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活动专题

第二届圆桌会议系列报道之二十丨乡村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论坛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3日
    来源:研究会

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幼儿园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可喜的是,一些幼教工作者默默耕耘于乡村幼儿园教育领域,扎实开展课程探索,已积累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本届会议选取三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展示分享,以期助力我国乡村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浙江省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王珍、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级教师李芳和西昌市东风幼儿园园长宋春霞、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园长喻兴艳分别作了题为《安吉游戏中的幼儿表征与教师一对一倾听记录》《“一村一幼”学普课程,助推彝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山林之上——基于山林资源的村园课程探索之路》的分享。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郑三元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王珍:安吉游戏中的幼儿表征与教师一对一倾听记录


图片

王珍  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核心观点:

一直以来,安吉的幼儿园会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进行多种形式表达和表征,安吉的幼儿园教师倡导树立基于表征和倾听的儿童观,成人应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分享他们的观点。安吉游戏课程增加了有助于幼儿多领域发展的各类自主表征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幼儿一对一倾听、对话的机会。安吉的教师更有耐心去倾听,更愿意花时间与幼儿对话,以便了解幼儿的想法。



图片


树立基于表征和倾听的儿童观

第一,了解幼儿是有权利的持有者,幼儿不仅拥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而且有权运用一系列和成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知道幼儿是“他们自己游戏生活方面的专家”,幼儿有能力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进行评论,他能够围绕自身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第三,明确幼儿是熟练的交流者,幼儿拥有表达自己看法和经验的能力,成人需要鼓励幼儿用多种途径、多种感官进行交流,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环境。第四,理解幼儿是自身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主人,我们要承认幼儿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建立了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才会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幼儿有没有观点表达,而在于我们成人是否努力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分享他们的观点。


提供幼儿自主表征机会,增加对话机会

安吉游戏课程增加了有助于幼儿多领域发展的各类自主表征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幼儿对话的机会。安吉的教师不仅会提供幼儿对游戏表征表达的机会,也推动幼儿对生活多层次的表达和表征,比如,从小班开始,教师就会给每位幼儿提供植物、天气观察后的表征和一对一倾听的机会,幼儿对动植物生存、生长、繁殖的观察和辩证思考,对气温、气象、穿衣与习俗的观察和认识,都大大超出了教师教的内容和效果。

在安吉的幼儿园,一对一倾听对话是一种教学行为,从小班开始,安吉的教师会对幼儿每天的表征进行一对一倾听,并忠实地记录。每个幼儿每天都被教师深入倾听至少1~2次。这种回应性的行为鲜明地呈现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


激发幼儿表达意愿,确保评价效果

通过持续进行表征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的表征和教师的倾听激发了幼儿的表达意愿。安吉的幼儿之所以更愿意表达,喜欢与教师交流,是因为安吉的教师更有耐心去倾听,更愿意花时间与幼儿对话,以便了解幼儿的想法。这种一个不漏的、一对一的互动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孩子不必揣测老师的意图,更不会被教师用好坏、对错来评判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发现,幼儿的表征和教师的倾听是结合实践的、自我的、过程性的评价。幼儿每次游戏后的表征表达,就是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一对一地倾听、记录幼儿内心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评价过程;教师在这些日常工作中得到的启发和认识,就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所期望得到的评价效果。

幼儿的表征和表达非常详细地展示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倾听和记录则促使教师真正成为了“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价值的人”。在安吉游戏捍卫幼儿游戏权和表达权的实践中,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儿童在发现世界,教师在不断地发现儿童。

  

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点评:

该案例展示了安吉幼儿园教师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以及这些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基于儿童表征的师幼一对一倾听记录是教师理解幼儿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一对一倾听,支持幼儿的知识建构,遵循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回归教师本来角色,通过环境创设和对话来支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李芳 宋春霞:构建“一村一幼”学普课程,助推彝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李芳 四川省凉山州教科所


图片

宋春霞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东风幼儿园


核心观点:

为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凉山州自主编写课程,采用沉浸式情境教学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构建灵活、多元的彝族学前学普课程体系。通过“一村一幼”学普课程建设,为凉山的孩子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打开凉山孩子遥看世界的窗户,给彝族孩子带来了越来越多新的希望。



图片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凉山州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为了补齐这一短板,2015年9月,凉山州政府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幼”工程,即在全州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帮助当地的幼儿从小学习普通话。

如何才能探索出一条独具凉山特色的语言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具有彝区特色的“一村一幼”课程模式?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实践探索之路。

 

自主编写课程,解燃眉之急

开发彝族民风民俗资源,编写教师指导用书,创新实践模式,自主开发编写地方课程,形成一套适合彝区“一村一幼”的辅导员用书,解决彝汉双语课程缺乏的难题。并对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沉浸式情境教学法,做到“三个坚持,一个注重”,即坚持“学习内容源于生活”的原则,坚持“大量输入,多通道学习”的原则,坚持“容错”原则;注重伴随学习,营造普通话学习环境。

随着课程的推广使用,彝区孩子普通话水平、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有了较大提升。


构建灵活、多元的彝族学前学普课程体系

聚焦质量,以研提质,在“一村一幼”总课题的引领下,形成州——县市——村三级研究网络及30项子课题,分别从教育教学、师资提能、效果评估、家园共育社会共建,有效管理五个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

