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活动专题

对话•研讨:以集体智慧探寻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7日
    来源:研究会

图片


6月23日下午,“第五届全国幼儿科学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专门设置的4场专题沙龙顺利举办。围绕“幼儿园STEM教育”“探究式主题活动”“数学教育个别化”“科学/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4个主题,19位来自全国9所高校、7所幼儿园和1个教研室的幼教专家齐聚云端,通过专题分享、点评交流、对话互动等形式进行理念阐释与经验碰撞,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当前我国幼儿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繁丽图景。


专题沙龙(一)

图片


沙龙主题:幼儿园STEM教育

主持人:赵一仑(浙江师范大学 副教授)


图片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赵一仑老师首先介绍了本场沙龙的核心话题和参与嘉宾,随后进行了《幼儿园STEM教育的现状及教师支持》专题分享。介绍了“STEM”的内涵和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后,赵老师简要总结了STEM教育的特征:问题解决取向、工程活动取向、探究取向以及跨学科整合教育取向。接着,赵老师分别梳理了美国和中国STEM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强调STEM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4C能力”的发展——由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创新(Creativity)共同组成。最后,赵老师还提出了目前STEM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作为2017年上海市首批STEM教育试点园,上海市浦东新区蒲公英幼儿园在多年科学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对于STEM教育实践系统丰富的思考与认识。该园的保教主任朱悦华老师进行了题为《STEM教育与科学、数学教育的融合》的分享。对比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工程技术活动之间的异同之后,朱老师认为STEM教育是幼儿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的一种深化。随后结合鲜活的实践案例,朱老师从三方面介绍了蒲公英幼儿园将科学活动转化为STEM活动的策略:①吸收工程与技术活动的视角和方法;②善于发现、综合STEM多种视角;③把握好科学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图片

《幼儿园STEM教育园本化的实践与思考》专题分享中,吴星星老师介绍了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的探索过程和经验总结。吴老师介绍,经过初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幼儿园研究团队不断明晰进行幼儿园STEM教育园本化的内涵和重点,进而逐步确立了相应的目标定位。随后,吴老师以生动的案例为依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园进行园本化探索的四条实施路径:①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科整合;②在探究中坚持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取向;③在制作中强调以工程活动为主线的思维;④在情境中关注实践创新与合作的体验。吴老师强调,幼儿园STEM教育园本化,应遵循“以情境中真实问题”作为推进STEM活动的起点等基本实践原则。


图片

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冯伟群老师,作了题为《幼儿园博物馆之旅与STEM教育》的分享,围绕本园博物馆之旅课程的缘起、STEM教育的融入以及资源的利用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经验介绍。关于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幼儿园STEM教育,冯老师建议可以将博物馆作为实地参访或专门的STEM经验获取的场域。同时,冯老师还强调不能只是将STEM视为科学领域的教育,还要注重其与幼儿生活之间关系的建立。


图片

河南大学副教授张亚杰老师进行了《基于深度学习的STEM活动教育支持》专题分享。张老师指出,兴趣好奇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因而教师应当遵循儿童在前、追随儿童的原则,应注重活动的生成,并为幼儿创设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而在进行STEM活动的过程中,张老师认为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认知、情感和材料等多方面的支持,应当要注意观察、促进幼儿交流合作及持续探究,应当要鼓励幼儿思考与表达等。此外,张老师还认为,多元的评价和教师的反思是STEM活动教育成效发挥的重要保证。


专题沙龙(二)

图片


沙龙主题:探究式主题活动

主持人:钱雨(华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本场沙龙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钱雨老师主持。简要介绍会议主题和参与研讨的专家后,钱老师首先邀请了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俞春云老师进行分享。


图片

俞老师介绍了杭州市萧山区信息港幼儿园的两个项目案例——《磁社区》与《喇叭花》。该园进行的项目课程实践探索,一直由钱雨老师指导,其项目课程也是一种生成性的探究活动。随后在阐释主题活动定义基础上,俞老师结合《磁社区》案例分享了主题选择的建议:①选题时,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其潜能兴趣;②准备时,师幼平等互动交流,营造探究氛围,包括通过谈话了解儿童需求、调查实践和经验探究等;③行进时,教师鼓励启发引导,支持探究进程,可以通过开展问题解决会和投放多元材料等方式为幼儿提供过程支持。此外,俞老师还特别介绍了项目活动实践经历,对于教师提升主题研判能力、懂得放手意识的形成以及找到家园共育契合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图片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胡江波老师,分享了来自澳大利亚的STEM项目实践案例——“Young Starwatchers (小小星空守望者)”。结合案例中儿童绘本、儿童作品、儿童表现等方面的解读,胡老师介绍了年幼儿童进行天文主题探究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并重点分析了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科学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和“预设活动”哪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学习科学概念?关于这个话题,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老师认为,简单区分两者并不能决定某个活动的“好坏”。事实上,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抓住孩子的兴趣、能否让孩子“听懂”和“看懂”。张老师认为,“预设”之中其实也可能包含着“生成”,因此二者的边界应该模糊,就课程具体的形式而言并没有标准答案或者非此即彼的选择。针对当下幼儿园实践当中,教师过于关注集体教学、忽视个体兴趣的状况,张老师认为倡导教师开展主题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题沙龙(三)

图片


沙龙主题:数学教育个别化

主持人:李娟(温州大学 教授)


