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九把钥匙⑥|有故事的环境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8日

编者按

“九把钥匙”是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进农村园课改的创新举措,包含理论口袋书、在地资源图、家园合作站、班本化小审议、KWL记录表、有故事的环境、野趣游戏空间、发现式观察和嵌入式评价九项内容,指向课程的支撑、课程的内容、形式载体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每一把钥匙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其操作要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指导每一位农村教师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最终改变课程观、教育观和儿童观。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特别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九把钥匙”背后的故事。今天介绍第六把钥匙——有故事的环境。

 

九把钥匙

有故事的环境

——拾阶而上,创有故事的主题墙

 

第六把钥匙:有故事的环境

目标:改变教师环境观,倡导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操作要点:教师通过倾听与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设可看(看见学习的过程)、可探(可以探究的环境)、可说(儿童能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故事)的环境,让孩子成为环境的小主人。

 

一、实施背景

 

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课改背景下,我园致力于和孩子共同打造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特别是在创设主题墙时,将孩子的作品、活动照片、主题相关图片、实物等充分展示在主题墙上,版面呈现的美观度和色彩协调等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教师们产生了疑惑:花了时间精心布置的主题墙,孩子们为什么不闻不问?温州市幼儿园课改项目“九把钥匙”的开锁要点在此时点醒了“梦中人”,我们通过多次参加九把钥匙学习会,对照开锁要点,逐渐理清了思路,以主题墙环境创设为切入口,通过审视发现环境问题,到实践改善主题环境,通过梳理反思再推进的形式,步步深入,摸索出了适宜我园实际的有故事环境创设路径。

在实践探索初期,我们根据“有故事的环境”的三个关键词:“可看”“可探”“可说”,从主题墙入手,与儿童和教师进行对话、碰撞。(以下为部分问题内容梳理)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主题墙创设的问题:

可看?→主题脉络不清晰:缺少主题线索,以教师的思维逻辑呈现;缺少过程感,只是把学过的内容随意张贴。

可探?→墙面内容不可探:墙面过高,孩子看不清楚,不可探索;缺少互动,墙面设置缺少互动探究的内容。

可说?→墙面内容无话说:参与度不高,主题墙的主导权在教师手中,导致讲述很零散、被动。

那么,如何让主题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让它以“可看、可探、可说”,为孩子探索与学习提供支架,我们开始了初步的尝试,逐一来解决问题。

 

二、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可看:以童为先,3见”有故事的环境

1.童本视角,“初见”主题

主题实施前,我们都会先去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和生长点,对主题进行审视,如何让孩子从初期就卷入课程,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呢?我们探索以多形式的“主题邀请函”,让⼉童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共同建构主题环境,逐渐成为课程和环境的主⼈。

形式1:中大班“儿童留白海报”

主要路径为:留白—表征—对话—梳理。如在我爱家乡主题中,为了了解孩子们对家乡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在主题墙上布置“留白海报”,孩⼦们则通过绘画表征主动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最后,师生通过对话、梳理最终了解到大部分孩子都对家乡的美食充满了兴趣,于是生成了班本课程家乡的美食

形式2:中大班“儿童表征调查表”

主要路径为:讨论—调查—表征—统计。同样家乡的主题,另外班级的老师通过师幼讨论设计调查表,并通过表征的方式了解孩子们对家乡的已知点和兴趣点,然后通过主题墙的统计生发课程主题。

形式3:⼩班“儿童自然访谈”

主要路径为:访谈—记录—分析—统计。在汽车总动员主题中,教师通过与孩子聊天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汽车,将孩子对汽车的已有经验进行表征记录后,教师通过分析统计,生成班本课程汽车总动员

2.童本取向,“探见”主题

以往的主题墙,大多以呈现孩子的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等内容为主,无顺序与轨迹可寻,怎样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探见”主题呢?我们以两种可视化形式,呈现主题路径,让孩子看得见、看得懂。

可视化路径1:邀请孩子参与

主题环创邀请孩子一起参与。主题墙选择什么内容?如何构图?确定什么样的审美基调?我们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的愿望。如在版面设计时,孩子们分组进行边框、色调等的设计,投票确定选择哪组的设计方案。版面的自主设计,为可视化主题墙探究奠定基础,将环境还给了孩子。

可视化路径2:梳理探索方式

就课程的实施路径而言,老师们都非常清楚,但孩子一般不太了解。在我爱家乡主题中,孩子们通过表征的形式记录自己对家乡的兴趣点,教师则将孩⼦们零散的兴趣点进⾏分类,了解到孩子们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家乡的美食、风光、桥三个方面,于是在主题墙中诞⽣了三块分类墙,呈现出了线索式的探索路径,让环境真正成为“可视化”的课程探索⽅式。

3.童本生发,“再现”主题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由问题生成的课程很多,在进行环创时,我们注重满足孩子的需求。如在大班主题小书迷中,孩子们进行叠书比赛,并记录下了书的高度。孩子们在主题墙上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时发生了争议:“我的是167,我叠得高”“我的是183.5厘米,我叠得高”……由叠书比赛到书的测量问题,引发了课程进一步的开展,我们引导孩子将自己的问题与发现一一记录在主题墙上,让主题墙紧随着孩子们的问题、主题生发而不断变化,让主题墙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场所,孩子不断获得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阶段  可探:以童为本,3变”主题墙

1.从高变低:视线太高,不可探→降低墙面,利互动

主题墙高度因客观原因成为环境创设的最大问题。教师请孩子来说说墙上的内容,有孩子马上说,老师,太高了,上面的都看不太清楚呢。老师马上把问题抛给孩子,怎么才能看清主题墙上的内容呢?

