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园本教研活动实录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2日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槐柏幼儿园 张静     来源:《学前教育》

 编者按

北京市西城区槐柏幼儿园以科研带教研,于2010年申报了“以图画故事书为载体,提高幼儿多元表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北京市规划课题,通过自主学习、观摩活动、互动研讨等多种课题研究方式,提高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多元表达的能力。

然而,随着不同形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些问题的显现不断引发思考:在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如何使所有教师获得理念的提升、知识的扩充或方法的点拨?如,观摩研讨式的教研活动,往往只是针对某一活动研这一活动的优与略、得与失,得到的结果一般会是将这一活动从目标定位、活动设计与组织、提问设计与互动、学具的提供与使用、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把握等方面调整得更为适宜,得到的是一节更为完美的活动,而最为受益的也往往会是做活动的这位教师。虽然这样的教研活动能够提升教师把握教育活动的能力,但缺乏的是以点带面,即通过对一个活动或几个活动的研讨来引领老师提取一般规律。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考虑了这一问题,不就事论事,针对一节小班语言活动引发教师对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思考与讨论,并通过对小班活动的研讨,给予教师一种思路,一个方向,进而思考支持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的方法策略。

本次教研活动是结合郭胜楠老师展示的一节小班语言活动而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基于“本园教师在组织小班语言活动时有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结合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在对年龄特点把握方面出现“反复”的问题,加之从典型案例引发教师对一般规律提取等的考虑,最终将教研内容定位于“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教研过程的设计从根本探寻,从研究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入手,并用理论来指引,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运用表格对比,在了解小班语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了解《指南》提出的方向与目标,在《指南》的指引下,深入研讨并通过梳理,形成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

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园本教研活动实录

整理/北京市西城区槐柏幼儿园 张静

主持人提出教研主题:“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进入互动研讨过程。

 

互动研讨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特点与现状

主持人:刚才郭胜楠老师对小班的这节语言活动进行了介绍和反思。今天我们就结合郭老师这个活动,共同研讨一个问题: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说到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首先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所了解的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特点和现状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日常活动谈谈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真实表现,或是针对郭老师这节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说一说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特点。

郑爽:我自己也在小班,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明显的语言特点就是思维先于语言,语言表达不太流畅,不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叫唐木涵,老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他特别愿意回答问题。但是,他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说话磕磕绊绊,还有点结巴。他妈妈也特别担心这个问题,怕长期下去小朋友会笑话他。

郭胜楠: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在语言发展方面已经算是比较超前的,他们特别爱说。有一次,子尚带来一本他特别喜欢的《百科全书》,另外一个小朋友因为不认识字,读起来很随意,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阅读的。但是,子尚觉得他念的不是文字当中写的那个意思,就上前用手先去捂住他的嘴巴,所以我觉得小班孩子也是行动先于语言的。

主持人:从郭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也看出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其实小班孩子就是认识靠行动,有的时候他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要依靠自己的动作来辅助他的表达。其他的老师也谈谈小班语言表达的特点。

张媛:我从孩子情感这方面谈一谈,我觉得小班孩子喜欢和本班的老师或者是他熟悉的老师多交流一些,多说一些话。比如,外班去的老师或者是我们的客人老师,孩子可能就不愿意或者不太敢和他们说话、聊天。所以,我觉得老师们和孩子还需要建立更亲密的感情。

郭胜楠:其实张老师说的我也能体会到。张老师带的是大班,她做了很多适合大班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就是“大带小”的活动。她让她们班的孩子来到我们班,教我们班的小朋友折纸、画画。我们发现,班里有一部分孩子会胆怯,不知所措。大班哥哥姐姐跟他说的时候,他也会特别胆小,用眼睛看着我,好像是在问我:“我应该过去吗?我应该怎么样啊?”所以,孩子与熟悉的老师、亲近的人,说话会更自然一点,会敢说一点。

主持人:所以说,刚入园的小朋友往往跟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在所有小朋友、众人的面前还不是特别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愿和想法。

白佳:我觉得小班孩子比较害怕,不愿意表达,更需要我们创造一个特别宽松、温馨的氛围。比如说,入园适应时把班级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让小朋友学习扮演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拉近老师和孩子的方法。