深度开发资源,拓展辅导员使用资源和幼儿使用资源。包括普通话学习材料、教学指导用书、学前幼儿绘本等。

研究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经过整理,初步形成“领域融合一条主线,两种形象感知体验,三方面浸润教学渗透,四项绘本阅读积累”的幼儿普通话教学策略。

营造学普环境。包括营造园点环境和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幼儿学习普通话的氛围。

督导评估,加强课程运行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及运用。初步构建效果评估体系,从日常自主评估、定点效果比对、幼儿学普测评、幼儿发展测评等维度进行评估,改进教育教学,提升学前学普的质量。

部门联动,构建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组织机构,形成“聚焦一个目标,建立两级机制,抓好三支队伍,建立四项机制,坚持五项原则,抓好六个重点”的管理策略。

开展多级培训,促进彝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将全州所有幼儿园和幼教点分成了支持型幼儿园和管理型幼儿园两大类,建立县市专家教师——乡镇骨干——村幼辅导员“以师带徒,责任包干”师辅结对链。

家园共育社会共建,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形成家庭、社会、幼教点三位一体的互动格局,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全方位提升彝区幼儿普通话水平。

 

 “一村一幼”学普课程获成效

第一,学前儿童学说普通话效果明显。不少儿童已经能够用普通话积极表达,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慢慢养成。

第二,学普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发展态势良好。通过跟踪发现,参加过学前学普行动的儿童上课更加专注,能主动与人交流,在校成绩整体比较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第三,幼儿教师及辅导员的能力提升较快。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有明显改善;能为幼儿创设全语言的普通话学习氛围;教学目标、计划、内容的选择及制定更加专业,教学流程更加清晰,教学行为更加规范。

第四,“一村一幼”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更加规范。

第五,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和幼儿入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前儿童进入幼教点就读,有效解决了家长照看孩子与发展生产的矛盾。幼儿入园的积极性高涨,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六,“小手拉大手”推动了移风易俗,形成了新风尚、新景象,彝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学前学普行动为凉山的孩子架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凉山孩子遥看世界的窗户,给彝族孩子带来了越来越多新的希望。


湖南师范大学郑三元教授点评:

“一村一幼”学普课程对于建设高质量幼儿园课程有诸多启发。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设要精准地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要符合儿童利益,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幼儿园课程开发需要多方提供多种资源及条件作为保障,要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实施、评估与管理。同时,他也对学普课程持续提升提出了建议。


喻兴艳:基于山林资源的村园课程探索之路


图片

喻兴艳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


核心观点:

乡村幼儿园山林资源丰富,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乡村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与幼儿的学习生活建立链接,转化成幼儿的学习资源,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的山林课程要立足于山林,更要超越于山林。打破围墙式的教育,把孩子带出去,走进大自然、大社会,让孩子们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学习体验和探索。



图片


袁巷幼儿园坐落在素有“江南小九寨沟”之称的瓦屋山脚下,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作为一所身处群山之中的幼儿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山村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与幼儿的学习生活建立链接,转化成幼儿的学习资源,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园本课程。

近十年来,我们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满园是竹,第二个阶段一草一木皆资源,第三个阶段,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

2019年,我们的课程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在这个阶段,我们认识到,课程的生长点不仅仅要在园内,还要打破围墙式的教育,把孩子带出去,走进大自然、大社会,让孩子们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学习体验和探索,山林课程由此产生。我们的山林课程要立足于山林,更要超越于山林。


探索山林课程,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山林课程的探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资源观和课程观。年轻教师自然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山林课程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19年开学初,我们组织全体老师进山,很多老师第一次进山。此后,组织老师进山进行资源调查和体验,变成了一种教研的常态。教师的资源观和课程观的变化,为我们突破课程建设的瓶颈带来了转机。


资源在户外出访与回访活动中建立升华

所有在室内开展的活动都可以在户外进行,孩子在户外玩耍,在大自然里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都和季节相关,而且是被兴趣诱发的。孩子的学习体验在当下生成,在即刻发生,出访成为山林课程的标志性活动。

每一次的出访活动,我们都会精心筹备,我们坚信最好的安全教育其实是给孩子挑战的机会。出访前,首先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要保证每一次出访活动的质量。我们绘制了山林课程的出访活动原则、山林课程出访活动的管理要点和出访活动的流程图等。回访活动主要是根据孩子的问题和他们的兴趣去重返出访的现场,去验证,寻求更多的答案。

每一次出访前的策划踩点,出访中的组织,出访后的回访、延伸反思等等,我们都需要经历多次研讨和反思。


万物兴歇皆教育

除了户外出访和回访,节日、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林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和实施途径。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代表性地选择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可感知的、价值相对更大化的节日节气,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节日节气与孩子生活的一个链接,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经验。

山林课程的探索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也是一个异常艰苦但充满乐趣的过程。在山林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学习伙伴,他们和孩子们一同探索、一同发现。感受万般皆神奇、自然即课程的山林之美。

 

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点评:

袁巷幼儿园课程建设可借鉴经验有:树立课程资源观,关注幼儿身边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将教研作为常态化的园本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与其他的专业力量建立学习共同体,借助外界的力量,实现共同提高。同时,她也对袁巷幼儿园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提出了建议。

编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主编:高丙成

编辑: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