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研教师所需 解教师所困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4日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陈立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17年1期

——一次生成教研的感悟

活动背景和思考

 

此活动是我主持的小草工作室的一次面向全区主持人的开放交流活动。小草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提高教师对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数学学习的观察、支持、引导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老师们能够在理念上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自主学习建构数学经验,并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数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此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支持幼儿充分感受。在行为上,老师们从急于指导幼儿的游戏到能够静下心来耐心观察,静待花开。说实话,所有的老师都做到退后,不是很容易,存在着看别人很明白,到自己就糊涂的现实问题。因此,在集中共学、共研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结合教师自身实践的一对一跟进指导,这项工作应该说在近两个学期得到有意识的增强,老师们也由此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退后之后,什么时候进?怎样进能够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呢?这是老师们目前普遍存在的困惑。这便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介入时机合适不合适,方法是否能够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标)而非教师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等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识别),只有这样,我们的支持才会有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这需要教师的综合知识和经验,理念、知识、经验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等都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再加上教师支持引导时的矛盾心理,使支持引导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

我们想借助大家的资源共同解决这个难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教师的经验是在多次这样真实的问题情境的研究中积累起来的。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需要这样的研究,需要对规律的探寻。

感谢北京市西城区空军蓝天宇锋幼儿园,感谢段莅老师有勇气为这次研究提供现场和载体!

       

预设:层层递进直指研究目的

    

 

和每次教研活动一样,我在多次深入这个班级日常实践观察和了解工作室老师需求的基础上预设了本次活动的方案。目的是引导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语言和行为,识别幼儿是否需要支持,为什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持合适,预设的教研过程不是要教师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让教师学会遇到问题时应如何思考,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尽管做了认真而详尽的准备,但我依然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我选择的是现场观察后的研讨,现场究竟会发生些什么,谁都无法预知。为此,我几次深入这个班收集资料,寻找可以用于教研的录像作为备选,以保证老师们能开展预期的研究。

 

现场:幼儿游戏专注,亮点众多

 

进入这个班区域游戏现场,孩子们游戏中有诸多亮点。建筑区的孩子们在搭军事基地,不断探索门在墙上的位置。玩锁的小朋友面对宝盒中的开锁题认真思考,不断尝试。益智区的几个孩子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一位小女孩在玩老鼠吃奶酪的智力玩具,周围围了几位老师;两位在地上玩多米诺的孩子也在认真而小心翼翼地摆着多米诺不让它们倒下……

老师们都在认真仔细观察,并录了一些视频,我自己也录下一些,也跟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了解她们手中录到的孩子游戏中自主学习数学的例子是什么,思考有没有研讨主题所需要的价值。老师们纷纷报给了我,我默默地圈定了两个。

 

回顾:娓娓道来,不慌不忙

 

当班的段老师首先表示,班上没来过这么多人看活动。她今天计划指导的重点是美工和建筑区,但指导范围不限于这两个区。接着回顾了自己重点关注的两组孩子:“第一关注的是玩小老鼠吃奶酪的孩子,这个孩子今天有点紧张。所以,我选择了陪伴她,她走一步,我走一步。第二关注的是玩多米诺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孩想玩别的游戏,我只是告诉她‘可以,但要让我看到你都玩了什么’。另外一个女孩说搭得再长一些就好了,这激发了这个女孩的搭建热情。”

 

困惑: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让教师在回顾后提些自己的困惑问题,这是我平时教研经常的做法。有时我会当场解答,有时会跟老师们一起研讨,有时会在预设的教研研讨的过程中让教师自悟。所以我此时丝毫没有意识到,教师的困惑会给这次教研带来什么。

段老师稍显犹豫,但在我的鼓励下一股脑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玩小老鼠吃奶酪的小女孩紧张得玩不下去了,我纠结:该不该介入?我介入得对不对?怎么介入、怎么支持?当小女孩在玩不下去时想违反规则,这时候应该让她遵守规则,还是允许她破坏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因为遵守规则对她做事和生活有帮助。”

从段老师的反复解释中,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今天让她特别困惑和非常纠结的问题。这时,我也纠结了。放过去?先研我们预设好的内容和准备好的数学案例,这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和主题。这样,教研会按计划进行得妥妥的,大家也会很有收获。但是做课的老师可能不会太满足。先研她的问题?这两个想法一瞬间纠结在我心中,难以抉择。我希望尽量利用每一次机会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哪怕只解决一个,老师就会不断丰富经验和认识,特别是对做课的老师而言。

段老师提出的困惑问题,也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需要通过研讨去澄清。于是,很短的时间,我决定先研她的困惑问题,尽管这是临时生成的研讨,尽管我对如何开始问问题、如何让老师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没有梳理得太清楚,需要尽快梳理,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和主持人,在我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使研讨继续下去。

 

分析:拨开迷雾见太阳

 

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说明不能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和如何介入,对幼儿学习和规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缺少坚定的理念和信念。教研就是要帮助教师,不断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问题,以及困惑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获得自悟和改变。

临时生成的教研要取得好效果,必然要把问题和研讨思路捋清楚,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追问,于是,我在头脑中简单并快速地分析了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玩小老鼠吃奶酪的小女孩紧张得玩不下去了,我观察了一会儿,见她这种情况纠结该不该介入,但见她紧张得头越来越低,我还是介入了,但我还是把握不准我该不该介入。还有我不知道怎么跟她交流才不会阻碍她。”