主持人:所以,在老师了解了小班孩子的现状和特点以后,我们会研讨怎么引导孩子敢于表达、更加清晰完整地表达的一些策略。那我们再回到孩子的身上,刚才有的老师说了小班小朋友现在语言表达的现状,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行动先于语言,更加愿意与熟悉的人来表达等特点,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刘梦文:小班孩子喜欢模仿、喜欢重复。我跟郭老师是一个班,我们喜欢在周一来园的时候,和孩子聊一聊你周六周日去哪玩了。有的孩子说我去游乐园了或是爸爸妈妈带我去哪个公园了,也许其他孩子去了很多地方,但他们听别人说去公园了,也会说我去公园了。还有就是喜欢“重复的语言”的特点,像郭老师刚才上课的时候重复说“毛毛虫变变变”,孩子也会特别感兴趣。

主持人:爱模仿、喜欢重复也是小班孩子的一个语言表达特点。

宋文英:我觉得孩子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特别爱说。我之前带的小班有一个孩子,他特别不爱说话,但他家里有只小花猫,一提到那只小花猫,他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跟你说那只小花猫的事。我觉得好多孩子都是,只要是他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你跟他聊,他就会没完没了地跟你说。

主持人:没错,其实刚才宋老师说的孩子的表达特点,一个是孩子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他表达的内容,他说的肯定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他熟悉的,他喜欢的,像小花猫。这是不是跟他的情绪也有关系?小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作用大,情绪对小班孩子的支配作用非常大。在他非常高兴的时候,对于他非常喜欢的事物,他肯定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但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像小班刚入园的时候,肯定会影响他的表达。

张伟:杜老师她们班有一个小孩叫朱明一,一个小男孩,对恐龙特别感兴趣,小班的时候在班上是认识恐龙最多的,他对恐龙的兴趣给他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他就特别爱说。这肯定基于他感兴趣。还有就是郭老师她们班有一个小女孩,说话从来都是口齿不清。第一次在他们班带班的时候,跟她说帮忙把什么东西拿过来,她就说“叠叠叠”。我问:“你说什么呢?”她们班的张老师给我解释说是“别”的意思,就是说,我不去拿这个东西。小班口齿不清应该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有小朋友管打鼓不叫打鼓,叫打赌。所以说,小班孩子口齿不清应该也是一个表达特点。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提的口齿不太清晰是一部分小班幼儿的表现。还有就是,小班幼儿在你肯定他的情况下,给他宽松的环境,让他感觉有人乐于倾听他,给他一种自信心,他可能更愿意表达。

于颖:我们班一个孩子在玩的时候被碰了脸,可能她觉得有点疼,但她没说,我就问她:“你怎么了?”她就说:“淘气。”说了好几遍我才听清她说的是淘气,她说得特别不清楚。我说:“什么淘气?”她说:“小朋友。”我说:“你是说小朋友淘气,打到你的脸了是吗?”她点点头。其实她明白,但只能用一些简短的词来表达。

主持人:所以说小班孩子除了口齿不清以外,词汇积累也比较少,说话还有表达不太完整的特点。

王红:有的时候孩子会自己跟自己表达,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他自己安慰自己说:“妈妈一会就来接了,妈妈五点就来接了。”他不等老师给他回答,就自己跟自己说话,获得一种心理安慰。

主持人:我记得她们班墙饰上有一个很大的毛毛虫的形象,下面有一些小朋友的小碗,老师设置这些情景是鼓励孩子多吃饭,吃一碗饭就在自己的大碗上贴一个小标识。小朋友可以数一数“我吃了几碗饭”,比一比“我吃的是多、是少”。小朋友吃完饭以后经常会端着一个大碗到前面说:“谢谢你毛毛虫,谢谢你。”小班幼儿在表述的时候,可能会跟小娃娃去说话,跟小椅子去说话,这种拟人性的特点,也是小班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

重温小班语言表达的目标要求

主持人:刚才老师们都已经说出了咱们对小班小朋友语言表达的认识,也了解到小班小朋友语言表达的现状及特点,那咱们再想一想,对于小班孩子语言的表达到底应该朝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来培养呢?我们大家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应该有所了解。大家想一想,在《指南》中是怎么提的?小班语言表达的目标与要求是什么呢?

白佳: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的语言。

主持人:好,那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有位老师刚才说了“认真听,能听懂常用的语言”。

郭胜楠: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主持人:“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这都是在《指南》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的,对吧?好,那这样,咱们先看看在倾听与表达这方面,有三个目标:一个是认真听,能听懂常用的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当然,在阅读与书写方面还有相关的一些要求。大家先对比一下,找一找刚才我们谈到的小班幼儿发展的现状和《指南》中对我们的要求,有没有差距呢?

刘颖:愿意在熟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主持人:对。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有的小朋友可能还不太愿意跟别人进行交往。还有吗?

