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九把钥匙⑦|野趣游戏空间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6日

编者按

“九把钥匙”是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进农村园课改的创新举措,包含理论口袋书、在地资源图、家园合作站、班本化小审议、KWL记录表、有故事的环境、野趣游戏空间、发现式观察和嵌入式评价九项内容,指向课程的支撑、课程的内容、形式载体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每一把钥匙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其操作要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指导每一位农村教师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最终改变课程观、教育观和儿童观。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特别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九把钥匙”背后的故事。今天介绍第七把钥匙——野趣游戏空间。

九把钥匙

野趣游戏空间

乡村幼儿园的“野蛮”生长

第七把钥匙:野趣游戏空间

目标:尊重幼儿需求,探索户外自主游戏实践新策略,促进幼儿真实学习。

操作要点:常态化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活动,收集野性创意(通过讲述、绘画等,鼓励幼儿提出游戏空间设想),就地取材打造野趣空间(搜集自然游戏材料,设置真实游戏场景,植入地域文化元素),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区域,操作游戏材料,与游戏伙伴共生、共长。

一、思考当下

枫林镇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丰沛的自然资源,被列为国家级生态镇,是温州市唯一一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在这座底蕴浓重的小镇里,踏上弯弯绕绕的石阶小路,你会寻到一所藏于密集老屋间的米色建筑——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园所由百年老校改建而成,目前园内还留存着一面建校石碑、一幢历史学堂、一口蒙泉古井、一扇忠孝之门。在这样一所古朴韵味的农村园所内,水泥地、塑胶操场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对于我们农村改建园来说,补贴式的园舍改造是遗留的弊端,往往会出现三化一虑问题:模式化,追求城市化幼儿园;塑化,塑胶场、可探性小的成品投入;便捷化,运用假草皮等即时性产品。出于所谓安全及整洁性考虑,园内大多都是适合乖宝贝生长的地方,野性几乎不会出现。

昔日园所环境



农村园还存在一种误区,多数人认为这里的孩子都在田园野玩,并不需要自然教育。但在空心化的乡村,电子保姆现象越发严重,因教育意识弱,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远比想象的严重。当下,农村的孩子同样需要回归自然中构建认知,需要机会去了解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如何改善园所的环境教育?在温州市课改九把钥匙的推动下,我园开启了改造之旅。

野趣游戏空间是课改钥匙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问题,主张构建野生化幼儿园,让儿童能自由自主地走进自然,体验野趣生态的大自然课堂,在亲近自然的本真教育过程中获得发展。基于这把钥匙,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的环境现状。野趣环境该怎样重构?为谁重构?怎样的环境是幼儿所需?以问题为导向,我们开始探索空间的构造。

二、追寻野趣·场地规划

    如果让你回想童年的野趣场景,会是什么呢?很多人说,田野、溪流、竹林里藏着的无尽趣事:爬树、捉螃蟹、玩泥巴……那些能回想起来的快乐,好像都与大自然密不可分。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面向幼儿、家长、教师及社区开展了野趣征集,追寻满足孩子需求、适宜我园独有资源与文化的空间创想。


问卷调查



(一)多视野共研,搜寻富有情怀的金点子

  • 幼儿说·迷宫索道的野趣期盼


我园主张把权力交给孩子,真正遵循儿童的视角,释放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充分表达他们想要的游戏活动区以及想要开展的户外游戏。重新挖一个泥坑!”“玩野战要有个地下迷宫。”“我想装个滑索,从山坡顶上飞过去!孩子说,孩子画,我们不断抓取来自幼儿的信息。

  • 老者说·古井文化的记忆追寻

    幼儿园里拥有着不少老印记,据门口老伯回忆,操场中央有一口古井,他们小时候就喜欢在井边打水、嬉戏,后因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古井就被封存了。井有着家乡故土的文化符号,若能妥善处理将其恢复,这种文化的延续一定别有意义。

  • 家长说·果林水渠的野味思念

    小时候特别爱爬树、摘果、捉迷藏,总是玩不腻。”“和伙伴摘一片树叶放进山涧,比赛哪片会最先抵达池塘,好想把楠溪江的山水搬进来。为打造生态化的园所环境,不少家长也纷纷提出建议。

  • 跨界说·跳出教育谈野趣思维

三地论坛中,各地专家、设计师依据我园课程和孩子需求成立项目小组,从教育者与设计师的不同视角,思考野趣空间打造问题,以求更多的突破。最终得出了七幅极具趣味与儿童视角的图稿,在探讨和论证后得以落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了更开阔深入的思考。

(二)融乡土资源,打造文化浸润下的空间

枫林乃耕读之乡,又属山水之乡,我园正是处在这山林间的一所幼儿园。于是,我们决定与古镇文化互动,开展园所建设,去打造一个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场。

  • 耕读元素的可视

最美古村落,是耕读文化的缩影。枫林还散布着不少历经千年逐步发展而成的村落,这里还保存着中国最为传统完整的耕读模式。

为了汲取周边环境资源,创设园所耕读氛围,我们走访古村,寻找其中民风古建元素——马头墙的地域建筑形态;竹编、青瓦等传统手工艺;滩林、田园等自然造物。因此,你会看到园内到处有它们的身影,有鹅卵石铺面的围墙;有石碶的灶台;有竹木编织的隧道等。

