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课程审议,在理性思考中前行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1日
作者:俞春晓     来源:口袋幼师学院
       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的即合理的” 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现实和理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它当然不是说“存在的一定是正确的”,而是让人们以“事出有因”的角度去看待存在的事物,把现实上升到理性层面去思考。所以对于“课程审议”而言,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它基于什么原因出现?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它该走向哪里?


课程审议:园本教研的一种方式

 

  从一个基层教研工作者的角度看,课程审议就是园本教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追溯到2006年,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立足幼儿园、立足一线教师、立足问题解决的园本教研活动在所有的幼儿园扎根下来,成为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持手段。


  近几年来,“课程审议”在幼儿园中热了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幼儿园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带来了教研方式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很多幼儿园没有使用“课程审议”这个词,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研究行为一直存在。

  “课程审议”为什么被强化了呢?催化剂可能是园本课程的建设,例如浙江省《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府文件的颁布。当幼儿园开始从共性课程走向园本化课程;当园本课程从封闭模式走向生成和开放;当教师从自上而下的课程被动执行走向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当课程决策走向对儿童发展多方面的发现和理解时,以施瓦布为代表的“课程审议”就自热而然地被发展、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它深化了园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


  这样的教研过程也搭建了一个舞台,让一线教师在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合法地从幕后走向台前,能自下而上地提出基于实践的具体问题,多方面发挥课程从建设到实施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集思广益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让教师不再是课程建设的旁观者、听从者、被动执行者,而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使教师有课程建设的获得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让教师的专业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最终走向专业自主。

 

教师:在审议中寻找冰山下的根基

 

  每一种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都受一定的理念支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一样,不仅受到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影响,还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如“冰山理论”的隐喻——内心世界藏在更深层次。

    

   如何能发现这冰山之下呢?读书是一种方式,比如很多教师就是被《窗边的小豆豆》所震撼从而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而《小王子》则让人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发现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人生,从而思考教育的使命。

  

   课程审议更是一种方式,因为在这类教研活动中,理念不是某些个人或个别理论赋予的(虞永平,2005),而是参与审议的所有人员在对话中碰撞得来的,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头脑风暴,有时甚至可能是理念冲突,反而更能让每个参与者把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反映出来,不仅对园本课程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帮助,也能让每位教师不断反省、澄清、完善自己的观念,从而快步成长。

     

儿童:在审议中被看见

   

  如果说施瓦布的课程审议还是基于课程设计层面,那么当下很多幼儿园在做课程审议时已经走向研读儿童。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尝试去发现活动中儿童真实的需要,从而决定课程走向。

  

   比如说在本次疫情后,开学的课程在哪里?很多老师除了分析疫情本身对儿童蕴含的教育机会外,更关心的是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那个哭喊着“我要出去玩,我就是要和病毒一起玩”的可爱孩子霸屏了,因为他告诉了老师们儿童当下的心情和兴趣点,为课程的儿童立场指明了方向。

     

   而类似“学习故事”这样的案例分享会也成为课程审议的重要形式。这种分享不再执着于课程预设目标的统一达成,而是分享活动中每一个儿童不同的学习样态,去体悟和感受每一个儿童自我的独特表现和成长节奏。      

   

   例如一个园长分享了她观察到的案例:当教师在墙上挂了一个气温计后,一个小姑娘兴冲冲地过来量起了身高,老师见状连忙和她解释气温计的作用和功能,小姑娘若有所思地观察一番点头离开了,可是当老师一转身,发现小姑娘悄悄地拉了两个小伙伴重新回到气温计前继续量起了身高。

    

   大家被这个案例打动了,课程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是老师想要还是孩子们想要?案例中的小女孩是笨还是在用自己的理论建构自己的学习?接下去的课程该怎么走?什么样的环境、材料、活动能进一步支持小女孩的学习?这样的审议活动伴随着活动的延续,不仅推动着课程的发展,也让教师们看到了课程中鲜活而真实的孩子,儿童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形象就是这样逐步在课程推进中建构起来的。

 

问题解决:审议的核心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往往面临着具体而实际的操作问题。立足教育现场,帮助教师解决特定情境中最迫切需要的课程决策问题是审议的重要内容,它其实也是优质的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标志。

  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老师们最常遇到的议题一般包括:


  1.课程实施追求的价值如何确定

  有时候它被表述为课程目标,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不拘泥于领域式的认知,而是更多地开始了对投入、专注、创造、积极、合作等学习品质的追求,从而让课程走向对儿童人格完整发展的推动。

  

   带来的困境就是课程如何在儿童天性和文化要求之间进行均衡和融合的问题。例如如何确定近期适宜开展的主题,为什么?当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后,如何删选,为什么?就如同前段时间热门的讨论,疫情后我们的课程如何开展?我们需要和孩子们讨论这个社会重大事件吗?孩子们能从中收获什么呢?是知道面临居家困境可以用愉快的心情和游戏战胜它?是感恩医护人员为大家做出的贡献?是欢庆大家的回归,共享小伙伴在一起的快乐?

