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新闻

真诚的援助 丰厚的收获——纪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华40周年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2日
作者:朱慕菊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领域有过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合作项目。很庆幸我有机会作为项目主任参与其中3个项目,分别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19901994)、贫困地区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19941999)“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2001—2005)。这3个项目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

在纪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华40周年之际,回顾过往,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在这15年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援助,更有价值的是,在项目合作过程中,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了解和借鉴了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接触到了关于儿童发展方面的前沿研究这对中国学前教育既扎根于中国实际又融合国际经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参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所获得的成长和裨益与大家分享。

 

建构理论认识,形成项目方案

儿童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阶段,其学习与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机构和家长都面临如何做好衔接工作的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约有2100万2500万幼进入小学学习。因此,解决衔接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经与儿基会北京办事处的官员和专家深度探讨,我们决定设立“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1990-1994)。

项目启动伊始,在聚焦幼小衔接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教育部的专家指导组在北京、上海、南京及西北五省市等地区,就幼小衔接一般性问题进行了调研。除此之外,教育部还接受儿基会北京办事处的建议,安排幼小衔接专家指导小组赴欧洲进行考察和访问。

19906月,专家组分别对英国和瑞士进行了访问。在伦敦,我们受到了Ms.Audrey CurtisMs.Angela Hobsbaum两位专家的热情接待。Curtis带我们参观了利用高速公路桥下的空间开办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接收了许多来自西班牙、巴西、越南、柬埔寨的移民儿童,面临着多语言、多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大等各个方面的挑战。Curtis详细介绍了她们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和解决方案。除了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讨论外,还就如何促进儿童在各领域的发展、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估,包括评估理论、工具和方法等方面的观点与经验进行了分享交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观点不完善、技术很粗糙、实践不深入的状态。这些观点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格外珍贵和迫切需要,也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专业指导。1992年,儿基会又专门邀请Curtis教授来杭州,参加项目的中期研讨,她对幼小衔接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提出了宝贵的专业指导意见。  

专家组在日内瓦大学的教育心理学院受到了Willem Doise博士的热情接待。当我们进入他的办公室时,他拿出了一瓶香槟,在简短的寒暄之后,马上开始介绍他正在进行的研究。Doise博士是皮亚杰的学生,他在继承皮亚杰理论的同时,又取得了新的发展,形成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他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认为应把儿童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情绪、意志、人格等社会性要素应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内容。他对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智力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简单直接联系,需要通过社会性活动相互作用。他一方面同意皮亚杰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儿童的建构过程,但他又给皮亚杰关于建构的理论赋予了社会性质,认为应深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会受到社会性发展的限制。

 

Willem Doise博士的观点印证了我们对衔接问题本质的假设,即儿童入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1991-1992年,根据上述假设,专家小组再次进行调研,通过对回收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发现,读写、数学、社会性适应三方面测试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儿童在社会性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适应。因此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提高社会性适应能力,并置于重要的地位。

对衔接问题本质的这一判断,成为我们设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方案的理论基础。在促进儿童社会性方面,聚焦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主动性等;在促进学习适应方面,则聚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即由具体运算能力走向符号运用能力。同时,特别强调了促进社会性发展与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活动设计要相互渗透、融合。专家组据此设计了教育实验的方案,实验区的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双向进行两轮教育实验。两年后,对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证实了学前入学准备教育与小学适应教育的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二、讲究研究方法,获得真实数据

   儿基会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的研究方法十分关注,曾就该项目的研究方法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了既严谨又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由研究程序、研究工具、研究样本、先行性调查、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6部分组成。

   在研究方法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工具的编制,共由8套测量工具组成。除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对儿童数学和读写能力的测量工具外,还就测量儿童主动性、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学习态度等编制了测量工具。其中,“课堂观察”“情境观察”“教师日程记录”直接指向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儿童、获取数据如“情境观察”分别针对观察儿童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设计了集体活动和体育游戏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并转化为数据。不论在调查研究阶段,还是在教育实验阶段,项目研究所获取的全部原始数据均汇集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计算机中心,由该中心进行数据处理。专家指导组和地区研究小组根据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为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确定了地区抽样的基本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地区代表意义,能代表城市、城郊、农村的一般情况,能代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有少数民族地区。项目确定了8个实验区,覆盖了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四大区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选择上,也遵循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按好、中、差选取的原则。

关于该项目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值得借鉴和继承的观念和做法。尽管幼小衔接研究项目至今已过去30余年,但当年儿基会北京办事处和我们研究团队精益求精、坚持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共同努力的过程,将永远铭记在项目组成员的心中。

 

建设项目团队,提高研究能力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团队是由教育部组织的项目指导专家组和8个地区的项目研究小组组成,共有100多人。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与坚持“通过做项目建设团队、提高研究能力”的宗旨分不开。

“建设项目团队提高研究能力”主要通过4个途径实现:一是专家指导组的引领,专家指导组向地区全体项目人员深度解读项目总体方案,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使项目团队对项目目标有明确的、高度的共识;二是专家指导组对项目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能使用测量工具去测试、观察;三是发挥地区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在专家指导组的指导和整体教育实验方案的规划下,自行设计本地区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实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收集实验数据,输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并对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调整教育实验方案;四是为8个实验区提供互相充分讨论、交流、学习的机会。经过5年的研究过程,全体项目人员产生了对理论的深度理解,对实践规律的理性认识。8个地区都提交了本地的研究报告,既规范又专业。项目虽然结束了,但留下了一支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掌握了一定科学方法的队伍。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项目留下的不仅是研究结论和改进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政策和建议,也留下了儿基会对中国早期教育的贡献。

谨以此文来纪念合作项目对中国早期教育的贡献,并对当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代表Dr.Manzoor Ahmed教育项目官员Dr.Wyn Courtney、Dr.Ramachandran以及邵伯栋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对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Ms.Audrey  Curtis、Ms.Angela Hobsbaum、Mr.Peter Blatchford以及瑞士日内瓦大学教育心理学院的Dr.W.Doise、Ms.L.Riben致以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