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回顾

发布日期:2006年11月30日
作者:祝士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山东教育2000年1、2月
    我国于1903年在武昌创办第一所幼稚园时,课程内容很简单,在语言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是歌谣—浅显的小诗(古代短小歌谣及五言绝句);组织谈话—保教人员与幼儿对话。要求谈话要有趣味性,如以比喻寓言,用大自然或实物作谈话的内容,增加儿童的知识,启发其思维。我国语言教育的发展主要可分三个阶段:
    一、单元教学阶段(1930年一1950年)
    三十年代以后,陈鹤琴先生主持制定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公布,1936年修正),使幼稚园的教育工作有了目标,语言教育的目标是:
    1.引起对文学的兴趣。
    2.开展想象。
    3.启发思维。
4.练习谈话、吟唱,增进发表能力。   
5.发展对于故事的创作能力,培养快乐、高尚和爱的情感。
    以上目标是通过“幼稚园中心制课程”(简称单元教学)来进行的。它的实施是采用“整个教学法”,即把各科内容打成一片,从幼儿的认识水平、能力、经验、兴趣出发,在他们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选取中心,各科(常识、音乐、故事、图画、手工等)围绕中心选取教材,把各科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在每个单元活动中,语言部分的内容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与形式以故事、歌谣、说话、谜语、读法(识字)教学为主。其中尤以故事教学有创新。如:
    《幼稚园的故事》(陈鹤琴)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幼稚园里为什么要讲故事;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幼稚生爱听什么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表演吗?等等,现仅就头两个问题作简略的介绍。
    在“幼稚园里为什么要讲故事”题目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1.使幼儿愉快。……讲故事可引起儿童愉快,引起读书的兴趣,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改善本身的行为……都是真的兴趣,也是愉快之后发生的效力。
    2.学习语言。……故事里各种人物很多,各种动作也很多,形形色色,在当时儿童只觉得听了有兴趣,哪知道无意之中,就学习了许多语言。
    3.涵养性情。故事里形形色色人物很多,喜怒哀乐的表情又很多,儿童听了以后无形中得到许多陶冶。
    4.增进知识。无论自然界、社会、家庭生活等各种知识,都是故事的好材料。
    5.引起儿童想象。倘若儿童常听故事,儿童也常常要想故事,可以把他的幻想组织起来,成功一个故事。久而久之,他的幻想成了活泼的思想了。
    6.陶冶嗜好。爱好故事是好的嗜好之一。故事中的“歌”“舞”“找东西”“爱自然界”等人物的描写,动作的叙述,都可以间接或直接培养儿童嗜好的。
    7.增进友谊。通过故事可以使儿童对更多的人和物发生感情。
    8.抑制恶感。故事可以无形中感化儿童,故事中的勇敢侠义,爱怜仁慈,可以使儿童反省,消灭种种恶劣情感。
    9.培养发表能力。儿童可以将故事用说和动作表现出来。
    10.随机应变。故事中描写人物的应付环境,一言一行,都有相当的价值。
    在“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的题目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讲故事的人应注意的几点
    1.要精神同化。故事不是物质,乃是情感,充满情感,方能够表示故事的真意义,方才能收到故事的真价值。怎样能够充满情感呢?讲故事的人最要紧的要守两句诀语:“不固执有我,处处要以儿童之心为心”,“我是故事中的人物”。
    2要彻底了解。得到一个故事,要先从头到尾看一遍;熟悉人物、动作、句子、变化,彻底了解故事的内容;把故事的注重点与连贯的地方贯串起来;把原文放置一边,心领神会地温习一遍。经过这几步手续,这个故事就是你的故事了。
    3.要有感到十分兴趣的态度。若使讲故事获得好的效果,非要讲者加上极丰富的兴趣不可。即在未讲之前,保持自己心地的快乐,把自己变成儿童,变成故事的人物。
    4.要有自然的姿势与动作。讲故事时的辅助言语是动作,如讲某件东西的大小,不必说明大到怎样,小到怎样;有尺寸的,有分量的,只要两手张开和缩小,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表情,就够了。
    5.用适当的言语和音调,是讲故事最重要的技术。如:①字句文雅;②注意句读和段落;③字音清晰,个个字都如珠落玉盘;④抑扬变化;⑤快慢顿挫;⑥形容毕肖;⑦调息与发音之高低。
    6.经常练习。
    第二,讲故事的环境
    1.随时随地随事都要留心,抓住时机,引起儿童爱听故事的动机。
    2.不要强迫儿童听。
    3.人数不能过多。每次教师可以管的儿童大约是15人。
    4.座位的排列。最适当的座位是儿童坐成弧形,教师坐在近圆心点。倘若人数很多,双行三行都不妨,但要留心儿童身体的高矮。
5.讲故事的用品。如图画、表演用的材料等。     
6.教师的服装。讲故事之前,教师切不可突然换一件衣服,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衣服上去,闪光的、大红大绿夺目的服装,都是妨害于讲故事的。
