿”不仅学习较差,而且交往、行为习惯也差。他们要么是父母不和、经常打架或父母离异,心灵深处受到创伤而留下阴影;要么是父母百依百顺,不严格要求,对孩子缺乏正确教育和引导,使幼儿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一些坏习惯。
    心理学家阿德曾说,人都是追求优越的,人的天性是战胜自卑,超越别人。“问题幼儿”也想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也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长期的生活中,由于经常不能以学习出色和表现出色来赢得周围人的肯定,他们只好以表现偏常,如敢于将死蟑螂扔出去等行为来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在称王称霸中,在追逐打闹中,在损坏公物上……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超越别人的“光荣与梦想”。可这种变态的显示和炫耀,只能有一个特殊的代价,这就是他们永远远离了战胜困难、战胜诱惑及战胜自我的痛苦过程。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我克制,这种根深蒂固的幼稚将使他们成为一个心灵有残疾的人。
    (二)班级宠儿“过誉心理”产生的原因
    所谓班级宠儿的“过誉心理”,即尖子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超过了一定“度”的界限所形成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班级宠儿形成“过誉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一直处于顺境的情况下,遇到的困难可能相对要少些,对外部压力的感受力便会减弱,内在动力也会慢慢减弱,惰性由此产生。同时,班级宠儿因天资聪颖,能力强,相对他人付出同等或较少劳动而获得较多的荣誉,“过誉心理”由此逐步积淀。
    (三)中游幼儿的非健康心理品质产生的原因
    在一个班里,游戏、生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他方面表现平平的幼儿,称之为中游幼儿。他们常常被忽略、被遗忘。就其心理状态来讲,一般有一种共同的特点: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愿落后挨批评,凡事过得去就行,学习上不求进步,纪律方面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造成此心理状态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给尖子生“锦上添花”,给后进生“雪中送炭”,却忽视了对中游幼儿的关爱与鼓励。因而,使中游幼儿停滞不前。
 
    二、不同层次幼儿的赏识策略
    (一)“问题幼儿”的转化
    “问题幼儿”的转化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需在“尊重、赞赏”上下功夫。
    1.尊重——转化“问题幼儿”的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问题幼儿”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走进孩子心灵,不是靠怀疑和监视,而是靠尊重与沟通。
    任何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他们,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言论、兴趣和意见,善待孩子的自尊,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爱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教师自身的改变中来,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于是就改变了自己的目光和语言:把“目中无人”变为“目中有人”;把“以能力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把挑剔不满的目光变为欣赏满意的目光;把讽刺否定的语言变为赞扬肯定的语言……教师的尊重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幼儿内心的思索和辨析,从而引导幼儿走上自我欣赏、自我教育的轨道。
    我班幼儿谦谦,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引来不少幼儿的告状。面对一个淘气的“问题孩子”,我们不是整天批评他、斥责他,而是仔细观察他,注意发现他的优点。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他在地上乱涂乱画,异常兴奋。我们便惊喜地把他拥进怀里,拿来纸和笔,亲切地说:“孩子,好好画吧!你将来一定会成为画家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常常给他买来美术刊物,让他欣赏,他一有空就拿起画笔画画。渐渐地,他的攻击性行为少了,奇妙的效果出现了——去年,在北京市儿童美术大赛上,他的画《我的伙伴》获得了一等奖。
    2.赞赏——转化“问题幼儿”的手段
    赫伯特·奥托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所应得的承认和赞扬。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它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新的向上的力量。相反,当孩子受不到赞赏或受到批评时,他们现有的体力也会戏剧性地减退。只有当别人全心全意并一如既往地承认一个儿童的成绩时,这个儿童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不幸,中国教师大多吝啬“赞赏”,即使有,一多半都赋予优生,然而现实中,最渴望赞赏的恰恰不是优生,而是差生。当我们把目光从寻找幼儿身上的缺点改为寻找他们的优点时,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可爱之处。
    (二)班级宠儿“过誉心理”的矫正
    对班级宠儿“过誉心理”的预防,理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在其不健康心理呈现出萌芽状态时,就应给予主动矫正,而不应任其蔓延。否则,这样的代价就太大了。我们认为对那些”过誉心理”的班级宠儿要坚持赏识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注意激励的尺度和分寸,具体做法是:
    1.激励结构要合理
    为了使班级宠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们选择各种激因都具有科学性,使各激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在激励孩子的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激励结构,把目标与动机的,制度的与情感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外在的(榜样)与内在的(自我激励),正强化的与负强化的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结合起来。并运用弹性原理,在对班级宠儿进行赏识时,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既不频繁奖励也不过高赞誉。
    2  激励的强度要适宜
    “你真是个神童”、“谁都比不上你聪明”——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或老师这样表扬宠儿,这种赏识是极其有害的。孩子尚不具备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他们一般是根据别人的评价言行来评价自己,这一特征在幼儿初期尤为明显。班级宠儿获得过高评价时,往往会引起同伴的羡慕,得到幼儿园的表彰,家长的夸奖,在他的周围无形之中会形成一个荣誉的光环。这些来自社会、家庭、幼儿园的过多赞美声,极易诱人误入歧途,使幼儿发生心理上的错位,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会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此种情况对孩子个性的发展非常不利。而对孩子恰当的表扬即把握分寸,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环境,面对自己。
    3.激励的时机要恰当
    社会经济工作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效率=价值/时间,就是说,再大的价值用无限的时间去除,效率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在对班级宠儿进行赏识时,树立正确的时效观,把握好激励的时机,适时地奖励孩子;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准确地抓住幼儿或幼儿群体某种需要的“起始点”,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工作才能做到卓有成效。
    (三)中游幼儿的非健康心理品质不容忽视
    占幼儿人数最多的中游幼儿,其可塑性很大,蕴藏的能力也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中游幼儿非健康心理矫正工作的好坏,应成为幼教工作者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只有占班级大多数的中游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得以优化,幼儿园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我们采用“跨门槛效应”,以目标为切入点,将较高的奋斗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再加上鼓励和引导,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的层次,实现预期目标。
    怎样才能提出适合孩子,产生积极的“跨门槛效应”的目标呢?应做到:
    1.目标要合理
    在制定目标时,我们根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让孩子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把目标制定在孩子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脱离实际,要求过高,目标落在“最近发展区”之上,孩子经过努力却不能实现目标,便会消极起来,甚至一蹶不振,因而目标没有可接受性。反之,目标过低,孩子举手投足便如愿以偿,又将激发不起他们的上进心,甚至会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或对目标失去兴趣。因而目标应有一定的困难性,必须是孩子“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如发现这一期望值已不再适应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时,便及时调整,使幼儿总是处于渴求进取的能动状态,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2.目标要具体
    实践证明,把目标订得明确具体,要比笼统地要求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做好孩子”等要有效得多。在制定中游幼儿的目标时,我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目标,建立一套明确的是非标准。这样,孩子自己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该怎么做。
    3.目标要有参与性
    我们不仅全面了解孩子,还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目标的制定,使孩子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产生兴趣和动力。一旦达到目标,孩子便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孩子会自觉地分析原因,想办法补救。我们还让幼儿自由结伴,自主游戏,使同伴之间的学习、性格、性别、素质差异在游戏的参与中起到取长补短的弥补作用,使幼儿在相互激励中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探索不同类型幼儿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赏识策略的实验研究,我园逐步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发展的宽松环境。人人都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张扬了个性,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扬优抑劣;人人都是班级的“骄子”,而没有班级的“弃儿”;人人都以“成功者”的姿态,活跃在幼儿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根据幼儿特点,进行赏识教育,为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