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项目 > 进展报告

儿童保护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05日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
摘自《为了每一位儿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2003-2004年进展报告》
 
“我们要努力保护每一位儿童。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免受暴力、剥削、虐待和歧视的伤害。”
(2002—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优先全球战略)
 
2003—2004年的主要合作伙伴: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天津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培训中心、公安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全国妇联、宋庆龄基金会。
 
    在中国,仍有部分儿童面临着暴力、虐待、剥削和歧视的危胁。而人们,尤其是家庭和社区,对这一方面的认识、能力和应对机制均存在着不足。一些有关童工、性剥削、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有限数据和信息表明,人们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往往不甚关注。随着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呼声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方法,并开始了保护措施的探索和研究。
 
    由于对残疾儿童的歧视一直存在,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社区活动以促使其融入社会。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孤儿、弃儿和流浪儿童的状况,但还远远不够,尚须从传统的机构养护模式转为其他可替代养护模式,如家庭寄养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类家庭模式。流动儿童经常无法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教育以及当地居民所能获得的其他社区服务。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确保这些儿童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和参与权。
 
    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协助成立的一个流浪儿童保护中心里。一位名叫陈弓的25岁的工作人员说,“来这里的孩子们直到三四天后.当他们确信我们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时候,才会跟我们说实话。赢得他们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对他们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为孩子们铺设一条回家的路
 
    放学回家后,宋(化名)边往屋里冲边喊:”妈,我回来了!”2004年5月,宋成为这个寄养家庭中的一员。在这里生活的3个孩子在被河南省民政局郑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收留前一直都露宿街头。宋在7岁的时候,由于无法忍受父亲的暴力行为而第一次离家出走,直到在外无法生活时才回到这个单亲家里。暴力一次又一次将他赶出家门。2004年3月,在他14岁的时候,他来到了这个救助中心。迄今,该中心已救助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和地区的7000多名儿童。
 
    该中心主任王万民提出了一个“类家庭”的想法,为流浪儿童提供了一种与其同龄人一样的家庭环境和亲情;此外,中心还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宿。在当地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这样的类家庭于2003年末在郑州建成。王万民说,现在已经组成了4个这样的家庭。“迄今,已有75名儿童在这里度过了回家前的过渡期”。这些“类家庭”的父母都是从社区中认真挑选的志愿者.具有教学经验的人优先录取。由于恶劣的流浪生活经历常常会使这些孩子产生一种敌对情绪,所以做这种孩子的家长并非易事,他们必须表示出对孩子的真正关心以赢得他们的信任。
 
    和普通家庭一样,寄养家庭也要为孩子们做饭、买衣服、辅导功课,有时还要带孩子们去公园和博物馆。中心每月会为每个孩子提供相当于72.5美元的补助,用以支付孩子们的日常开销。但宋的养父刘劲伟(音译)则表示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每当他们围在我身边,剥开香蕉或橘子递给我并叫我爸爸时,我就觉得我得到了回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通常在半年以后,在对正常的家庭关系有所了解后,孩子们就会重新回到家里开始更为健康的家庭生活。中心一直在进行记录、跟踪回访以确保其家庭冲突的彻底解决,办公室主任梁心爱说,“我们每救助一名流浪儿童,就必须还给社会一名正常的孩子。”
 
    日(化名)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私生子,他的亲身经历证实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类家庭”方式是成功的。2002年,日离家出走,2003年9月来到了该中心。5个月的“类家庭”生活使这个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他的父亲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但是,“当这个孩子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并告诉他有多想家时,父亲的心一下就软了。”心爱回忆说。她还介绍说中心也努力教育这位父亲.告诉他法律如何保护青少年,禁止其暴力行为。如今,回到家后的日还在继续帮助他的父亲。去年,当他的父亲由于一场事故卧床不起时,他为父亲煮面,还给他洗脚,这使父亲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孩子在学校也非常优秀,在约80人的班里成绩名列前茅。他的父亲激动地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儿子。”
 