于颖:目标2里面的第三个: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主持人:对,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在这我就想到,为什么小班刚开始的时候,会存在尿了裤子不爱说的现象,遇到这样的事,老师一定会希望孩子能够把需求告诉老师,对不对?所以,在小班初期有这种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的现象。那老师们肯定要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咱们还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有效的方法来让他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杜楠:还有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主持人:对,能口齿清楚地来复述,是吧?刚才有的老师已经提到了小班刚开始有吐字不太清楚的现象。

刘颖:别人对自己说话能注意倾听并做出回应。

主持人:刘老师那你觉得小班有什么现象?

刘颖:小班初期的时候,尤其是在老师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许多孩子都不会倾听,东张西望,左看右看,甚至有的孩子跑到这边跑到那边去玩去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孩子现在基本上已经能注意倾听了,而且能跟老师比较好地互动了。尤其是今天郭老师的活动。

深入研讨如何支持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主持人: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小班幼儿发展的特点进行对比以后,我们找到差距了,那我们就要往《指南》指给我们的目标与要求来培养,所以,我们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我们共同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讨:支持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那让我们来共同回忆郭老师今天的活动,大家想一想、说一说,郭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支持孩子语言表达的。

白佳:郭老师选了一个孩子们熟悉并且喜欢的色彩为切入点,引发了孩子特别多的语言表述。我觉得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点进行教育活动,发展支持他的语言表达挺重要的。

李玉娟:郭老师首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这个活动,整个活动的设置也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起点。每个带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给孩子选择任何一个内容,都是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孩子的言语表达,敢说,会说。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特别喜欢跟郭胜楠老师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郭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咱们成人都愿意跟她去接触去说,更何况孩子?所以言语语调吸引孩子又是另外一个引起孩子敢说会说想说的动力。我也带过好几届小班了,我们班孩子真是特别能说也特别爱说,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不是夸自己,我跟孩子说话确实也是从声音、语调、表情、动作都兼并在一起的,我觉得老师本身就是创造环境的一个资源,老师必须用言语给孩子创造一个敢说、会说的环境。

举个例子吧,以前我尝试过两种讲故事的语气和动作,不同的故事,大概的意思一样,语气不同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就不一样。我平声静气地讲故事,就是比较严肃或者没有表情的时候,讲完故事提问,孩子就看着你,无从开口,不知道怎么去回答。第二天我又讲了一个故事,语气就不一样了,孩子就争着去说,包括那些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孩子。当然,他也有可能重复其他孩子的话,但是老师在引导中鼓励他去重复,多重复几次他就敢说了,下一节课可能就敢第一个去说,敢说自己想象的、听明白的话。我的意思是,老师的语言魅力是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说话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主持人:非常好!刚才老师说了,跟小朋友交流的内容就要是幼儿感兴趣的。还有呢,就是老师要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包括刚才老师举的例子,老师一定要用声情并茂的、很夸张的语气来跟小朋友交流,这是不是特别要体现在小班?跟小班小朋友互动中要体现这一特点?

郑爽:我觉得不管是哪个年龄班,像这种集体的语言教学活动,老师一定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点追问,像刚才郭老师在说到黄色的时候,班里小朋友说到香蕉,然后郭老师继续问,香蕉有什么好处啊?有一个小朋友说便便,说到这个的时候全班不说话的小朋友也特别感兴趣,郭老师就发散这种思维继续去说,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个话题中。

于志宏:我想从活动形式这方面来说,语言活动的形式在幼儿园有两种,一个是从生活活动这方面进行培养,这其实很重要,因为氛围有点像家庭的氛围,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就像聊天一样。但是在幼儿园呢,区别与家庭教育的特别重要的是集体教育活动,集体教学发挥了一种独特的影响力,因为在家里没有这种氛围,所以就像刚才郑老师说的,在集体活动当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感染。

主持人:一个是通过老师适宜的设计,为孩子营造非常好的语言情境、氛围;还有让孩子有能够相互学习的环境,利用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于孩子来说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对于幼儿来讲,语言的发展仅仅凭借集体教育活动就能达到吗?绝对不能,更重要的是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来培养。郑老师提到跟孩子的有效提问,如何设置启发式的提问,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刚才李玉娟老师提到了,交流的时候,重复性的语言更适宜小班。郑老师说了,利用追问的方式,能够引发孩子更多地表达,一步一步向下推进。还有,对于小班,给他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就不太合适,需要生活化的、具体的、更加直接的对话,更能引发小朋友的表达。