  • 耕读场景的再现

    教育不是告诉,而是给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从而引发深层的学习。农耕园是最突显耕读传承的场所,我们在园内开辟农耕项目,设置种植区、养殖场,唤醒现代农村孩子的劳动能力,重拾乡村孩子的勤劳品性,真正收获耕读的快乐。


  • 山水乐源的创造

    原先,园内除了水龙头外,丝毫不见水。对应古镇的复兴策略:感知枫林的山水,将山水格局融入,将视廊、路径、自然相融合。这正中我园建设需求。

利用户外场地大的优势,我们积极打造具有本土原味的环境。原来的大面积塑化被自然代替,环境更加开放与自由。整个场地并不是完全的平地,有半边的小爬坡,有自然凸起的大山坡,坡内还藏着孩子所想的小屋。

水在整个场地中无处不在,有手压水阀,有石缸,有铁盆,有石磨,它们分散在各个场地,每一处都考虑了取水需求。一条长长的水渠蜿蜒在两山之间,与叠水池连接在一起,利用泵循环形成了水生生态群落,其中叠水池由石头、瓦片构建,上层养殖,下层戏水,孩子和鱼都能戏于水中,还有可以踩踏滚动的水风车,更是增添了水趣。

(三)追寻野趣·材料投放

  • 触摸原生态

    幼儿园现有的塑化、钢化教玩具越来越多,款式新颖、寿命持久,虽投放方便但过于具象,缺乏了更多游戏的可能性。如玩具枪,孩子们上演的永远是战斗。野趣游戏空间中材料的投放,必须要为提供可能性,让孩子能够可持续地在体验中创造,在创造里新知。于是,我们利用农村幼儿园在地优势,从园所周边搜索了随处可取的稻草绳、木板、竹筒、鹅卵石等,让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触摸原生态,这些低结构材料触发了孩子浓厚的游戏兴趣与创造想象:他们拿起竹筒捞水玩、绑上绳子踩高跷、拿根木棍敲敲打打……一片野趣游戏的图景尽现眼前。

  • 给儿童所需

    材料的收集并非一步到位,我园教师更关注幼儿的共同参与,依据幼儿活动需要,一同商讨、逐渐增添、共筹素材。如孩子们在斜坡上用木板进行滑梯游戏,在探索中,幼儿意外跟着木板一同滑到了山坡底下。于是山坡滑草游戏就产生了,他们一起收集滑草垫,布坐垫、纸板、泳圈,还有幼儿带来了专业滑草垫。不同的材质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哪个更快?哪种更稳?为什么专业滑草垫有拉手?各种问题的产生推动着游戏的深入开展。

      三、野趣的成效

  • 野趣呈现,趣玩山水

         “野趣空间形成后,我园的浸润课程不断推进,倡导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去体验,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创造,积极探索以生活为基、生态为场、生长为旨的课程实践。

  • 浸润课程,自然生长

    打造游戏空间,看起来只是做了一件事。但孩子们在野趣空间玩起来之后,课程也慢慢地生成了。场地里的一花一木的生长、一沙一石的触碰,都是孩子们可观可探的内容。在打造野趣空间时,我们无意间挖开了蒙泉古井的入口,孩子们还因此萌发了一系列关于井的探索。这古井之名:意为启蒙、为水的润泽,教育不就是如水般纯粹而又润物细无声吗?我们适时梳理出了悦享自然,润泽成长的办园理念。

 

孩子们在野味的环境中感受四季,在在地资源的影响下更加了解家乡,在幼儿园真实的、多彩的、自然的、原味的教育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思辨、探究、发现,最终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 用心观察,解密童心

    成长有无数秘密,它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游戏中、交往中。留心之处皆学问,用心之处皆教育。在使用野趣游戏空间这把钥匙的过程中,我园的老师们经常围绕野趣游戏的观察解读展开交流研讨活动。在现场观摩中,在认真记录中,在游戏复盘中,在互听互学中,在各抒己见中,老师们看懂、读懂了孩子的秘密,明白了好的游戏是如何生长出来的,也更懂得如何支持孩子进步。

  • 家园携手,理念共建

    成长有无数喜悦,它藏在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后,战胜一个困难后,收获一个小本领后。家长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唯有家园紧密合作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野趣游戏开展以来,我园的家长们从不理解到支持,经历了一次教育观念的大转变。面对农村家长的质疑,我们在每一天的家园沟通中,在精心准备的家长会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示着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和家长们一起品味孩子成功的喜悦,让家长们接纳和肯定我们的儿童观,做到了理念共建

野趣空间的开启,让农村幼儿的生活诗意又热烈。环境的重构使得孩子的精力与野性得以释放,相信在每一次不同的游戏中,环境都会随之不断地深化,孩子也能更好地发展。

 

鸣谢 | 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来源 | 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

文稿 | 郑倩倩

编辑 | 李淑淑 汪丛丛

责编 | 田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