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新闻

我和纳雍的三次“约会”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30日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常府幼儿园 张倩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11年至2016年,我作为培训者参与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承接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下文简称儿基会)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先后3次走进贵州大山,与当地的儿童、老师互动交流,丰富了从教的经历,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升华了自己的内心。

贵州省纳雍县是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幼儿园硬件条件落后,教师大多非幼教专业毕业,教育水平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和儿基会的共同支持与帮助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接受委托进行项目实践,纳雍县成为首个被项目扶持的地区。5年间的3“约会”,我与纳雍幼儿师共生共长,成为孩子生活和学习路上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初识纳雍,异地教学迎挑战

2011年8月,南京培训团队一行10人,在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长途跋涉抵达了纳雍。我们将在这海拔1800多米的大山里进行为期4天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出发前,团队做了精心且充足的准备:确定培训内容、细化培训分工、收集培训材料。在前期与当地工作人员对接沟通时我们了解到,观摩示范课是参训学员最期盼的培训形式之一,为此,我们每一位培训者都做了不同领域的示范课准备。但来到纳雍的教学现场我们发现,示范课的教学对象年龄偏小、交往能力偏弱、不愿与陌生人交流,部分孩子甚至听、说普通话都存在障碍,这给我们整个团队出了不小的难题。

庆幸的是,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对异地开展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有所预判,这使得第一天的教学现场并没有过分慌乱。培训者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进行了调整:首先,放慢说话的语速,增加相互认识、问好的游戏环节,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其次,简化游戏玩法,降低活动要求,在孩子们明确和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再增加难度。如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也让观摩的老师受益匪浅。

之后的每一天,团队成员都会进行晚间例会,根据纳雍孩子和老师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当天的培训情况商讨第二天的培训内容及形式。连夜修改培训方案、调整教具学具成了常态。连续4天的教学现场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纳雍的孩子越来越开朗了,爱笑、会交流了;纳雍的老师越来越积极了,培训中的互动更加频繁,回应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还能主动提出新的问题。

因为地域、背景的差异,培训团队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示范课、讲座等没有全部用上,但我们并不觉得遗憾或可惜。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满足需要为基础。异地教学培训并非“明星展示”,而是应从参训学员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难题,提供最适宜的帮助,从而最终实现教师与儿童共同发展。

再入纳雍,教育资源巧利用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我们感受到了培训给纳雍老师带来的转变:学员会主动和我们通过网络联系,请教带班遇到的实际问题,交流家长工作,请求分享教学音频、视像资源等等。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培训的成效,也让我们对第二次培训充满了信心与期待。第一次培训解决了基本的教学问题,第二次培训我们力求帮助老师更新教育理念。

2012年5月,我们再次启程赴纳雍。和第一次培训一样,出发之前团队仍旧做了大量的内容准备。但我们深知,到达纳雍后,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更为详尽的培训方案。5月的纳雍,漫山遍野的樱桃成熟了,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生机。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置身樱桃林,我们都爱上了一个个小巧可爱、晶莹剔透的樱桃。“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一定要用起来。”我们的想法与虞老师不谋而合。于是,团队连夜设计了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樱桃红了”。我们拍摄了大量樱桃林的照片,与幼儿共同感知、欣赏,感受远观樱桃林与近看樱桃果实带来的视觉冲击,然后再用手指替代绘画工具(此方式更加适合农村幼儿园),创意表现樱桃林。针对当地植物资源丰富,玉米、蚕豆、大蒜等自然物随处可见的优势,我们开展了《幼儿园自然观察类活动的组织实施》讲座培训。在实际操作的工作坊中,我们进行了利用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开发制作玩教具的活动。樱桃树枝、樱桃核等成为了制作材料的主角,一件件有趣、可操作的教具玩具展现在大家面前。参训老师从中真切感悟到:具象的、鲜活的、灵动的、多元的乡土资源,就是农村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活教材”。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在农村,厚实的、丰盈的乡土资源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材料。农村教师要树立更为广阔的资源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尝试建立课程资源包,促进儿童在幼儿园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纳雍,空间创设显观念

2016年8月,我们第三次走进纳雍。5年前,从贵阳到达纳雍需要近7个小时的车程,经过的崎岖山路被称为“死亡之路”。而今,纳雍拥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从贵阳出发全程仅需2个多小时。沿途破旧的平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房,让我们眼前一亮,不由感慨乡村振兴的力度和速度。

前两次培训对于参训老师来说更像是“输入”,而第三次我们将其设计成了一个“输出型”的培训:参训教师将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打造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环境,以满足设定学段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需要。有了前两次培训的感悟,加之平时的实践积累,参训老师们碰撞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火花。小空间的多功能性、桌椅柜架的灵活性、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区域内容的多元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独特性等,均成为了老师们关注讨论的热点。

第一天小组讨论确定了实施方案,第二天,老师们背着大包小包的环境创设材料进入培训现场。他们一边投放大量的半成品、自然材料以及废旧材料,一边想象着场景中的儿童会如何摆弄、操作这些材料。一整天,老师们都在与空间互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力求呈现出理想的“别样空间”。这不禁让我们惊讶于老师们态度的转变、理念的进步和行动力的提升。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陈鹤琴先生“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的思想。

 老师们相互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在一间间活动室里讨论着这里还可以怎样、那里还可以如何。我深切地感受到纳雍老师们越发专业,他们努力为儿童认识世界搭建桥梁、筑造阶梯。参训老师的“作品”也被幼儿园保留了下来。后来园长兴奋地告诉我们,开学时,小朋友们十分喜爱新环境,新入园的宝宝被各种材料吸引,连哭闹都减少了。看着园长发来的一张张活动的照片、一段段温暖的文字,我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自己从事着阳光的职业,感动有许许多多向着阳光奔跑的同路人,感动所有人都在不断超越自我。

 

与纳雍老师的三次“约会”,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当然,我们培训者也在实现自我提升。儿基会的培训项目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活动形式,发掘离儿童最近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我们共同学习、研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观念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从“重上课”向“支持儿童在游戏与生活中的学习”转身,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感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给了我参与“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的机会。感谢一路给予我们指导帮助的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晖研究员以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其他工作人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期盼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心不会改变。正如儿基会所倡导的“每一名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那样,让我们为中国儿童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