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想象、创造—新时期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发布日期:2006年11月30日
作者:雷庆娇(广西南宁市第四幼儿园)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02增刊二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新的开放式教育。
美术活动,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鲜明的直观性、生动的形象性和较强的操作性,这与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相吻合,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教育。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我们发现幼儿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性品质。这是因为美术活动蕴涵着与创造力相关的因素:问题的敏感性、思维的活跃性、观念的首创性。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的灵敏度、“创造想象”的灵敏度、“手”的灵敏度。这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幼教系统的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又对幼儿美术发展规律缺乏了解,造成美术教学随意性较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
    其一,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以幼儿习得美术技能为目标的模仿性学习,只注重临摹训练,把幼儿视为被动的学习者,教师教的重点是一个一个的具体图象,以模仿的像不像作为衡量幼儿作品的标准,压抑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阻碍了想象力的发挥,甚至泯灭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其二,改革美术教学,但未能正确处理幼儿美术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只注重幼儿的个性自由的发挥,使幼儿美术误入自流状态,其结果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又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做基础,丰富的想象难于用绘画的语言进行表达,使幼儿逐步失去了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教育者错过了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大好时机。
    围绕着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主体发展,我们开展了“新时期幼儿美术教育策略”的研究,这是社会的需要、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技能的需要。
    一、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的美术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为了引导幼儿既有主题地进行绘画,又注重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留有空间,使幼儿自身的情感、想象得以发挥,我们由过去的主题画变为主题意愿画。
    即以主题为中心,根据幼儿自己的意愿大胆的组织画面,表现一定的主题情节。过去画主题画,例如:蜗牛爬树,教师的范例或示范都是蜗牛在爬树,孩子画的不仅形象相同,情节也相同,这是因为绘画的主题、教师的范例限制了幼儿;现在,我们提倡幼儿由感官刺激涉入绘画,教师不向他们展示如何去画,即使示范,示范的重点也是让幼儿了解不同姿态表现的方法。
    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较大,想象大胆,表达方式也各不同。教育者要尊从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不必拘束地画自己想画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千万不要让幼儿模仿范画,或规定应该怎样画,这样会限制幼儿的想象。长此以往下去,孩子脱离了教师的范画或示范,什么都不会画。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之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都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评价,这样有利于幼儿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表现方法,提高幼儿审美力和美术的表现力。
    二、幼儿美术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相互融合
    幼儿的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手段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运用观察与概括的方法,提高幼儿美术的表现力。
    由于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凭借表象来完成的,词语的概括可以使观察到的形象更加鲜明、典型、稳定,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要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简单的形状、形象的词语进行概括,以加深幼儿的视觉印象,把立体的实物转化为平面的图形,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然后,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图形组合,自由地进行美术的表现。
    例如画小鸡,教师可用风趣的语言概括:小鸡有圆圆的头,头上有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头的下边有圆圆的身体、树叉一样的脚……这样即使成人不示范,孩子也会画,而且画的更加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对外形相似的同类事物进行对比观察与概括,借鉴相同,变化不同;小鸭与小鸡他们的基本组成部分、外形相同,只要把小鸡尖尖的嘴变成扁嘴巴,树叉的脚变成扁脚丫,小鸡就变成了小鸭;把鸭的头与身体离的远一些,画出弯曲脖子和大翅膀,小鸭就变成了天鹅;把天鹅的扁嘴巴变成长的尖嘴巴,再添上尾巴和两条长腿,天鹅就变成了仙鹤;把仙鹤的嘴巴、脖子、腿变短,尾巴变寺,鹤就可以变成孔雀。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演示,开拓幼儿绘画的思路,使幼儿了解创新美术形象的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幼儿不再拘泥画的“像不像”、“对不对”,画的更加自由、大胆,大大提高了绘画表现力。
