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新闻

二十五年风雨与共,儿基会项目推动下的贵州学前教育发展和个人成长(上)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作者:贵州省教育厅 谢旌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一个区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引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基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进行的实践探索。贵州学前教育二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和教育部的合作项目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上所做的有益探索。这些都为当地政府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为农村儿童,特别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带来了福祉。

1996年到如今,儿基会和教育部陪伴和支持了贵州学前教育整整25年:1996-2000年儿基会和教育部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初等教育—早期儿童发展项目”、2001-2005年“儿童早期养育和发展项目(ECCD) ”、2005-2007年“跨部门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IECD)”、2006-2010年“西部1029县儿童早期发展项目(ECD)”、2005-2010年“爱生幼儿园(Child-friendly kindergarten)项目”、2016-2019年“贵州省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2016-2020年“贵州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四地州)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等等都在贵州省实施。

在这些项目的浸润中,成长了一批有较强的公平意识并热爱儿童的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成就了一批孜孜不倦探索、兢兢业业实践、不计得失奉献的专业人才。我的成长经历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没有强大的专业支撑,不可能有专业的视角去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没有专业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不可能使我坚守学前教育事业30多年初心不改,因为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幸福之源。

一、多形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1995年,也就是教育部、儿基会在贵州实施项目之前,贵州省的在园幼儿只有35.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到20%,绝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学前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但当时贵州省正举全力普及义务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批幼儿园满足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不现实,也不符合贵州的实际。

1996-2000年,教育部-儿基会“促进贫困地区初等教育—早期儿童发展项目”落地贵州。项目目标是让更多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帮助所有父母和家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都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幼儿。当时贵州省农村幼儿园多为附设小学学前班,35.7万的在园幼儿中有25.5万在学前班。如何让更多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如果建幼儿园,经费从哪里来?老师从哪里来?没有钱、没有老师,怎样才能实现让更多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目标?项目的实施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

在教育部、儿基会的指导下,贵州省结合实际,进行了将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班)与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利用村公房、党员活动室、村卫生所、百姓房舍等举办幼儿班)相结合的探索,让更多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可以让母语不是汉语的孩子,在入小学前听懂并且会说普通话,从而提升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这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3的贵州来说,学前教育的意义更为重要。

多形式举办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富裕校舍、村公房、民房等资源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是那段时期贵州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途径。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由小学统筹安排教师和发放工资;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当地招募女知青(多为嫁进本村的媳妇)进行培训上岗。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工资很低,每位老师收入4050/月,每个孩子只交35/学期,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由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开支。村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游戏小组、巡回教学点等),由县级幼儿园挂帮,这些村幼儿园和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门上会挂上**县级幼儿园挂帮点的牌子,这是多年后贵州实施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的雏形。

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在当时经济落后、又要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贵州来说,无疑开拓了一条新路。在丹寨、贞丰、盘县、长顺实施的经验迅速推广。五年时间,全省新增在园儿童14万人。这个成果让我们欣喜和备受鼓舞。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至今仍对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建设村级幼儿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而在这个项目里成长起来的幼教工作者,他们工作的智慧、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以来也影响着当地的幼儿教师,这种榜样力量神奇地激励了更多人谱写出动人故事。

二、多部门合作促进儿童早期养育与发展的尝试

多部门合作促进儿童早期养育与发展项目在贵州省的尝试也颇见成效。2001-201010年间,“儿童早期养育和发展项目(ECCD) ”(2001-2005年)、“跨部门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IECD)”(2005-2007年)、“西部1029县儿童早期发展项目(ECD)”(2006-2010年)在贵州实施。贵州省继续用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指导实践,充分挖掘多种资源举办幼儿园,同时按照项目目标要求,整合已有家庭、社区资源为06岁儿童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县教育局牵头,协调卫生部门的人员与幼儿园一起利用周末闲暇时间走村串寨宣传母乳喂养、儿童营养、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知识。周末公办幼儿园开放让社区散居儿童到幼儿园游戏、阅读,同时为散居儿童家长提供育儿培训。平塘县、西秀区,针对当地农村普遍存在的母乳喂养不足、辅食添加不及时、用鸡蛋换麦乳精和膨化食品、用米饭过滤的米汤喂猪、营养搭配不均衡、儿童卫生状况差等问题,组织当地村民将科学育儿知识编进山歌、花灯剧等民间艺术,在赶场天演出……慢慢地,老百姓开始给孩子吃鸡蛋,黄豆不是炒了吃而是磨成豆浆、做成豆腐给孩子吃大人孩子开始早晚刷牙、洗脸、晚上洗脚了……过去要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送子女入园,项目实施后,村与村之间的老百姓开始攀比了:“别的村有幼儿园(幼教点),我们村也得有。”

