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个体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5日
作者:唐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自理能力是幼儿应习得的基本能力,劳动又是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是否有机会通过劳动提升自理能力,与成人提供的环境密切相关。本期成长话题就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编者

案例一

午餐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问我:“唐老师,今天谁拖地啊?”“唐老师,我想擦桌子。”……看到孩子们对劳动充满兴趣,我很欣慰,但是一次又不可能请那么多孩子,怎么办呢?于是我打算每天请一组小朋友打扫教室,孩子们很开心。接下来的一周,每组孩子都轮流打扫了教室。更让人惊喜的是,班上几个吃饭的“老大难”变得不再拖拉,每天早早吃完饭等着整理餐桌。这让保育员刘老师很意外:真没想到孩子们比我想象的更能干呢!

案例二

中(5)班的保育员何老师做事麻利、特别能干,班务劳动几乎她一人包干:吃点心时,她会给孩子们分好装在盘子里;中午吃完饭,孩子们想要帮忙打扫卫生,她说:“算了,你们打扫不干净,还是我来吧。”于是,一个人把满桌子满地的饭粒迅速收拾干净;孩子们玩区角弄得满地是玩具,她嫌孩子们收得慢,自己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每次走到我们班她都会感叹:“你们班孩子真能干,不像我们班孩子,什么都不会干。”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具有自主“做事”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培养,与成人提供的环境密切相关。案例一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事实证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完成班级事务。而在案例二中,由于保育员的包办代替,幼儿丧失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教师所说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的现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劳动的表述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参与家务劳动、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事实上,在幼儿园中,案例二那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许多幼儿并没有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究竟该如何做呢?

保护幼儿“爱做事”的兴趣

幼儿对于“做事”是有兴趣的,他们会因感到自己“有用”而更有成就感。案例一中,教师正是从幼儿想要帮忙打扫教室的兴趣出发,积极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每天一组幼儿轮流打扫),帮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了成功体验。而且,对劳动的责任感还产生了附加效应,即吃饭“老大难”改掉了拖拉的习惯。因此,保护并发展幼儿热爱劳动的兴趣,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基础。当然,幼儿的发展还不完善,有时在劳动过程中难免“闯祸”,这时,教师一定不能责骂,而应加以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掌握做事技能,从而保护他们独立做事的热情。

劳动内容契合幼儿发展阶段

幼儿具体的劳动内容可以根据《指南》的要求逐步开展。在自我服务劳动方面,《指南》中提出“3—4岁幼儿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和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4—5岁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在集体服务劳动方面,《指南》中提到“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加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5—6岁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等。总体上来讲,幼儿劳动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自我服务劳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参加一些为集体服务的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幼儿劳动的质量,从而培养幼儿劳动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目的性。

将劳动渗入游戏与一日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可以把劳动设计成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做,玩中学。如在幼儿学习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后,组织幼儿进行“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快又好”等比赛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话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如晨间活动和区角游戏时间,可以用音乐引导幼儿整理物品并放回原位;集体教学时间,可采用数数的方法引导幼儿自己拿小椅子到指定位置坐好准备上课;午餐时间,引导幼儿做好为班级擦桌子、摆放碗筷等工作;午饭后,让幼儿自己把碗和筷子分类放好;起床后,引导幼儿互相帮忙穿衣服。

一系列的生活劳动和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自理、自主,同时乐于参加为集体服务的劳动。

家园配合使自主成为习惯

我们班现在是中班下学期,孩子们早已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我们经常利用班级群、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和家长交流,希望能坚持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每天早上入园,还是会看到部分家长帮孩子穿鞋子,给孩子背书包。龙龙在幼儿园能自己吃完两碗饭,起床后穿衣穿鞋从不要老师帮忙,可一回到家,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什么家务劳动也不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日益重视幼儿才能培养,每天放了学就马不停蹄地带孩子赶往绘画、舞蹈、英语兴趣班学习,却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为此,幼儿园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比如,我们在室内创设了自我服务“动手角”,幼儿可以随时进行系鞋带、穿衣服、扣钮扣等游戏性练习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观摩,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室外,按季节带领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指导幼儿给植物施肥、除草等。同时,还组织开展“我为城市出份力”系列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在捡垃圾过程中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以此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其实,让幼儿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参与劳动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难的是意识的转变。成人只有把幼儿看作具备基本自理能力的独立个体,并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与支持,独立自主才不会沦为空谈。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南街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