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活动专题

第二届圆桌会议系列报道之三丨侯莉敏: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3日
作者:研究会

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图片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核心观点:

在课程建设上,幼儿园应当构建立足中国文化、基于儿童发展、重视关系赋能,推进赋予教学隐喻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养育的课程评价体系。

逻辑起点是幼儿园课程的起始范畴,更是整个逻辑体系得以完善和丰富的保障。新时代下,思考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既是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和研究的反思,也是对幼儿园课程发展趋势的展望。



近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这么多年建设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探讨幼儿园课程的逻辑起点,需要回归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思考和回答“为谁教”“教什么”“怎样教”三个问题,这也是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三个根本或基本问题。回应以上三个问题时,需进一步梳理三组基本关系,即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知识的价值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既促进儿童发展,又回应社会发展

3~6岁儿童特有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决定了幼儿园课程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自身发展。虽然如此,但并不能最终演绎为“一切只为儿童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价值是幼儿园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幼儿园课程本质和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递和选择,因而,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应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合。我们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儿童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儿童价值的实现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各方人员的参与和支持。我们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要以保障儿童的生存发展和教育权益为核心,坚持生活化、自然化、游戏化的课程理念,开展幼儿园课程实践活动。


知识价值与人的发展:看到学科知识和儿童经验间的联系

幼儿园课程指向的是儿童经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经验和学科知识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科知识是由各领域(在我国主要是五大领域)的经验,经过积累、概括、反省、抽象、概念化、系统化等演化而来的。在学前阶段,让儿童获得感性的、生活化的、具体化的经验,就是为将来获取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做积累和准备。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的经验包含了各门学科的事实和真理。儿童对它们的认识是朴素的、原始的,同时,儿童的经验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发展、生长的。所以,从儿童的经验到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过程,就是经验改组与改造的过程。

因此,幼儿园课程既不是将儿童经验与学科知识割裂开来,也不是用“成人心目中系统的和精确的经验”(即学科知识)来取代儿童的经验,而是看到学科知识和儿童经验之间的联系,用前者来解释和指导后者。


教与学:应融合在儿童的学习方式里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寓教育于游戏中,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教与学不是对立的。我们会发现,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儿童在学习时,成人仔细观察,可能只是随机的两三句对话,也可能是深入的一场讨论,那么教可能就在发生。

游戏也不仅仅是追求热热闹闹,这是不适宜的。有些幼儿园游戏的设置很多是偶发性的,儿童每天玩得很开心,但是思维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游戏中,老师应通过观察儿童的外化行为,捕捉到儿童的内在需求,老师的教是为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机搭建支架,这样才是一种更有效、更积极、更有力的支持。

面向未来,幼儿园课程该如何建设?

总的来说,在课程建设上,幼儿园应当构建立足中国文化、基于儿童发展、重视关系赋能,推进赋予教学隐喻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养育的课程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保教结合,将品德启蒙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二是支持和激发幼儿释放热情,创设赋有教学隐喻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不同学习体验及机会之间建立联系;三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鼓励幼儿在与材料交互、同伴交往、成人互动中,获得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四是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建立双向衔接的有效实施路径;五是将家长、教师、社区、社会都纳入到课程设计中来,让他们成为共同的设计者、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共享资源、协同合作,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逻辑起点是幼儿园课程的起始范畴,更是整个逻辑体系得以完善和丰富的保障。新时代下,思考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既是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和研究的反思,也是对幼儿园课程发展趋势的展望。

编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主编:高丙成

编辑: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