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研究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01日
作者:张凤刘云艳     来源:本站原创
张凤  刘云艳(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对58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获得了由3个维度、18个因子构成的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模型: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经检验《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1  引言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保证。虽然国内有很多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但关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功能及测量工具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进行研究,是了解幼儿教师心理现状、优化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关键。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与能力相区别的心理和个性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而相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既有教师职业的共同特点,也有幼儿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在定义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尽量避免和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混在一起,力求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教师特有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把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个性和适应性心理特征。本研究根据此操作性定义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而编制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量表。
  2  理论构想与研究假设
  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和对幼儿教师、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半开半闭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幼儿教师职业本身特点出发,把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区分为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职业心理特征是幼儿教师职业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与个体能力有所区别。人格心理特征主要是指在一般人的人格中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相对凸显的心理特征。适应性心理特征是教师为了适应工作、生活、人际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本研究假设职业心理特征包括七个因子,即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有恒性、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个因子。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共同构成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材料
  根据理论构想和半开半闭问卷,自编《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问卷》。该问卷由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个分量表组成。
  3.2  研究程序
  3.2.1  预测
  采取就近和方便的原则选取重庆、云南等地5所幼儿园教师共110名作为对象,发放问卷136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86.72%。
  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处理,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由86个条目,2个测谎题组成。
  3.2.2  正式施测
  2004年9月——11月对北京、山西太原、河北保定、四川江油和宜宾、云南临沧、重庆的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地以及包括成都军区下属幼儿园的26名函授教师在内的共36所幼儿园的正式带班教师进行了测试。一共发放问卷662份,回收问卷608份,有效问卷582份,有效率为87.92%。
  3.2.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1.0 For Windows和Amos4.0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项目分析
  区分度(D)是测验项目分析的重要内容,是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项目的区分度越高,说明问卷的质量越好。删除区分度较差的题项15题和77题。标准差的值越大,说明个体在该因素上的差异程度越大,数据分布也越广。本问卷18个因子除灵敏性、激励性和教学效能感略小于0.5以外,其他因子均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鉴别力。

  表1  问卷各因子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因素
平均数
标准差
因素
平均数
标准差
灵敏性
3.8910
0.4766
成就动机
4.3183
0.6315
创造力
3.4577
0.4766
责任感
4.3162
0.5179
非权势性
3.4705
0.6821
客观公正
3.7532
0.8184
期望感
3.8120
0.5704
自尊
3.6420
0.7021
移情性
4.4381
0.5704
乐群性
3.7639
0.6248
激励性
4.3900
0.4773
心胸豁达
4.0072
0.5242
教学效能感
4.2405
0.4843
监控性
4.0687
0.5637
有恒性
3.6334
0.7300
轻松兴奋
3.0206
0.6308
自信
3.3393
0.7930
挫折耐受性
3.5893
0.7040
  4.2  因素提取
  4.2.1 职业心理特征分量表
  职业心理特征分量表的Kaiser-Meyer-Olkin(简称KMO系数,下同)=.902,Bartlett’s Test 的显著性水平为.000,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可以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对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反复叠代的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子个数,并以特征值大小、特征值形成的陡阶图、抽取因子所能解释的变量大小三个指标为依据(以下两个量表因素分析方法相同)。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有8个,根据各因子的基本含义,去掉因素负荷低于0.3的项目,题项1被删除,抽取7个因子,其贡献率为48.869%。结果如表2。

  表2  职业心理特征分量表的因素分析(N=582)
因子
题目数
因素负荷
累积贡献率
F1
9
0.368——0.649
12.309
F2
5
0.417——0.639
7.184
F3
3
0.638——0.685
6.479
F4
5
0.403——0.628
6.202
F5
3
0.415——0.775
5.670
F6
4
0.466——0.686
5.597
F7
3
0.391——0.646
5.429
合计
32
 
48.869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对因素进行命名。F1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日常的保教过程中对幼儿身上的细微变化很敏感,对偶发事件能够灵活处理,故命名为“灵敏性”;F2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这样一种能力,故命名为“创造力”;F3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命令幼儿,而是能够用与幼儿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对话,故命名为“非权势性”;F4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给予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一种程度,故命名为“期望感”;F5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能经常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替幼儿多做考虑,故命名为“移情性”;F6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能够经常鼓励、称赞、表扬幼儿,故命名为“激励性”;F7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从这些认识和评价中得到鼓励和成就感,故命名为“教学效能感”。
  4.2.2  人格心理特征分量表
  人格心理特征分量表的KMO系数为.835,Bartlett’s Test 的显著性水平为.000。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7个,根据各因子的基本含义,去掉因素负荷低于0.3的项目,题项48和52被删除,抽取6个因子,其贡献率为54.200%。结果如表3。

