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九把钥匙②|在地资源图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3日

编者按

“九把钥匙”是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进农村园课改的创新举措,包含理论口袋书、在地资源图、家园合作站、班本化小审议、KWL记录表、有故事的环境、野趣游戏空间、发现式观察和嵌入式评价九项内容,指向课程的支撑、课程的内容、形式载体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每一把钥匙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其操作要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指导每一位农村教师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最终改变课程观、教育观和儿童观。

2022年伊始,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特别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九把钥匙”背后的故事。本文介绍第二把钥匙——在地资源图。

九把钥匙②在地资源图

第二把钥匙:在地资源图

目标:转变资源观,科学合理利用在地资源。

操作要点:通过查阅、走访,了解幼儿园周边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绘制资源思维导图或资源汇总表,通过“筛选—重组—体验”等方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予以充分运用。

 课改的浪潮一直在推动着我们,也让我们这所由上世纪村小改建的幼儿园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想要使园所周边的资源和课程进行“嫁接”,却不知:如何选取合适的资源?如何带领好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去整理资源?如何使我们的园本课程有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在课改这条路上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温州市指导中心陈苗主任、梅春晓老师以及瑞安市教育局义教科周海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时间成立资源领导小组,就“九把钥匙”的使用,开始了研讨。


01

案例背景 探索行动

在湖岭的山涧溪边,就坐落着我们的幼儿园。这里有摸得到的山、摸得到的水、摸得到的麦田和听得见的乡音。峰峦叠翠的山、川流不息的小溪、风吹麦浪的稻田、流连忘返的小吃、历史悠久的古韵文化……抬头可见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应该怎样去将大自然馈赠变成更好的礼物回赠给孩子,怎样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课程去打造一次崭新的教育呢?

 


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门口都会是一条马路或者是一小块空地,但是我们的幼儿园特别不一样。这所由村小改建的幼儿园建在山坡上,后山是竹林,来园要爬坡,下雨有山泉,晴天有鸟鸣。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这就是瑞安西部山区的一所平凡而又特别的幼儿园。


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理环境,正是因为我们面向的都是湖岭当地的幼儿,我们将“至真 至尚 至美”作为办园宗旨,致力于培养乐玩乐创,会思会动的完整儿童。在温州课改“九把钥匙”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发现幼儿园的不同,开始发现这份平凡中似乎有些许亮光。

在了解“在地资源图”的目的和操作要点后,我们这支年轻队伍不断寻找发展的方向,不断明确前进的目标。我们聚焦两个问题:如何梳理我园的课程资源?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师资源观和教育资源局限性?

我们对在地资源进行重新认识,提炼出开锁的关键词:走访(调查)、筛选、体验、运用。改变原先教育资源局限,科学合理地对在地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

02

四走四筛 巧用资源

借此契机,我们这支年轻队伍首先开始了“在地资源的探索之旅”。从对在地资源的不理解到对幼儿园周边“一日游”,再到带着孩子走资源。通过走访筛选,整理出“四走四筛”策略,合理优化在地资源,形成新的课程模式。

一走走访湖岭,地毯式收集资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问老师们:在我们的幼儿园周边,究竟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呢?老师们先是懵了,接着有些笑着摇摇头,有些说有小学、超市、牛排馆等等,回答也是大同小异。于是我接着问:那在我们的幼儿园周边100米、500米、1000米,甚至更远的地方又有些什么资源呢?老师们沉默了……

于是我拿出了“在地资源汇总表”,让老师们带着表格出去走一走,记一记。

就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变成了“湖岭半日游”,老师们两三组队一起走进山涧、走进稻田、走进农户……

老师们用手中的纸和笔,用手中的相机,地毯式收集湖岭的在地资源。

以我们的幼儿园为“园心”,周边100米以内、500米以内、1000米以内,1000米以外这样的距离范围,对“一走”中的资源进行汇总整理。


一筛结合幼儿兴趣筛选资源

    老师们回来后将资源汇总成册,有老师提出疑问说:“那这么多的资源我们都要用起来吗?我用不来……”我们园领导班子和课程领导小组随之将老师们的问题、“一走”时整理的资源进行集中讨论。

我们对幼儿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后,筛选出了孩子们喜欢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罗列、汇总。