宋文英:集体活动特别重要,我也同意。但对小班来说,集体活动一定要让孩子觉得他是在游戏,非常轻松愉快。郭老师的这个课,孩子从头到尾都特别感兴趣,他不觉得我是在跟老师学什么,觉得我就是在跟老师玩。从开始去找东西,到后来孩子动手去做,如果我是孩子,我也会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洗澡的情境,让孩子联想到在家里面洗澡,好多孩子在家里也是边玩玩具边洗澡,教师出示的颜色也是孩子特别熟悉的,所以都觉得在玩,就特别快乐。情境的设计特别重要。

主持人:没错,宋老师说的是对孩子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把握、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目标融入到一日生活中,体现生活化、自然化。为什么在今天郭老师这个活动中孩子能够这么大胆地表达,因为活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他说的是他见过的,他有经验的,他找的是他直接感知的(东西)。其实本质上说,36岁幼儿的学习就是做事,让幼儿做符合自己需要和天性的事情,做力所能及而且具有挑战的事情,做能感受到趣味而且有创造性的事情。做事的核心其实是让孩子获得有益的经验。我们老师必须要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提供游戏化的、情境化的、自然化的、生活化的活动来引发幼儿表达。

史敬萍:支持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发展,亲子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我带小班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不敢说,老师提问他也不说。但是,有一次他拿来一本书,愿意给大家来讲,缘由是在家里妈妈给他讲过无数次了,所以,他会主动说:“我想给小朋友讲这本书。”我觉得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可以通过家庭来支持、促进。

主持人:非常好,对于小班小朋友语言表达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光是在幼儿园,而且要延伸到家庭中。语言是交往的一个工具,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提示我们老师,要把语言教育的这些理念、方式,传递、指导给家长。在《指南》倾听与表达部分,还有第三点:文明礼貌用语。有的时候老师感觉到有的小朋友会出现说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的时候真是来源于家庭,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刘颖:家长的支持,尤其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提高帮助得特别快。我们班有一个小孩,他家是外地的,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所以孩子说了一口地方语。他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跟他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他听不懂我们说话,我们也听不懂他说话。我们跟家长沟通,给家长出主意,在家买一些儿童故事的CD让孩子多听,家长特别配合,孩子现在进步比较大。我感觉家长的支持对提高孩子的表达帮助最大。

主持人:刘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有的爷爷奶奶有口音或者孩子由带口音的人带,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影响孩子清晰地口语表达的一个方面。所以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是很重要的。

王红:就语言来说,强调培养孩子敢说、想说,还要会说。敢说,一定要有沟通的氛围,孩子敢于表达。想说,就像郭老师的那些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想到了很多贴近他生活的经验,比如“洗澡是什么感觉”,郭老师的这个提问一下引起了孩子关于生活经验的回想,孩子说出很多,比如鸭子、泡泡。再有一个就是要会说。会说是老师们引导说出来的,比如,孩子在说得不完整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孩子说完整的话。还有,老师要引导,让孩子说得好听。

主持人:就像郭老师今天班上的小朋友说:“这是黄的,这是黄的。”然后郭老师说:“这是黄色的什么呢?”鼓励孩子说出来,孩子就能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了。所以老师要来研究如何跟孩子互动,让孩子表达得更加完整、清晰。王老师说的就是先给孩子提供一个敢说的环境,让他敢说,想说,在这种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往会说这方面发展。

郭胜楠:我们班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平常玩玩具就选择比较单一的玩具,不敢放松。今天这节课中,我就是让孩子去找,看看他们到底敢不敢。平时我们班有个小姑娘去区角,扭扭捏捏的,有点儿胆怯,但是今天她还是鼓起勇气,去找盘子,并且敢于说出来,她当时的表现让我挺高兴的,我鼓励她说:真棒,我们给她鼓鼓掌好吗?这就是培养她自信的方式吧,特别重要。我们大人也是,鼓励的时候我们才敢说、才想说,我觉得培养孩子自信的方式,就是老师的鼓励,可能老师的一个眼神,轻轻的一个抚摸,或者是一句话、一个微笑,让幼儿感觉到:哦!老师喜欢我,肯定我。我觉得这就是老师的魅力,或者老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有些孩子特别敏感,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他可能就知道你在想什么。

主持人:特别是小班,在这个阶段里,要培养他的自信心,以及他对环境、集体的归属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咱们老师一定要用非常友善、接纳的态度,来鼓励孩子,他才会自信地表达。

