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中幼儿活动量调控对策的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6日
作者:上海市徐汇区上中路幼儿园周红陈玲玲     来源:本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上升" 稳定"下降。活动量过小达不到适当的运动负荷,必然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活动量过大,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部位及内脏器官还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和伤害。因此,科学调控幼儿体育活动的活动量是提高幼儿体育活动成效的关键。
    1998年,上海市教研室提出了“幼儿体育活动的指导模式”,该模式由三大部分构成,即调动身心、活动练习(分散活动、集中活动)和放松活动,并形成了设计和运作这一活动过程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幼儿体育活动中活动量变化的相关建议。
    幼儿体育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分散活动主要指以器械为主的个别或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同时可以在几种运动器械里挑选自己喜欢玩的材料,自己选择玩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自然、自主的活动环境,活动的指导是相对宽松和随机的。集中活动是指利用某种器械以发展幼儿身体基本动作为目的的活动。活动前教师对活动目标的定位、环境的创设、形式的运用和分层指导等进行了预先设计,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性是比较明确的。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是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
    我园作为“幼儿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研究实验基地,在市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率先运用了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感到该模式把比较抽象的教育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思路的结构框架,有助于教师整体地把握幼儿体育活动的功能。但教师们对如何具体地把握各个环节感到困难,希望能有一套与之相符合的、行之有效的活动量调控对策,让幼儿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
    二、研究目标
    在实践研究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中幼儿活动量调控的对策,让幼儿的身体运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三、研究内容
    研究具体的、可操作的幼儿体育活动中活动量调控对策。
    四、研究成效
    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一些基本指标要求和体育活动模式的要求,依据幼儿特点,形成了调控幼儿活动量的对策,并提出我们对幼儿体育活动安排的建议。
    (一)体育活动(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中幼儿活动量调控的对策
¿集中活动的对策:设计中预控,过程中微调
   集中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指导的体育活动,在组织、指导集中活动前,教师对于活动目标的定位、场景的创设、形式的运用、分层的指导、环节的转换等必须进行预设,并整体把握幼儿活动量的变化,即预设活动时对整个活动的活动量要有预控,这是前提。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难度适宜的动作,让孩子想活动,能活动并活动充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灵活地实施活动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控幼儿活动量。
    1.设计中预控
    (1)动作选择,难度适宜
    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是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我们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动作发展水平及需要为依据,选择难度适宜的动作,使幼儿得到充分、科学的运动。如果难度过大,就会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幼儿会出现不活动或活动不充分的现象;难度过小,则可能导致幼儿活动过度。这些都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达到适宜的活动量。
    (2)活动组织,密度适宜
    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形式能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不同形式的锻炼,幼儿的活动密度也不同。为了保证幼儿活动量的适宜,教师需对活动中身体运动的强度和密度综合地加以考虑,注意其合理搭配与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应适当增强其运动密度;反之,运动强度较大,运动密度则可适当降低。教师可从活动的距离或范围、活动时间等方面加以调控。
    (3)场景创设,层次差异
    教师在创设运动场景时,必须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场景的层次性,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适合于自身的活动场景,让每个孩子都能活动,保持活动的兴趣,并发挥场景的暗示作用,引导幼儿达到适宜的活动量。
    2.过程中微调
    (1)活动指导有的放矢,指令简明扼要
    针对幼儿的活动情况,教师要给予有目的的指导,有一些活动量小、甚至不活动的幼儿要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幼儿解决运动体验中的困难,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幼儿能积极地投入活动;对活动量过大的幼儿,则可在玩法、场景的选择、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敏性等方面给予个别指导,以调控他们的活动量。
    同时,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环节,动作要求、游戏方法规则的讲解、示范简明扼要,指令明确,从而合理地把握活动时间,保证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活动密度适宜,这也是调控幼儿活动量的要素之一。
    (2)环节转换灵活有序,节奏快慢有致
    在集体活动中,一般包括自由练习、启发引导、探索练习、示范讲解、集中练习、体育游戏等环节,各环节各有侧重,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情况,灵活把握各环节时间,有序转换。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各环节的转换节奏宜由快到慢,以使幼儿活动量的调控做到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