    除了统一课程标准和陈鹤琴先生的主张外,有关幼儿语言教育的主张,在张雪门、王骏声有关著述中,提出了谈话活动的教育价值,并对幼稚园的谈话活动作了如下的分类:①自由谈;②团体活动时的谈话;③看图谈话和认字;④讲述故事和他种有意义的发表;⑤事实谈;⑥历史兴趣谈;⑦一时兴趣谈。
    二、学习苏联阶段(1951年一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单元教学,全面学习苏联的分科教学,教育部参考《苏联教养员工作指南》,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其中关于语言教育目标是:
    1.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大胆发言的习惯,并口齿清楚,发音正确。
    2.培养幼儿运用新词句的习惯,以丰富语汇,发展想象力、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爱好文学的兴趣,诚实、勇敢以及五爱等优良品质。
    50年代将分科教学引进我国幼儿园后,幼儿的语言教育、教学发生了以下变化:
    1.强调教育、教学的内容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根据分科教学理论,认为单元教学只注重内容的横向联系,缺少系统性,使教育、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所以分科教学特别注意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即要求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使儿童能依靠过去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在实际组织教学时,要求教师把教学大纲分配到每次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求每一次使用的教材,在难度上要循序渐进,后面的教材与前面的教材之间要有联系,以使知识既确切又巩固。
    2.强调发展语言要与认识活动相结合。从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和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出发,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他的五官、运动器官的发育,随着感知觉和动作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即在认识周围的人和物及各种动作的同时,掌握着大量的名词和动词。当儿童与环境交往日益广泛,在成人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地对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时,就能够对事物形态、程度作进一步的描述,从而促使儿童掌握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中,设有“认识自然环境与发展语言”“认识社会环境与发展语言”两个科目,突出了认识活动与发展语言的关系。
    3.强调连贯性语言的发展。在单元教学阶段,比较重视故事、儿歌、读法的教育、教学,改为分科教学以后,则对儿童对话、叙述、描述、讲述(独白言语)能力的发展,开始给予重视,使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在语言教育的形式方面,增加了“看图讲述”的比重,引进了“编故事结尾”“根据提纲编故事”“表演故事”(表演游戏)以及各种谈话活动(观察后的谈话、总结性谈话、主题谈话)等。
    这一阶段的语言教育,受分科教学的制约,比较重视上课,对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语言培养则重视不够。
    三、确立中国自己的语言教育体系的阶段(1958年一今)
    1981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语言部分的任务是:
      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说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这是按照语言要素(语音、词汇、口语表达能力等)来确定语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开始有了隐性的分类。如:大中小三班的目标都是5条。第1条是正确说普通话(语音);第2条是丰富和运用词汇;第3条和第4条是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第5条是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育方面的内容。在《纲要》中,将语言与认识自然与社会环境“脱钩”,分设“语言”和“常识”两个科目。
    80年代以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语言教育在总结历史的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在语言教育的目标的分类、层次、内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语言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幼儿语言教育的新领域(认读汉字、早期阅读、双语教育)等,则是我国幼儿教育界正在探索、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