    2003年,一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聋儿双语一双文化教育项目的初期实验阶段已经完成,并准备继续扩大规模。一个为盲童开发的融入式教育模式已具雏形,同时还形成了儿童保护模式,包括转介服务、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家庭联席会议以及建立“小脚印”儿童早期综合发展(IECD)中心。与天津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聋儿双语一双文化教育培训班。
 
    为流浪儿童制定的试点项目实行了新开发的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和关爱措施,包括街头救助、职业培训、以家庭为基础的“类家庭”以及回归家庭,从而使流浪儿童从单一的院舍救助模式转向多种救助模式。
 
    在河北和江苏两省,流动儿童继续参与当地的项目领导小组的工作,并为项目的中期评估做出了贡献。引进新机制,包括对流动儿童进行登记的制度(首次在中国实施)以持续保持卫生保健服务和应得到的服务人数的记录,从而保证有效及时地解决问题。
 
    为了对这些问题有更好的认识,对童工、性剥削、儿童暴力、拐卖儿童、青少年犯罪、孤儿和弃儿、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社会工作以及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等进行了文献研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持召开了关于使用“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一种用于监测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情况的软件包的国家级研讨会。2003年12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调查的中国0-6岁儿童的残疾状况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在大约140万0-6岁的残疾儿童中,半数以上是智残。确保这些残疾儿童根据其自身的能力享有与其他儿童同样的健康、教育、保护和参与各项活动的权利成为了一项挑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家庭寄养项目使得国家对弃儿和孤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中国第一次发出了预防弃婴的呼声。2003年10月,一个由联合国支持,民政部组织的有关孤儿和弃婴的多选择的国家级会议召开,会议宣布了将对孤儿和弃婴从庭院式看护政策转向社区看护的政策,如家庭寄养。这项新政策的出台是基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支持的试点项目的经验、相关调研以及国外考察,所有这些均表明,较之庭院式看护模式,多选择方式不仅可行.而且行之有效。
 
    2004年,聋儿双语—双文化教育模式得以文献化,从而被印制成册并制成光盘,在全国和世界上广泛传播,因此引起众多人的兴趣,要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一个由全国20家主要聋校校长参与的国家级培训班召开,并在2004年促成了一所聋校对双语一双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还有更多的聋校将在2005年开始采取这种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为学习该方法,特别安排了18位官员于2005年的第一个星期访问了天津的试点项目。
 
跨部门合作保护流动儿童权利的流动儿童项目组织了一个全国经验交流研讨会进行方法演示,同时还为该项目配发了最新出版物和声像资料,这些资料得到了广泛好评,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来电来函索取。无锡已经接待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学习访问团。中国政府计划于2005年在该项目点建立一个资源/培训中心。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完成于2004年的试点项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目前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采用OMAR软件。家庭寄养方式通过在8个试点地区的儿童福利院的儿童“其他替代性养护”项目实施,现在已经被推广至全国。同时还包括与南开大学共同进行的调研以及预防弃婴战备的初步开发。
 
流浪儿童项目于200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其中包括外展活动、家庭寄养和全天候服务站,所有这些举措在中国都是第一次实施。民政部政策小组考察了这些措施并将其纳入有关流浪儿童的国家政策草案中。
 
儿童伤害预防
 
    200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儿童安全联盟在北京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了解儿童伤害的状况和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溺水、跌伤、交通事故、动物咬伤等伤害是导致1—14岁儿童死亡或伤残的主要原因。
 
    2004年,北京市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这一调查结果,从而引起了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技术支持下,北京市政府将两个地区作为试点来改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儿童安全状况,并期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儿童伤害预防的活动。
 
    全国妇联、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卫生部、公安部和共青团也共同开展了“平安行动”。在31个省,有大约2000万中小学生和家长参加了该活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共青团通过媒体宣传来提高青少年对校园内及周边安全问题的意识和需求。
 