介绍本场沙龙参与专家后,温州大学教授李娟老师作了题为《为何与何为——幼儿数学教育个别化》的分享。李老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重点讨论这个主题的起因:一是集体教育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忽视;二是从教育公平角度来看,只有为每一个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最公平的教育,只有尊重个性与差异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随后,李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阐述:①评估了解幼儿是个别化教育的逻辑起点;②基于了解与诊断的“数困儿”个别化教育支持;③游戏是数学教育个别化的有效途径;④过程性能力是数学个别化教育重要的发展目标。


图片

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园长朱瑶老师进行了题为《在评析中个别化助力》的分享。朱老师从“表征中捕捉”“互动中解读”“评价中助力”三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在评估和分析中落实数学教育个别化理念。

点评交流时,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温剑青园长认为,朱园长的分享中既可以看到评价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也可以看到儿童在数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主体性的展现。同时,温老师着重介绍了两方面的个人思考:一是在个别化学习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提供的支持,是否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康丹老师作了题为《早期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个别化干预》的分享。康老师首先介绍了如何基于对儿童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对“数困儿”进行干预,并阐释了为什么要对潜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干预。康老师特别强调,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进行干预,越早进行效果越好。随后结合个案解析,康老师专门介绍了个别化干预的过程和策略,强调要注重个别化、层级化、小步骤、追随支持等实施要点。

点评交流时,朱瑶园长认为康老师的分享展现了对数困儿童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分享内容中游戏化的干预过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其层级性以及创意的玩法不仅符合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推动孩子的发展。


图片

《当数学遇上游戏——个别化游戏中的幼儿数学学习》专题分享中,来自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的温剑青园长,首先从儿童的经验建构以及数学能力发展两方面,阐释了个别化的数学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数学和游戏结合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体验。温园长认为,要关注个别化游戏中幼儿主动学习、广义数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建议教学游戏设计时要基于儿童视角、关注儿童体验和个体差异、赋予儿童更多的选择权。

点评交流时,宁波大学副教授周晶老师指出游戏是进行数学教学实践、开展个别化学习的良好路径。周老师认为教师通过游戏中观察和判断,可以为幼儿发展提供更有针对的支持。此外,周老师还指出广义的数学能力培养,可以更多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


宁波大学副教授周晶老师在题为《关注个别化学习中的数学思维:数学过程性能力的识别与教育》专题分享中,首先阐述了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内涵,并重点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提供数学过程性内容。周老师认为,通过关注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习问题的方式,可以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并建议要通过游戏支持儿童的数学思维发展。此外,周老师还特别指出,一个良好的活动应关注数学知识、学习品质以及数学过程能力。

点评交流时,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康丹老师认为要将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发展与数概念的学习和应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她还认为对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关注能够革新家园共育的理念,改变家长的传统判断,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专题沙龙(四)

图片


沙龙主题:科学/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主持人:许晓晖(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图片

题为《区域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分享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晓晖老师简要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高宽课程以及光谱方案等几种教育实践模式中的区域活动教育思想。随后许老师指出,区域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是一种互补、互利、互生的生态关系,并认为区域活动能促进儿童主体性、独特性、探究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许老师还强调,区域活动中教师也应该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关于区域活动的评价,许老师主张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涵盖对教师、幼儿、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图片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朱蓓凌老师作了题为《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设计的问题与对策——谈区域材料如何实现“数学化”》的分享。通过对中美数学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差异对比,朱老师阐释了对当前儿童数学学习材料方面缺少“数学化”的思考。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把数学作为现成产品教给幼儿而忽略幼儿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问题,朱老师建议可以通过将学习材料和任务过程化、思维化、主体化等方式,来转变观念和做法。同时,朱老师还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设计数学区活动以更有效地支持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图片

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卞娟娟老师作了题为《幼儿数学练习性材料与游戏性材料的特征和关系》的分享。卞老师指出,操作性材料的使用对幼儿数学经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介绍两种类型游戏材料的不同特点之后,卞老师结合“五颜六色”实践案例的解读,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卞老师进一步指出,练习性材料不能过于强调高结构化或抽象化,游戏性材料也不能过于单纯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因此,卞老师主张,在具体的活动中,当幼儿使用材料时能够实现两种材料功能的相互转化,是更有价值的。


图片

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宪冰老师作了题为《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投放与运用》的分享。结合丰富的图片和案例解析,张老师指出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投放,要基于科学领域的六类核心经验,要具有关键作用与指向正确结论,要体现幼儿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关于科学区材料的运用,张老师还专门介绍了材料运用的过程环节以及多种具体方法。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原副总园长国秀华老师作了题为《探究式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的分享。在重温《指南》精神、解析自然角价值、结合案例解读基础上,国老师重点从“要高度重视幼儿建构科学的核心经验”“落实核心经验的多种形式”“教师对幼儿探究全过程的支持”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此外,国老师特别主张要倡导“小区角,大教育”,建议要让自然角的教育真正成为探究式、高质量的教育,让自然角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


随后,由许晓晖老师主持的云对话环节,参加“科学/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主题沙龙研讨的五位专家,还分别从区域材料解析策略、教师数学素养提升、加强教师培训支持、教师科学知识理解与应用、活动和案例研磨等角度,对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开展区域活动,提出了实用的建议。



-THE END-



策划|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文字|朱晋曦、邓春雨、陈茹、金豪妮、陈晓红

编辑|张婷、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