    2.启发幼儿围绕主题进行联想或想象,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创造。
    美术表现力的核心是创造。幼儿在观察、概括的基础上,又对事物的表现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就需要启发幼儿围绕主题展开联想或想象。
“一题多画”: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或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扩展幼儿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丰富幼儿绘画的语言。   
“一画多变”:则是引导幼儿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联想和想象,变化背景或添画局部,表现不同的绘画主题或表现不同的事物。提高幼儿的变通能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思想更加灵活。
    “一物多用、一形多变”:利用手工材料的可变性,及事物外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导幼儿联想或想象,在基本形上进行变化,表现不同的美术形象。
    大班幼儿,在泥塑方面,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拉伸、剪、连接等泥塑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一形多变,如:依胡萝卜基本形引发想象,上弯可变成什么?下弯可变成什么?启发幼儿在胡萝卜基本形上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形象:小鸭、鹅、啄木鸟、仙鹤、孔雀、美人鱼、鲨等。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有时是我们成人意料不到的。
    任何事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使其具有共性,区别使其具有个性,借鉴共性,夸张个性,就会诞生一个个新的美术形象。
    三、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精心设计,细心筹划,培养幼儿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美术活动的名称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以激活幼儿的思维。例如:画机器人,如果题目只是“我画机器人”,幼儿画的重点或注意力只局限在所见过的机器人的表象上,如果换个题目:“未来的机器人”,幼儿想象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绘画的重点则放在了创新形象上。
    指导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或研究,自己发现规律,探索画法,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的潜力,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创新画法,大胆画自己想画的画,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例如:泥塑的主材料是橡皮泥;辅助材料应包括牙签(作连接)、泡沫板(摆放成品)、各种干果壳(核桃壳可作小乌龟的背、鸵鸟的身体)、树枝(作水果柄)、细铜丝(作昆虫的触角)、毛线、棉花(作娃娃的头发或爷爷的胡子)、羽毛(作小鸟的尾巴或翅膀)、各种豆类、小石头(作动物、人物的五官)等。多提供材料,有利于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把幼儿带入艺术创作的王国。
    四、以美术活动为主线,将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把幼儿的美术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引向幼儿的创造
    活动一:小蚂蚁—以观察活动为主,侧重个体事物的表现。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在做什么?引导幼儿用形象的词语进行概括:小蚂蚁有大脑袋、小身体、大屁股,脑袋、身体、屁股都是圆圆的连在一起,等等,引出绘画的主题:勤劳的小蚂蚁。启发幼儿围绕主题想想、说说:要画小蚂蚁做什么?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幼儿在说与动的过程中,意象在头脑里生成,这时再鼓励幼儿自由创作绘画的内容就非常的丰富了。
    活动二:蚂蚁的同类或与蚂蚁相似的昆虫—以认知活动为主,侧重同类事物表现。
    幼儿在掌握了蚂蚁的表现方法后,这时就要引导幼儿寻找、发现与蚂蚁长的相似的小昆虫,了解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及对人类的益或害。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如:蚂蚁、蝴蝶、蜜蜂、蜻蜓它们的组成部分相同,只是各部分的比例、大小不同,启发幼儿借鉴相同的地方,变化不同的地方,在画出的蚂蚁上进行添减,表现相似的昆虫。
    这里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又掌握了不同昆虫的画法。同时,又渗透了常识和分类的内容。
    活动三:昆虫的王国—以想象活动为主,侧重创造思维的表现。
    讲述有关昆虫的童话故事,启发幼儿想象昆虫们在一起的游戏情景、生活情景和劳动情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画命题意愿画。
    活动四:昆虫王国里的故事—以讲述为主的欣赏活动。
    孩子画完后,要充分引导幼儿讲述画后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发展。
    整个活动过程,有利于幼儿表达,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孩子作画兴趣最浓,画的内容最丰富,画出的画最有情趣,因而,最易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热情。
    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和培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把创造力做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或绘画活动前,成人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有关主题的实物、图片或录像,多给幼儿讲述有关主题的童话故事,日常的观察与优美的童话故事在头脑中经过改造组合,有利于幼儿创新形象。同时,还要不断地给幼儿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启幼儿想象的大门。也许今后的一些伟人的发明、创造就来源于儿时的梦想。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同时,愿我们每位教师都成为创造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