拐卖妇女和儿童
 
    据官方统计,在中国每年至少有一万名妇女和儿童被拐卖。虽然境内拐卖活动似乎呈下降趋势,但跨国拐卖妇女儿童的活动却一直在呈上升趋势。一些妇女和女童从自己的国家被拐卖到中国,如蒙古,缅甸、尼泊尔、朝鲜、俄罗斯和越南。而中国的妇女和女童也同样被拐卖到其他国家,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许多女童被拐卖的目的是商业性剥削,而且受害者趋向低龄化。
 
    为了建立打击跨国拐卖妇女儿童的预防和康复模式,解决跨国拐卖问题,中国、泰国以及越南建立了跨国合作项目,加强了工作关系。这一合作的结果是,仅在广西东兴市(项目试点城市),第一年被解救和遣返回国的越南女童就达到141人,而2002年仅有15人。与2002年被拘捕的7名人贩子相比.截至2003年底,被拘捕人数就上升到33人(其中22个是越南人,11个是中国人)。同样,根据中泰两国协议,被拐卖的中国受害者也被遣送回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促成了该协议的签署。“打击拐卖国家级行动计划”被草拟出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预防、解救、恢复和康复的全面干预。
 
    2004年6月,中国和越南正式联合发起一项打击跨国拐卖宣传活动,引起了国内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项活动利用信息和教育方式使社区及社会各界认识到跨国拐卖妇女儿童的危险性。在一次有国内和国际媒体参与的重要的全国宣传活动中还发布了全国打拐标识。公安部副部长参加了此次活动,并首次公布了有关人口拐卖数量及其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一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四川省妇联等合作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关爱项目”在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启动并完成,其目的是通过对偏远、贫困农村的大龄女童及年轻妇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及社会参与能力(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打击人口拐卖的措施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国内和跨国拐卖妇女和儿童的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全国妇联和公安部共同合作,在四川省仁寿县实施了打击人口拐卖的试点项目。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宁瀛执导并制作了用于培训的录像带《进城打工》,用以警示农村女孩进城打工时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在为制作该片而进行的调查中,成都警方带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宁瀛采访了一位刚获救的16岁女孩。她身材娇小、丰满、脸圆圆的、肤色较深、长辫子、带着耳环.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少女。她非常友善,还对采访她的人微笑。
 

    年饭后,采访者向她解释了为何制作这一节目。她说:“我妈妈是残疾人,她很难下地干活,所以我才决定出去找工作。我父母不知道我所发生的一切,只有我哥哥知道。所以我不想让你们去我家采访。但我愿意讲述我的遭遇,使别人得到帮助。
 
    她吐字清晰,普通话讲得非常标准。她可能是一名好学生,当她开始讲述自己的遭遇时,语言突然变得枯燥起来,似乎失去了她所有的活力。她只是向我们陈述事实:被骗、说是提供就业机会、被强奸、被侮辱、被卖为”性工作者”。  拐卖人什么样?  ”他们看起来挺好、很善良,所以我当时没有起疑心。”当被问到是否知道妇女儿童应有的权利时,她似乎并不理解——“权利”一词好像对她来说是那么抽象。
 
    录像片对仁寿县试点项目培训手册《小芳进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手册是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要求,由北京写乐美术艺术有限公司制作的一个鲜明的、来自于农村的名叫“小芳”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活泼、充满希望而且非常友好,现在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作的所有项目材料中永恒的、众所周知的人物。北京写乐美术艺术有限公司为此专门设计了70幅插图、卡通画、宣传页、海报、T恤衫、雨伞和扑克。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不同的人物形象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从而符合每一幅插图所要表达的信息。拐卖者一般都特意伪装得非常和善,象一般人一样。因此,手册中的人物描绘也是这样。这些材料很鲜明地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鼓励女童之间要相互帮助、彼此教育,把这些信息和忠告传递给那些不能来参加培训班的人。
 
    17岁的简文红(音译)说:“我过去经常认为那些受害者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生活贫穷的人。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像我们这样的女孩也有可能被拐卖。”该手册于2003年12月完成了所有的修改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充实,将用于2004年所实施的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