  表3  人格心理特征分量表的因素分析(N=582)
因子
题目数
因素负荷
累积贡献率
F1
6
0.455——0.756
12.405
F2
4
0.496——0.825
10.988
F3
4
0.489——0.717
9.609
F4
4
0.586——0.730
9.048
F5
3
0.415——0.736
6.337
F6
3
0.529——0.722
5.813
合计
24
 
54.200
  根据统计结果,对因素进行命名。F1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来坚持教育教学工作,故命名为“有恒性”;F2反映的是幼儿教师能够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故命名为“自信”;F3反映的是幼儿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故命名为“成就动机”;F4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能够对幼儿负责,也能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工作、家庭负责,故命名为“责任感”;F5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各种问题中能够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故命名为“客观公正性”; F6反映的是幼儿教师能够尊重自己同时也能够得到别人尊重,故命名为“自尊感”。
  4.2.3  适应性心理特征分量表
  适应性心理特征分量表的KMO系数为.834,Bartlett’s Test 的显著性水平为.000。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5个,根据各因子的基本含义,去掉因素负荷低于0.3的项目,题项79和81被删除,抽取5个因子,其贡献率为51.046%。结果如表4。

  表4  适应性心理特征分量表的因素分析(N=582)
因子
题目数
因素负荷
累积贡献率
F1
5
0.544——0.707
12.771
F2
6
0.402——0.716
11.452
F3
3
0.611——0.763
9.561
F4
4
0.514——0.629
8.664
F5
3
0.387——0.756
8.598
合计
21
 
51.046
  根据统计结果,对因素进行命名。F1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与同事、领导、家长的关系上表现出的融洽程度,故命名为“乐群性”;F2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家长、同事、朋友表现出宽容、大度和不拘小节,故命名为“心胸豁达”;F3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是否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反思,故命名为“监控性”;F4反映的是幼儿教师面对生活、面对工作能够表现出愉悦、活泼,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故命名为“轻松兴奋性”;F5反映的是幼儿教师是否能够面对挫折和打击不灰心失望,是否能够坚强面对困难,故命名为“挫折耐受性”。
  4.3  理论模型验证
  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理论模型进行的整体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整体拟合度检验结果
X2
df
X2/df
GFI
AGFI
TLI
CFI
RMR
RMSEA
834.92
132
5.325
0.842
0.796
0.741
0.776
0.067
0.086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整体拟合度是比较能够接受的。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模型见图1。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实证模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实证模型:


教学效能感
非权势性
灵敏性
移情性
激励性
期望感
创造力
 
客观公正性
成就动机
有恒性
责任感
自尊感
自信
 
乐群性
心胸豁达
监控性
挫折耐受性
轻松兴奋性
 
  4.4  信效度检验
  4.4.1  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主要采用同质信度与分半信度检验,本问卷的同质信度为0.9182,分半信度为0.8067。根据学者Gay(1992)观点,任何测量或者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甚好,说明该问卷在总体上有很好的稳定性与内部一致性。
  4.4.2  效度分析
  由于没有现成的相关量表可以作为外部参照,因此,本研究不采用效标效度,而是采用结构效度来考察问卷的效度。结果表明,各个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最高为0.803,最低为0.321;各分量表之间也是中等程度相关,最高为0.873,最低为0.561。
  5  讨论
  5.1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探讨
  预测和正式测量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个维度。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因子;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性、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个因子;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这一模型与前人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西南师范大学的张大均提出的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等。在心理学上,一般又把人的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本研究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是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应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所以没有将教师的认知能力单独作为一个方面。个性方面则突出了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三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了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基本结构,既立足于前人,又有一定的突破。
  5.2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以及集体访谈等方式,收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典型行为表现,初步建构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理论模型,编制出预测问卷。然后通过预测和正式调查两个步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不同的样本进行了检验,对题项进行了筛选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最后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有效保证了问卷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此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问卷》具有较好的可*性和有效性,可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现状的一个测量工具。但我们也认识到要编制一个能够反映我国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查问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该问卷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有个别因子的同质信度和分半信度偏低,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还有待检验,个别题项的语言表述还不是很清楚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6  结论
  (1)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多成分组成的结构。它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其中职业心理特征又分为七个方面,即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人格心理特征分为有恒性、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个方面。而适应性心理特征则分为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方面。
  (2)本研究编制的幼儿教师心理素质调查问卷是一个相对来说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20—334.
  [2]  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1)
  [5]  张承芬、张景焕.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J].心理科学,2001 (5)
  [6]  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7]  韦有华. 教师的心理素质[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2.
  [8]  戴忠恒. 心理教育与测量[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62.
  (该文发表于 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4期)
  【作者简介】
  张凤:昆明学院学前教育系教师。刘云艳:教授,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