    

   正是这些对课程目标追求的审议,让实践者对理论和原则进行深入理解,以使其适应实际情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程的实施更加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如何选择

  在课程变革的今天,课程实施已经从重集体教学走向多元形式的交叉融合,生活、游戏成为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路径。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提供给儿童哪些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否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如何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比如说关于怎么让孩子们养成认真洗手的好习惯?是讲道理?是念儿歌?还是看视频?

   

   当有教师分享了一个“脏手摸面包”实验后,大家觉得这样的实际操作活动才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更直观具体。又比如有老师发现近年来中国开放了二胎,班级幼儿有兄弟姐妹的情况已经很普遍,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是谈话?是利用图画书开展故事讲述?还是在全园日常生活、游戏中开放自然而然的混龄活动?

   

   这些问题是非常具象的,恰恰也是教师们亟需讨论、研究、解决的。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教师做出课程抉择,也是教师厘清思路、坚定教育信念的必由之路。

    

     3.课程资源如何筛选和利用

  没有一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相同的,这也正是课程园本化的基石。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园所构造、城市和社区文化、家长群体等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共同考量、挖掘,充分协调、整合,这些群体智慧的碰撞也是课程审议的重要内容。

    

   比如有些幼儿园有广阔的户外农场、生态园,怎么把它利用到课程中?或者某个主题活动中如何能充分利用它?而有的幼儿园没有大空间却有丰富的室内外小角落,那么如何根据这样的格局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结构?又如何让儿童在这样的小群体活动中自由的生长?

  

   例如有个幼儿园户外场地非常小,但是老师们注意到院子里的那棵老桃树却年年花红果茂,而且所有经过的家长和孩子都会被它吸引。于是每年桃树开花的时候就是她们幼儿园春天主题的开始,不同年龄的孩子们都会来到树下,看他们想看的,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想做的。历经三年,这棵老桃树不仅成为孩子们,甚至已经成为了所有家长们对幼儿园的共同记忆。

    还有的幼儿园开展“博物馆项目”活动,也正是基于城市的条件。这样的课程审议活动,伴随在课程实施的左右,为教师提供着精神力量和策略的支持。

 

反思:课程审议中的问题防范

 

  当然,课程审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大家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防范重审议结果轻审议过程

   当审议伴随着课程实施的进程、着眼于问题解决,在观点的磋商中总会达成一些共识,比如最终选定某些主题开展的方向,确定一些具体活动的内容、路径、策略和方法等,它能帮助教师为复杂的教育情境做好应对准备。                                                                                              

  这些共识随着实践的推进,可能认识和理解会不断发展变化。如果过于强调审议结果,一方面容易让结果僵化,另一方面容易让教研活动中最关键的“对话”元素消失,而不同人群、不同观念的碰撞、交织的审议过程才是审议的灵魂。因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才能带来课程行动的自觉,不同的课程文化终将孕育出不同的课程行为,课程审议更要关注的是各位教师在此中不断产生的专业思考。

    

     2.注意防范课程审议成员的同质化

  有些幼儿园习惯给教师划分层面,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称;不同的岗位等。基于这样的分层,在课程审议中也往往容易出现精英化倾向,也就是重视组织“骨干教师”的课程审议,然后把成果共享。                                                                       这样的做法确实能产生多快好省的效率,也有利于不同能力教师成长的层层辐射,但是我们也知道,教研也好、审议也罢,要解决的是每个班级、每个老师的具体问题,而不同班级、不同教师面临的问题会很不一样,所以尊重每一位教师,倾听每一个问题,是我们课程审议中要把握的。

    

   更重要的是,施瓦布的课程审议强调多主体,如果类别上还是教师,就还没达成审议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多主体”对话。只有家长、社区人员等更多人员的参与,才能走出“教师中心的对儿童的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才能实现儿童立场。

    

      3.要重视审议的非正式形式

  当每个幼儿园、每个班级的课程真正走向生成和自主时,课程审议一定会渗透在教育发生的每时每刻。除了组织教研活动的正式研讨,班里两位老师的简短讨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问题沟通、班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咨询及建议等,都可能是课程审议的不同表现形式。

    

  点点滴滴的随机研讨非常灵活,却十分有效,因为它是教育者本人的课程体验,最能表达所有课程参与者自身的课程文化成长。

 

   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适宜于特定幼儿园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审议模式,这也是园本教研发展的方向,需要所有的幼教人行动起来,不断尝试、摸索、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