为此,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孩子A说,把看不清楚的主题墙内容拿下来就能看清楚;孩子B:我家有个窗帘可以升降,能不能做成可以升降的;孩子C说:高的地方可以放大一点的东西,就看得到了。孩子们一致认为可制作升降版主题墙,我们一起利用洞洞板、树枝、绳子、KT板等材料制作,让主题墙在1.3米的视线范围内,真正将可互动的环境还给了孩子。

2.从⼩变⼤:版⾯太⼩,⽆法探→拓展版块,增互动

各班的主题墙大小不一,有的班级主题墙特别小,承载不了一个主题的内容,如何让主题墙的版面最大化呢?在实践中,我们提出:跳出一面墙,利用入门玄关处、班级教室低矮处等延展主题墙。利用1N 互动策略拓展延伸。“1” 指⼀⾯主题墙,“N” 指⽆数个幼⼉园空间。

做法1:主题⽣发。主题中生发的问题很多,我们利用移动展架、网格板、KT板、挂钩小书等让孩子来呈现,不仅版面灵动起来,还发挥了可探的价值和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做法2:主题延伸。⼀个主题结束后,对幼⼉的兴趣点进⾏延伸,孩⼦们将这些内容制作成⼤书、海报、拉拉书,延伸到区域、大环境中,⽀持进⼀步的探索与学习。

 

3.从简变多:形式过简,不可探→多元⼯具,乐探索

主题墙的内容来源于主题课程,为孩子们的深度学习助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架。我们紧随主题,真正以孩子为主体,从主题材料生活化、趣味化入手,激发孩子对墙面的可探性。如在小班色彩大集合主题墙上,利用自制色彩转盘,在四周增加粘扣,让孩子能够进行粘贴配对,增添了互动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可探的多元工具也随之而来:活动页袋、录音带、扫描笔、小度、骰子书、折页小书、磁性贴板、插卡袋等,真正从不可探走向乐探索。

第三阶段  可说:以童为趣,3循”主题墙

1.主题前经验——“我”来创:边创边说

主题墙创设前,孩子们共同设计版面、收集资料,在与同伴讨论、商议中决定主题墙设计;主题实施前,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将与主题相关的经验留在主题墙上,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积累了“说”的素材。

2.主题中探索——“我”来探:边探边说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总有一些问题不时出现,我们为此设置了留白墙、发现墙。有的孩子们将疑问进行记录,有的孩子则回答记录,在提问—记录—答疑的循环过程中,引发了孩子们对主题活动进一步的探索,让孩子在深度学习与持续性关注下有故事可说。

3.主题后评价——“我”来评:边评边说

主题墙最终的呈现效果怎么样,不是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而是要基于孩子的参与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来确定。如在我爱妈妈主题中,孩子认为底版应该是粉色的爱心,我们就支持孩子在原有的底板上制作爱心张贴。孩子们制作了妈妈的怀孕照片,由于版面大小的问题,只呈现了个别作品,孩子们就提议能否制作成翻翻书。在追随反应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不只是老师,还有孩子,评价标准也不是只有老师的立场,还有孩子的视角与声音。

 

    三、实施成效

 

          1.  幼儿园课程散发“儿童味”

     以儿童为本位的主题墙环境打造,环境是儿童参与创意的环境,课程是儿童参与建构的的课程,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自发地催生着课程,课程也在儿童的不断卷入中再造着儿童本位的环境,课程质量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愈显“儿童味”。


2.幼儿园环境充满“故事味”

主题墙面成为了孩子的学习乐园。教师追随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发现,利用空白墙不断发现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利用问题墙支持孩子们不断地去探索;利用故事书展板引导他们大胆自主地表达表现。一本本主题故事书、翻翻书,一块块可移动的主题墙展板呈现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童故事随处可看、随时可探、随⼼可说,处处充满故事味。


3.幼儿园文化彰显“生活味”

主题墙环境的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在课程实施、一日活动中,教师真正去关注幼儿当下生活与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探寻,引导幼儿学习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与幼儿平等交流与对话,建立师幼双向尊重理解的关系,打造出富有课程特⾊的幼⼉园⽂化环境。


相信随着“九把钥匙”研究的深入,我们都会随之不断生长,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鸣谢 | 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来源 | 泰顺县育才幼儿园

作者 | 吉秋红 叶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