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专委会工作

家园社协同,为成长护航——2023年全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讨会会议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2日
    来源:研究会


为深化理解、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对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3年5月9日上午,全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讨会在福建福州盛大开幕。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主办,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福建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委员会协办。会议围绕“家园社协同 为成长护航——推进新时期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这一主题展开。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上,福建省教育厅李绚副厅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刘晶波教授、福建省教育学会陈明庆会长、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鲍仕梅书记分别致辞。 


图片

福建省教育厅李绚副厅长致辞


图片

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


图片

研讨会现场


随后,研讨会开展了专家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



专家主旨报告


专家主旨报告上午场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琳副教授主持,下午场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李思娴副教授主持。

  

图片

 刘晶波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刘晶波教授做题为《穿行于三个家庭中的成长——终身发展视野下的家庭教育》的报告。


核心观点:

家庭是人类个体所依存的最小社会单位,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成长,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家庭教育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更新围绕如何提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展开,即使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家长教育”也是以之为基点的。

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因此,家庭教育指针需要发生转动。家庭是成人和孩子共生共处的场景,亲子间相互影响,家庭教育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单项目的成人教育孩子的问题。埃里克森将人类生命发展划分为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的八个阶段。我们多关注幼儿时期(3~6岁)的阶段特征而对应的青年期、中年期——成为父母、祖父母的特征,面临什么样的危机更应进入家庭教育的视野。我们需要了解成人经历的三种家庭样态:原生家庭、成为父母后的家庭和我的孩子的家庭——家庭教育就是发生在这三种家庭的实践。

终身发展的视野为探究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向:个体的一生是在“三个家庭”穿梭的旅程;个体因在三个家庭中所获得的角色及行为得以终身成长;家庭教育不只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支持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获得和谐发展并收获幸福体验的教育。

 

 

图片

岳亚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河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亚平教授作题为《家庭支持对学前儿童社会能力的影响——基于学前儿童父亲样本的研究》的报告。岳亚平教授从家庭领域中父亲角色出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父亲支持对学前儿童社会能力的影响。


核心观点:

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元年,揭开了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序幕。家庭作为学前儿童赖以生存的微观环境系统,为学前儿童提供的生活、教育、心理与游戏等方面的家庭支持,深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受家庭教育传统的影响,父亲长期以来处于家庭支持系统中育儿活动的边缘。而已有研究表明,父亲作为育儿的重要主体,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基于此,岳亚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采用自编工具《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测量问卷》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测量量表》对H省629位学前儿童父亲展开分层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儿童家庭支持中教育支持的得分最高,其次为游戏支持和生活支持,最后是心理支持。父亲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支持水平和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父亲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支持在受教育水平、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园所性质等方面差异显著,且家庭支持在父亲受教育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父亲教育背景的提高,家庭支持总体及其各个维度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除心理支持外,父亲提供的教育支持、生活支持、游戏支持对儿童适合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总体及其各个维度均可显著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岳亚平教授提出以下教育建议:提升对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增强父亲的育儿意识与能力;优化父亲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培养意识,构建家、园、社协同育儿共同体,塑造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图片

范洁琼副教授做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实验室主任、教育学部范洁琼副教授作题为《城市家庭早期养育的困境与挑战》的报告。


核心观点: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而剧烈的社会、经济、人口乃至教育政策的变化对中国家庭的养育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密集育儿趋势的出现,西方育儿理念和中国养育文化的冲突,家庭教育重度依赖祖辈参与养育,城市空间特点和消费主义浪潮对儿童成长生态的冲击,家庭的原子化导致其内生的脆弱性等挑战。

针对上述困境与挑战,范洁琼副教授基于近年来开展的有关兴趣班、育儿焦虑、隔代养育和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和实践,探讨了家庭早期养育的负担是如何日益加重的,养育负担只在家庭内部消化存在的危机和隐患,多元但矛盾的价值观共存如何影响现代家庭的养育实践并导致挫败感。

最后,范洁琼副教授展示了以桔子社区、宝宝屋等为代表的早期养育模式和场地建设,提出突破困境的思考与建议。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托幼一体化园所、宝宝屋等,提高场所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托育支持;鼓励社区设置分年龄段活动空间,依托口袋公园、社区公共绿地、社区活动室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空间。



圆桌论坛: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的挑战与对策


图片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于冬青教授主持。论坛嘉宾有刘晶波、岳亚平、茅红美、胥兴春、范洁琼五位学者。


核心观点:

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如何才能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积极应对这些难题,专家们围绕社区支持、园所支持、专业人员支持、家庭支持与政府支持等五方面内容分享了研究认识与建设性意见,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有益的启发与创新性思考。

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胥兴春教授以“社区儿童之家的建设”为例来回应“如何依托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这一问题。他认为需要创新社区内外部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区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的补缺型服务价值。

在园所支持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认为幼儿园是影响家庭的重要渠道,幼儿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家园协作,伴随多元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发与组织,将园所打造成家庭的温暖港湾,不仅能有效盘活家长资源,更有助于家园共同成长。

针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人才缺口大,尚未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和培养体系这一现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范洁琼副教授分享了出台从业人员标准、成立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认证系统等国外有关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优秀经验。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茅红美主任介绍了上海、山东等地以赛促能,提高家庭教育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代表性做法。

为更有力地支持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河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亚平教授结合大规模调查研究结论,建议对家庭的指导需要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在需求,配备高素质且充足的教师,建立目标调控机制,合理规划家庭教育课程,从而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科学开展。

接着,茅红美主任专题分享了2020年以来上海通过持续性政府支持,打通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启家庭教育指导“五进”升级模式,让百万家长获益的“上海经验”。

圆桌论坛中,五位学者观点互相碰撞,围绕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深入交流。最后,东北师范大学于冬青教授总结,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需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政府统筹;坚持协同共育;坚持问题导向。期待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还将围绕新时期家园共育的策略与方法、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与建设、新时期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时期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四个主题开展分论坛报告与研讨,并赴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福州市儿童学园、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幼儿园开展参访交流。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既有专家理论引领又有实践经验分享,必将进一步开创家园社高品质协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