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走园游戏,环境应善于化整为零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31日
作者:翟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调整前的儿童博物馆环境一角

调整后的儿童博物馆环境一角

什么是走园游戏?走园游戏是我园儿童博物馆资源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儿童博物馆的每个场馆由不同教师专人负责,在同一时间段打破以往的组织形式,采用混班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各个角落自由“走动”,自主选择不同的场所、材料参与游戏,与环境、材料互动。

由于每次开设的场馆较多,幼儿选择余地较大,所以走园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适合小组化、个别化学习的环境。最初,我们环境创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各场馆的材料对幼儿完全开放,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与材料发生互动。开放的环境也让游戏环节更加自由,在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游戏是自由的,教师不会去横加干涉,而是通过观察与分析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

但是,经过一年的尝试,我们发现,这种整体空间的游戏环境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整体空间干扰幼儿个别化学习。在每一个场馆空间内,教师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游戏,但有的幼儿会因为从众心理选择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内容,有的会因为看到其他同伴的游戏而频繁更换内容,无法安心完成自己的事情,还有的不会自己选择,只参与老师重点指导的内容,成为又一个缩小版的集体教学活动或扩大版的区域游戏。

二是整体材料呈现缺乏层次性。场馆内所有的游戏材料在四周整体呈现,这给了幼儿自由选取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材料投放盲目性的风险。走园游戏中,我们只是把全园最好的材料资源投放于此,而这些材料的使用率如何,幼儿能否将这些材料组合使用产生内在联系,是否适合幼儿的真实水平,教师都无法准确预估,过程中也很难跟进调整。

三是整体内容影响幼儿计划。为了让幼儿了解每个场馆的活动,在选择游戏时更有目的性,每个场馆门口都会放一张海报,海报上会预告本周教师重点指导的游戏内容,幼儿看到后在游戏前做计划时,通常都会做跟教师推荐内容一模一样的计划,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计划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问题及各方面因素的思考,我们将走园游戏环境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是游戏空间化整为零。每个场馆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有的利用材料,有的利用幼儿作品等,将原本大块的空间进行了分割,变成了一个个更深层次的“馆中馆”。在每一个小角落里,幼儿可以安静地专注于自己的游戏,或独自完成,或与同伴合作完成,或与老师共同完成,每一处都互不干扰。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支持某一处的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并引向深入。

二是游戏材料化整为零。在调整环境时,教师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架”,将相对方便产生联系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不容易结合的材料分开放在馆中不同的角落,方便幼儿随手取放。如:美术馆中,大致分割了玩色区、手工区、绘画区、留白区等。幼儿来到这里,依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只是材料的划分更加明确,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留白区”,多种材料随意支配,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可能。由于走园游戏幼儿流动性较大,经验不易积累,在游戏材料按功能指向分散到各个角落的同时,每一块区域中之前幼儿的作品和探索过程也作为重要的游戏材料,呈现在此,给新加入这里游戏的孩子一些参考和借鉴。

三是游戏海报化整为零。因为馆中的空间、材料等都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所以游戏海报也对应进行了调整,幼儿可以根据海报推荐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计划。海报中星级的划分,一方面代表此种材料投入的新旧程度,如新投入的材料是三颗星,已经投入一段时间的材料是一颗星;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材料在这个馆里的受欢迎程度,如经常被组合使用的是三颗星,两个星期都很少有人使用的就是一颗星,连续三周都无人问津的就需要更换了。这个游戏海报的设计,既能给幼儿明确的计划提示,又能让教师实时反思自己提供支持的适宜度并做调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操作性很强,毕竟孩子们对游戏的反应是最直接的评价标准。

(作者:翟慧,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中国教育报》2017年07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