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以听故事为途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0日
作者: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机关幼儿园课题组     来源:本站原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故事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以及表现和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媒介。听故事是幼儿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和欣赏故事,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园选择了“以听故事为途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在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育途径,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使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及家长在平时对孩子讲故事时选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性研究。本研究的价值不在于创造某种理论或者观点,而在于理论和幼儿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理论转化成为教师可操作的行为,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故事的选择。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内,教师对幼儿讲述的故事在数量上是相当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益,有些故事甚至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危害。我们从“有益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益于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益于幼儿疏泄不良情绪”、“有益于改善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有益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在各类故事书中寻找我们认为合适的故事,并进行筛选和整理。
    课题研究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证明我们所选择的故事是否对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有效。这一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心理健康程度的改善和增进,其指标的确立和测量是不容易的,外部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并非单一的,而且并非短期的;研究的另一困难之处还在于故事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的,即通过对一些个案的追踪和分析,说明哪些故事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增进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对已经通过筛选和整理的故事再作筛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编辑了有益于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故事集”,可供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选用。
    2.总结了一些通过让幼儿听故事,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经验和体会,使教师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3.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尝试,在我园进行课题研究的7个班(其中大班3个、中班3个、小班1个),教师普遍反映幼儿在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进步,他们思维活跃,合作性强,能较好地处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低于非研究班级。
 
四、从课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一)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故事类型   
    1  富有爱,宽容、互助友爱等内涵的故事
    幼儿常以最真诚的心面对其生活中的一切,因此,富有爱、宽容、互助友爱等内涵的故事往往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例如,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富有父爱或母爱内容的故事能给幼儿带来强烈的满足感,这种身心的愉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共鸣作用的产生就促使他们把生活中的情景与故事中的情节联系起来,他们可能受故事的感染而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和模仿,他们还可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将故事中的内容去感染他人。这些都将对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对他们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的产生有所裨益。
    2  能够引起幼儿产生同情心的故事
    幼儿在社会中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对同为弱势群体的主人公的同情是他们喜爱这类故事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说,能够引起幼儿产生同情心的故事能给他们带来情感的共鸣。例如,幼儿听了凶残的动物欺负小动物的故事,就会对故事中的小动物产生强烈的同情心,这种仇视强暴,同情弱小的心理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言是必须具有的。
    3  具有偶像性的动物或卡通人物的故事
    幼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他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其想像也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具有偶像性的动物或卡通人物的故事与幼儿的心理特征比较贴近,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往往会把故事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同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即通过模仿而产生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4.多拟声词、动感比较强的故事
    幼儿天生爱动,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具有多拟声词的故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动感性强的故事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因为这些故事的表现形式符合他们自身爱动、好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这些故事表现形式的模仿,可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宣泄他们的情绪,从而对他们健康心理的产生和形成产生影响作用。
    5.音乐或者声情并茂的故事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故事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并在一些故事录音带或光盘中加入配乐,例如故事《老虎婆婆》。气氛的渲染可以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情景交融可以增强故事教育的效果,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当然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讲故事时,我们充分利用音乐作背景。例如在讲述王二小的故事时,老师就同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幼儿随着音乐置身于情景之中,当时班上还有几个女孩子哭了起来。显然他们的情绪已融入到故事之中了。
    (二)影响听故事效果的因素分析
    选取的故事是否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都能够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呢?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影响效果的因素不仅包括故事本身,还包括幼儿及教师等方面。 
    1.故事本身的因素
    故事本身的一些特质,如故事内容、情节、人物和表述方式等,对听故事后产生的效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具有以下特质的故事一般会产生较好的效果:①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紧张有趣;②语言表达幽默、简洁与优美;③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④符合幼儿审美观念与心理特征;⑤有助于幼儿产生联想与想像。一个好的故事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幼儿健康心理的产生和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幼儿个性的差异性
    (1)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对同龄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发展在整体水平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儿童的注意来讲,众所周知,3-6岁的幼儿仍以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但每个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
    (2)幼儿的个性差异
    幼儿的个性差异对故事的选择也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幼儿爱动,喜欢富有动感的故事;有的幼儿偏好声音比较奇怪的,能够引起他模仿兴趣的故事;而有的幼儿喜欢大家一起听故事;有些幼儿则喜欢独自一个人听等等。幼儿个性的差异导致他们对故事本身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能适合幼儿的个性,那么听故事的效果就相对较好。
    (3)幼儿的性别差异
    幼儿对故事内容的评价与幼儿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男孩子更喜欢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而女孩则更偏重富有同情心的故事;男孩较偏向喜爱动作的、拟声的,能够引起其强烈好奇心的故事,而女孩则喜爱比较富有情感色彩的、富于爱心的故事。
    (4)幼儿的年龄差异
    年龄的大小使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小班幼儿一般不能完全进入故事的角色和情节中,对故事所要传达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深。而且他们往往对绘声绘色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讲故事只是他们同周围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而中、大班的孩子则能够通过故事明白一些事理,有利于挖掘他们潜在的情感等各种能力。
    (5)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作用而成长起来的。这个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而得到生活经验,而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都是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3.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引导的教师。教师的引导是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下去的“润滑剂”。因此教师的组织、启发、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幼儿听故事的不同效果。
    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有助于吸引孩子,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直观的、解释性的、活动的、游戏化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教师经常可以采用的方法。在故事讲述中,个别的、小组的和全班的活动之间若能保持平衡,会是优化过程的有效手段。
    (2)环境的创设与师生的互动
    研究和实践表明,环境的刺激与师生互动的配合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创造一个符合故事情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加强师生的互动,引发幼儿就故事中的情节展开讨论等等,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故事的内容。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环境,更能增加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讲述故事前,教师应该充分准备。
    (3)活动中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幼儿的心理发展必须依赖他的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故事而不创造条件,组织各种交往活动,故事教学效果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交往与活动中,幼儿都有期待成功的欲望,即使暂时不能取得成功,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称赞。如果幼儿在活动中面对的是忽视或者斥责,那么教育将面对的是幼儿“叛逆”的逃避,这样做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当然也就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目的相违背了。因此,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尽量发现每个幼儿在故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某种长处,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者在听完故事后的日常表现中经常提醒或者表扬某某像谁,幼儿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更加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变被动为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教育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以听故事为途径,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可以切实进行的工作。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经常通过这一途径对幼儿实施教育,只是并不一定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相联系。我园以此作为研究课题,专门研究如何选择故事,又如何通过让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和欣赏故事,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很有价值的。
    故事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是潜在的,因而故事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它只是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曾经思考过运用实验法来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是,这一课题研究难以严格控制变量,应变量的变化不仅难以测量,而且其变化往往是在情景中发生的。我们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数量,反而会失掉研究的科学性。于是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较为强调质的方面。应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特别是具有实用性。
    然而,这样的研究方法毕竟会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对于这一类的研究,如何运用更合适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2.有关研究表明,在听故事活动中,幼儿能进入四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它们是直接阶段、再现阶段和情感融合阶段。在第一阶段,幼儿只是对故事的直接感知,在头脑中形成的只是知觉表象,所引起的情感只是一般意义的喜欢,感受比较肤浅。在第二阶段,幼儿通过联想、想像,把故事的直接表象与原有的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加以组合,把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完整地再现出来。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再现出来的故事形象也就不同,所受的感动也不同。在第三阶段,幼儿在再现故事形象时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并产生情感共鸣,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幼儿充满了想像,从故事人物想到自己,又从自己想到故事人物,与故事人物产生情感交流、情感投射和情感移入,就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