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春日养蚕“忙”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02日
作者:潘亚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蚕宝宝一百问”墙饰 潘亚华 摄

尊重孩子的兴趣,判断主题价值

一天,川川带了一些蚕宝宝到教室,这些白白的、软软的“小可爱”立刻引来了班里孩子们的围观。小明小心翼翼地用指尖点了点蚕宝宝的身体,高兴地说:“快看!是蚕宝宝!好可爱啊!”成成指着一条蚕宝宝问:“这个黑黑的点点是蚕宝宝的眼睛吗?”笑笑羡慕地说:“我也好想养蚕宝宝啊!”这个想法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于是忙碌而快乐的养蚕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的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之首。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赞美。如今蚕丝业发展,已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了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川川带来的蚕宝宝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好奇心,我们正好以此为契机,生成“春蚕”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养蚕进一步了解蚕与蚕丝。

  了解孩子的经验,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为了在养蚕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责任心,并方便他们有针对性地、连续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决定分给每个孩子几条蚕宝宝,让他们亲自饲养照料。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教师:用什么做蚕宝宝的家呢?

    乐乐:可以用快递盒,我妈妈有好多快递,拆下的盒子正好给蚕宝宝做家!

    琪琪:对!白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盒子打开,晚上还可以把盒子稍微盖起来一点,让蚕宝宝睡个好觉!

    教师:真是个好主意,那我们这几天就开始收集小小的快递盒吧!我们还可以装饰盒子,让蚕宝宝的家变得更漂亮呢!

    笑笑:太棒了!我要在盒子上画一座漂亮的楼房,让我的蚕宝宝住得舒舒服服的。

    教师:嗯。那你们想要养小点儿的蚕宝宝,还是已经长大的蚕宝宝呢?

    西西:我想养最小的蚕宝宝,这样我就可以看着它们长大了。

    韵韵:我也是,我想看看小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教师:好的,那我们就从最小的蚕开始养起。

    小明:老师,星期六、星期天幼儿园里没人,那蚕宝宝怎么办呢?它们会不会饿死呢?

    教师:对哦,这可怎么办呢?

    嘟嘟:休息的时候我们就把蚕宝宝带回家养,上幼儿园了再带来!

    教师:这个办法好,这样爸爸妈妈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养蚕了呢!

……

小班时,我们班里也养过蚕宝宝,不过那时由于孩子们的饲养能力较弱,主要由老师来饲养,孩子们只是初步观察了蚕宝宝的基本外形特征,以及简单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到了中班,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于是我们把养蚕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并在养蚕前和孩子们进行商量,聆听了孩子们的想法,为养蚕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外,我们还在教室里设计了“蚕宝宝一百问”板块,和家长一起收集孩子们关于蚕宝宝的疑问,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集体教学活动。

   跟随孩子的需要,融入区域活动

“妈妈你看!这是我今天在美工区做的蚕宝宝,它正在‘树’上吃桑叶呢!”放学时分,小米向妈妈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太有趣了,你们的教室就好像蚕宝宝的王国一样,到处都有‘蚕丝’,到处都有‘蚕宝宝’!”小米妈妈不住地称赞教室的环境布置十分有创意。

随着活动不断地深入开展,我们班的环境、自然角、区域等各个方面都变得热闹丰富起来。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蚕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还引发了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升了责任意识。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还会主动将蚕的内容融入其中,如在美工区画蚕、在表演区舞蚕、在科学区观蚕等。我们也将孩子们在工作室或集体活动中的作品进行“主题式”的呈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摆放、悬挂或张贴。例如,我们结合蚕会吐丝的特点,在教室的角落、门框上缠绕毛线作为“蚕丝”,将孩子们画的蚕宝宝剪下来挂在“蚕丝”上,就好像蚕在吐丝;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将教室里的柱子装饰成一棵桑树,将用黏土捏成的蚕宝宝贴在“桑树”上,就好像蚕宝宝在吃桑叶……

“春蚕”主题活动做得很“忙”,我们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忙着给蚕宝宝换桑叶,忙着清理蚕宝宝的家,忙着记录蚕宝宝一点一滴的变化……其间还不时会有惊喜和伤感,“瞧!我的蚕宝宝结茧啦!”“呜呜……我的蚕宝宝不会动了,好像死掉了!”……然而,在忙忙碌碌中,在或喜或悲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了、收获了,在新“行为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比之前更明白了张雪门先生所提倡的“行为”——“劳力上劳心”。这个“忙”,忙得太有意义了!(作者:潘亚华,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