我们昨天在一起还说了关于小班尿裤子的问题,郭老师就说:“我觉得应该敢说啊,可是他怎么还是愿意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接的时候说呢?我们和孩子也已经比较熟悉了,为什么孩子不敢和我们说呢?”我们就分析这一件事儿,对于小班初期,他跟你再熟悉,能熟悉过他的父母吗?他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和老师逐渐建立起信任、亲密的关系以后,可能才能把真正的感觉表达出来。

郭胜楠:我同意。我们班有个孩子,那天买双新鞋,是靴子,拉不上拉锁,她就在那哭,我说:“你怎么了?”“我这拉不上,你能帮我一下吗?”我说:“就这事儿啊,没事没事,我帮你拉,你哭什么啊,你不用哭,你请老师帮忙,跟老师说就可以了。”她可能心里想:“我到底说不说啊?”就是那种感觉,还是有点儿怕,但是老师告诉她:“没事,就这事儿,我还以为你怎么了呢!”说的语气也是轻松的。她第二次穿这鞋,就敢跟我说了。

张伟: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图书,感受一些书面语言,词汇量丰富之后,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给小班上一节阅读课《大怪物快走开》,那里面有扭曲的小耳朵,紫色的头发,还有可怕的大牙齿等词语,伴随着图画书一页一页翻开,大怪物的眼睛、鼻子、嘴、耳朵一一出现,随着画面又一页页地翻,大怪物的嘴巴消失了、耳朵消失了、头发消失了,图画书本身特有的这种游戏化的阅读,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学习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多了之后,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会选用一些更加适合、适宜的词语去交流。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说的,是一种材料的提供,材料的提供能够拓宽幼儿表达的渠道,对不对?包括我们利用图画书来引发幼儿表达,也包括我们在区域中投放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引发孩子的表达。

梳理支持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方法

主持人:刚才对今天郭胜楠老师活动的研讨,又引发了我们老师想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引发幼儿的表达,特别是针对小班幼儿,我们提取了一些方法,我们大家看看是不是这几点。第一点,为孩子创设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环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持幼儿表达的方法,这包括:为孩子创设宽松的语言心理环境,让孩子敢说,咱们刚才也举了好多例子;为幼儿创设一个富有语言情景的活动环境,就像今天这种情景式的环境,来让孩子乐说,乐于来表达。第二点,除了环境,我们还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今天的活动就表现出来了,孩子有经验了,才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第三点,要利用多种互动方式,让幼儿有话想说,包括情景活动的设计,包括我们老师自身的感染力,进入游戏的语言,启发式的提问,也包括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跟孩子们互动,让孩子真的想说。再有一个,我们延伸到家庭,家园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也是非常好的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的方法。

好,刚才我们通过研讨,共同了解了支持小班幼儿的方法,咱们肯定还要进一步的梳理来让它更加完善,能够让老师真正把这种方法提取出来,然后运用在我们教育教学中。

 

总结经验提升认识

主持人:今天除了总结方法,我感觉到咱们其实也提高了几种认识。

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语言教育的核心价值,语言是我们交流和交往的工具,让幼儿通过语言的学习,成为愿交流、会交流、具有交流能力的人,这才是语言教育的核心价值。特别对于小班来说,就是让孩子想说,敢说,爱说。这里面呢,也提示我们现在语言教育的一种趋势,由原来注重学科性,到现在注重工具性,语言就是一种交往的工具,它不是孤立的。郭老师上了一节语言活动,这里有语言,在科学活动中,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在一日生活中,都要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语言绝对不是孤立的。还有一个呢,咱们现在的语言教育,从注重语言要素、语言知识、语言形式的学习到注重语言运用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再有,咱们通过研究教与学,来促进双主体关系下的师幼发展,注重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或者也不可能单单是幼儿,肯定是双方参与共同分享的一个过程,离开了教师的教,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学肯定就不称为教学了。所以呢,我们一定要研究幼儿的学,就像今天我们从研究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开始,从了解幼儿开始,了解幼儿现状、需求,学习方式和特点。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我们的教,就像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语言教育的方法,寻求更为适宜的教育来引导幼儿,来让他更加敢于表达、喜欢表达、会表达。

在今天教研的基础上,我也想为大家提出下一步的思考,今天我们主要从小班的角度研究了支持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方法,大家要进一步思考,也可以运用今天的这种方式,从研究孩子入手,研究中班和大班如何支持幼儿的语言表达?当然我们今天教研总结出来的几种方法,还需要咱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地丰富、验证,并不断思考还有什么更为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