教师收集的幼儿调查问卷


随后,我们开展了资源审议。“如果有一把‘筛子’,我们应该怎么筛选资源?”“选择孩子喜欢的,以儿童本位为主。”有老师这样说。于是我们围坐在一起,生成了第一把“筛子”,对在第一次收集到的汇总表和调查问卷进行讨论,“精挑细选”。


教师“一筛”后的资源汇总表

二走带着目的,走进精选资源

这一次,我要求老师们重点走访“一筛”后的资源,二走变成了“湖岭深度游”。老师们带着“一筛”后的相关资源表,再次走访精选资源。

老师们根据孩子喜欢的资源,深入了解这些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传承价值等相关资料,并带回来很多“资源”,如粉干、茶叶、竹笋等,并将这些“引进的资源”带到孩子的活动室,顿时引来了孩子的欢呼雀跃。

二筛契合园所实际,筛选资源

第二次走访后,我们再次开展了资源审议,主要针对“二走”的具体情况,对这些资源进行二审。审议活动中,我抛出问题:“我们这些资源是不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适合我园园情?”

于是我们的第二把“筛子”形成了,我们摒弃了一些人工资源以及不适合我园实际园情的,选择出适合本园的资源,生成新的园本在地资源库。


我们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出民俗文化资源、民俗自然资源和民俗特产资源这三大类。

教师“二筛”后绘制的资源地图

三走携手幼儿,走进有效资源

在前面二走二筛的基础上,老师们对于在地资源的整合利用更有了自己的想法。“二走”时带回来的“资源”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建议老师们带着个别孩子一起再次走访“二筛”过的特色资源,让幼儿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游戏资源,真正参与各类课程建设。

孩子根据自己的计划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资源


我们带着幼儿走进进竹林,去竹林探秘,并尝试记录想要了解的关于竹子哪些方面的内容;一起走进粉干厂,去参观粉干的制作过程等等,老师和孩子都化身为一个个好奇宝宝,在探索、参观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三走”资源

    孩子们走进老街,走进稻田,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探秘,并画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筛立足兴趣点,筛出生长点

在“三走”时,老师们记录下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我们开展了资源中审议,对老师提出疑问:“你发现孩子的游戏生长点了吗?怎么去助推这些游戏生长点呢?”

老师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联系湖岭本地的文化特色,筛选生成不同的班本特色课程。如大班段在参观竹林后,孩子们对竹林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望,在集体讨论和查找资料后,我们开展了大班段实验班的生成课程一粒米”“好事花生’”神奇的


四走走进“自然课堂”,体验优质资源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视频、照片和偶尔的参观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决定这一次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把课堂搬进资源里”,走进竹林、走进湖岭老街、走进山涧溪流……一起走出幼儿园。如大班段“亲子竹林探险活动”。

    教师带着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竹林,玩一玩、探一探、挖一挖(竹笋)等,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程管理中,感受在地资源在课程中显现的魅力。

四筛合理优化资源,与课程有效链接

第四把“筛子”是对已有的在地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收集的相关材料相关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使其和园本课程相连接,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库,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

    资源与课程链接,在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节”。

   


03

团队思考 引领发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索,老师们有了巨大的改变,幼儿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

1. 我们的环境变了,更有“农味”

我们的环境中渗透了更多“在地资源”的元素,校门口、走廊、功能室、户外运动场……就连器械摆放的区域都有了自己的“农味”。

 

2. 我们的课程变了,更具“岭趣”

我们结合时间对原先的“MY”园本课程进行实践思考,针对原先的课程内容覆盖范围窄、活动单一的情况,合理使用“在地资源”,挖掘教育价值,真正将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构建岭趣田园课程。

3. 我们的老师变了,更会“发现”

老师变得更会发现儿童,会去捕捉日常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点,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其画下来。同时还会去尽力满足孩子的想法,生成特色课程。

4. 我们的孩子变了,更加“自主”

借助自然节气、地理优势等,老师们充分给予孩子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并满足孩子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帮助他们在自然中发现无限可能!

 

凡是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其实很丰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发现、挖掘资源,并将资源充分地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将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鸣谢 | 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来源 | 瑞安市湖岭镇中心幼儿园

文稿 | 朱丽丽

编辑 | 林依露

责编 | 田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