    ¿分散活动的对策:观察先行,提供适宜性指导
    幼儿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机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全面细致的观察是对幼儿活动量进行正确调控的前提,教师要有良好的注意分配品质,善于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根据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调控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有心人,不断学习、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观察评价能力。
    1  注重个体差异,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个体差异,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和照顾,注意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面部表情、出汗状况、身体活动情况等,了解幼儿活动负荷,及时调节幼儿活动量,避免不适宜的活动量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幼儿的不同情绪会影响活动量的变化,当幼儿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伤心或退缩时,活动量会随之受影响,教师应表现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理解,及时转化他的消极情绪,并积极地鼓励幼儿,使之愉快地、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
    教师不仅要会调控幼儿的活动量,而且要注意提醒幼儿学会自我调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发现与了解:哪些玩法的活动量大,哪些玩法的活动量小,当自己玩得出汗时,会脱衣、休息或用活动量较小的活动进行调节。最初教师可直接提醒,以后则逐步过渡到隐性指导,为幼儿自我调控活动量创造条件和机会。
    2.加强即时观察,调控方法多样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幼儿那里获取信息并及时反馈,灵活运用指导语,并用自己的行为及对活动的热情来影响、感染幼儿,灵活、随机、有效、及时地调控幼儿的活动量。
    (二)建议
1.体育活动时间与形式安排的建议
 
内容
小班
上午(40分钟)
集体锻炼(20分钟),律动、操节(10分钟),集体体育游戏(10分钟)
下午(20分钟)
户外体育游戏
中班
上午(30分钟)
律动、操节(15分钟),集体锻炼(15分钟)
下午(30分钟)
手指操、器械操(15分钟),集体体育游戏(15分钟)
大班
上午(45分钟)
律动、操节(15分钟),集体锻炼(15分钟),集体体育游戏(15分钟)
下午(15分钟)
手指操、器械操
    2.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与活动量控制的建议
    ·各环节的时间安排
    环节
时间
   安排
年龄班
调动
身心
示范
讲解I
探索
练习
示范
讲解
II
集中
练习
示范
讲解
III
体育
游戏
放松
活动
活动
时间
活动
密度
小班
2-2.5
10%-12.5%
2-2.5
10%-12.5%
1.5-2.5
7.5%-12.5%
2.5-3.5
12.5%-17.5%
3-4
15%-20%
3.5-4.5
17.5%-22.5%
3.5-4.5
17.5%-22.5%
1.5-2
7.5%-10%
20-25
50%-55%
中班
2-3
8%-12%
2.5-3
10%-12%
3-3.5
12%-14%
2.5-3.5
10%-14%
3.5-4.5
14%-18%
3.5-4
14%-16%
5-6
20%-24%
2-2.5
8%-10%
25-30
58%-65%
大班
3-3.5
10%-12%
2-2.5
7%-8%
3.5-4.5
12%-15%
2.5-3
8%-10%
6.5-7
22%-23%
4.5-5
15%-17%
6-7
20%-23%
3-3.5
10%-12%
30-35
65%-70%
 
    ·活动量的控制
    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整个体育活动中幼儿平均心率应为130次/分-150次/分,最高心率值为160次/分,最低心率值为118次/分-128次/分。
    3.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调整户外活动的时间与内容
    冬季可安排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内容;夏天则应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的活动内容,并尽量让幼儿在遮阴处活动;雨天、雪天也应利用活动室及幼儿园现有的可利用的室内空间,如走廊、平台、舞蹈房等,让幼儿也可得到充分的锻炼。
    4.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场地,投放材料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需要,安排大小适宜的活动场地:小班幼儿动作发展不完善,活动能力弱,活动场地不宜太大;大班幼儿活动能力强,活动空间可适当大些,让幼儿得到充足的运动。
    ·活动器械的选择应考虑色彩鲜艳、轻便、幼儿感兴趣、有利于发展幼儿运动能力,同时器械搭配时要考虑器械的特性,活动量的互补。活动时相对固定的器械可安排稍小的活动场地,分散性或流动性的活动要安排较大的活动场地。
    ·取得家长配合,家园同步协调一致。教师应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把家长视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做好家长工作,打消家长不必要的顾虑,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家长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形成家园合力,为科学合理调控幼儿活动量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我们对幼儿体育活动中活动量的调控也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调控中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们要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总结活动情况并及时调整,使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恰到好处地调控幼儿的活动量,使幼儿体育活动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资料:
    1.刘馨编著,《学前儿童体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国学前儿童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百科全书》(全套),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
    3.吴锦骠主编,《教苑硕果》,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出版(1996年-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