老百姓的需求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1-2010年,全省在园儿童数增加了27.3万。如果从1996年项目在贵州启动开始到2010年,15年的时间,贵州省在园儿童数从35.7万人增加到76.9万人,新增在园儿童41.2万人,翻了一番。在当时全国学前教育发展下滑的形式下,贵州学前教育在教育部和儿基会项目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无疑坚定了贵州省持续发展学前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从“ECCD”到“IECD”再到“ECD”,这些项目在多部门合作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儿童综合性发展指导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努力。虽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儿童和家长的机制困难重重,但项目倡导的理念、实践积累的经验一直在贵州省产生着影响。如,花溪区花溪幼儿园从2000年开始每月一次开放为社区散居06岁儿童及家长提供服务,刚开始主要为没有条件上幼儿园的儿童及家庭服务,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幼儿园的玩具、图书资源,让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如今当地幼儿园基本能满足儿童入园需求了,花溪幼儿园的散居儿童的服务对象转变为不满3岁的儿童及家庭,服务的内容涵盖营养、保健和认知发展等。这是贵州省众多一直坚持为社区儿童和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服务的幼儿园的缩影。

三、项目实施为贵州省学前教育带来的宝贵经验

2001-201010年间的项目实施,给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

首先,确认了社区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门办学一直比较孤立,单打独斗,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常常因难以解决而搁置,比如要办幼儿园没有房子,有了幼儿园没有玩教具等。项目实施中我们建立了社区的概念,体会到了社区的作用:要办幼儿园没有房子,通过社区协调,党员活动室、村委会、警务室、村卫生所、社区文化站等都成为了幼儿和家长的定期活动场所,利用社区资源举办幼儿园的创新,让更多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成为可能;幼儿园建起来了没有玩教具,社区就组织村民为幼儿园送来废旧轮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帮幼儿园搭建滑梯、秋千、跷跷板,一时间幼儿园堆满了铁环、陀螺、高跷、鹅卵石、松果等材料;社区民间艺人深入幼儿园弘扬民族文化,编织、蜡染、刺绣、舞龙、吹芦笙、唱民族歌等,促进了幼儿园将民族民间文化融进幼儿园课程。这些积极的转变都得益于当初项目推动下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建。2003年贵州省制定的《幼儿园评估标准》和2014年修订的《幼儿园评估标准》都将幼儿园与社区合作作为重要指标,社区资源的利用成为每所幼儿园制定发展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现在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园不只是教育部门的,同时也是社区的,社区是学前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其次,我们发现,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的服务网络建设,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快速增加,使得管理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当时省级层面就只有我1个幼教干部,市县两级的幼教干部数量不足,多为兼职,人员经常变动。当时贵州省幼儿园的形态主要有四类:一类是县级幼儿园,称呼一般是县级示范幼儿园、县级实验幼儿园、县机关幼儿园等,大部分的县只有12所这类相对优质的幼儿园;第二类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多数利用小学校舍举办,由小学管理,独立建制的幼儿园较少,2010年,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数不到乡镇总数的1/3;第三类是办在村级小学的学前班,2010年,在学前班的幼儿数近40万,占了总数的一半;第四类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多建在居住分散的村,一般称为幼教点、游戏小组等。

根据这四类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和数量,在项目县进行了县级幼儿园挂帮乡村幼儿园的探索,从那时开始,几乎所有的县级幼儿园都有帮扶农村幼儿园的任务,这种帮扶不仅提升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同时促进了县级幼儿园的专业成长。随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乡镇幼儿园日益增多,管理网络逐渐扩展并发展成目前的县、乡(镇)、村三级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网络,推动了县域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

最后一点经验是,与儿童保健部门合作,提升幼儿园及家长对儿童营养、卫生保健工作的高度重视。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的实施,从理念和方法上给我们指引,在实践和探索中呈现的成效给我们信心和希望。从2003年开始,贵州省将幼儿园膳食营养、卫生保健工作列入幼儿园评估重要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这些年来,虽然条件不允许幼儿园配备专业的保健医生,但是我们利用项目实施的契机,加强与儿童保健部门的合作,联合儿童保健部门专家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培训和入园指导,成为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常态。

贵阳市妇幼保健所原所长关福琴教授长期深入幼儿园指导卫生保健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幼儿保健工作的人员,这些保健骨干人员目前成了全省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坚力量。这10年与卫生部门合作积累的经验,为贵州省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62010年的这十数年间,教育部与儿基会合作的多个项目在贵州省的落地,让更多贵州儿童接受到学前教育,让更多家庭接受到正确的、健康的育儿知识,让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成长起来,让更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建立起来,并以点带面,切实地推动了贵州省的学前教育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教育部和儿基会似春风夏雨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