分析:这位老师原来教的意识比较强,现在虽然越来越放手,但还是怕自己没有把握好介入的度而干扰孩子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但她敢于尝试非常好!其实今天她是有自己的判断的,介入是因为看到孩子太紧张了,但还是把握不准。这说明,她对自己介入的理由和介入以后给孩子能够带来什么不确定。无法确定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她也许还不能确定幼儿玩这个玩具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话,介入就会更好地支持她的主动学习;无价值的话,介入不介入也是无所谓的。二是,她对自己介入后能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不足,对自己的独立判断没有信心,所以把握不准。因此我们的研讨可从判断价值开始。三是,虽然她观察了,但因为不细,没有了解清楚幼儿的需要,或者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不知道如何介入。老师们观察不深入是当前较普遍的问题,但很多老师认为只是缺少支持引导的策略。我们正可以借助这样一个例子让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

问题二:幼儿有取巧的行为,“破坏老鼠只能在盒子中上下左右移动,不能拿出来抄近路获得成功的规则”,老师又拿不准了。从培养孩子遵守规则,为未来发展奠基的角度,她认为规则不能随意破坏。但是这样做对吗?

分析:老师心里其实已经有了认知冲突。一方面觉得规则既然有就应该遵守,有利于幼儿以后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觉得,幼儿也需要成功,如果不按照规则用自己的方式暂时突破难关,也许能激励她玩下去。教师之所以这样挣扎,实际上是对规则的认识不全面,也就是对要严格遵守的社会性规则和可以灵活调整的玩法规则的认识不准确,所以在遇到规则与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发生冲突时,不知道该舍哪一头,保留哪一头,这又是一个教师比较普遍的困惑问题,依然需要判断价值,但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社会领域的知识来解决。

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都非常有研讨的价值,虽然好像跟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关系不是很大,但因是老师普遍困惑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先研讨这两个问题比按计划研讨意义和价值更大。

 

研讨:剥茧抽丝,释疑解惑

 

我在脑中快速地权衡了一下,决定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因为,这个问题教师有回应得比较好的地方,从这个问题切入会让老师受到鼓励。怎么让教师自己发现、了解和判断介入的问题呢?我用下面的问题逐步引导,并调动在座所有老师的积极性和经验共同帮她分析。

 

● 该不该介入?为什么?怎么介入?

1.这个玩具对这个孩子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了解教师对介入与否的思考依据、对幼儿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价值的判断。因为,我认为,这是老师是否介入、支持的基础。

段老师觉得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合适。她自己认为有必要。因为平时这个小孩玩的时候是不能坚持的,经常很快就换玩具。今天人多,大家都看她,所以不好意思换,但闯第12关的时候老闯不过去,再加上有人看,她很紧张。介入主要想给她减压,还想了解她是否愿意继续。

2.大家有什么想法?

了解工作室其他教师对这个案例的价值判断和思考,给段老师一个可参考的答案。

齐老师认为,是需要介入的,因为段老师平日观察这个女孩多次,都是不坚持的。但是支持时,除了安慰更应该鼓励:你今天特别好,敢于挑战自己,很棒!胡老师认为,在孩子紧张时老师及时介入,给孩子减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在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思维发展需要。

两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对于介入给予肯定,并说明了原因和意义,让段老师很受鼓励。我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意见后,也表达了对段老师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给孩子创造安全的探索氛围的欣赏,并提醒她思考齐老师为什么要说后面那段话,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段老师说她明白了,可以鼓励孩子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学会坚持,努力解决问题。

3.我们的支持怎么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孩子为什么感觉过12关这么难呢?除了紧张,还有什么原因,是不了解怎么玩吗?是不知道翻完后的结果吗?她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这是需要研讨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教师们在分析玩具、分析幼儿的基础上去思考自己的支持策略。

黄老师分享了她对这个女孩的支持。黄老师觉得,老师在观察孩子紧张后介入非常必要,也很合适。但是这个玩具怎么玩,黄老师自己也不会,于是她研究了玩法说明,并和女孩商量可不可以从第一关开始玩。主要是考虑从第一关开始女孩比较容易想明白,可以获得成就感。小女孩同意了。开始还翻得不那么顺利,甚至只会往一个方向翻长方形的奶酪块,不会从不同角度翻正方形的,摸到规律后就翻得越来越快了,最终这个孩子闯了13关,并且主动跟老师介绍自己,可见是获得了成就感!黄老师认为介入要考虑两点:一是判断孩子到底在哪儿遇到了问题,是材料?玩法?还是其他什么?二是要考虑怎么介入,语言很重要。

段老师:我也想这么引,但还是不敢,怕引导错了。

黄老师:我为什么敢引,因为我不是带班老师,我跟段老师心态不一样。

张老师:我认为孩子之所以被困住了,是因为不知道最终对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知道了结果就会往下玩了。

褚老师:特别能理解段老师的心情,我带班也可能会犹豫。一般来说,教师对孩子有什么行为都比较了解,正因为了解,有时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录了这个孩子将近4分钟,看到她有4个动作:低头始终没看图片;看周围人;不断低下头;翻过来翻过去。这些动作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否遇到了其他什么困难?

大家似乎都认为,是因为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让闯关对这个女孩而言比较难。是不是呢?段老师说她们俩玩过3个关,孩子是知道最终小老鼠翻到什么面是对的。那原因是什么呢?

丁老师:人紧张时也会蒙的,即使知道怎么做也可能忽然不会了。所以降低孩子的压力,缓解紧张,是对的。再观察细一点就行了。

段老师:其实我就是不该有那么多心理负担。

大家都笑了。

我进一步追问:那不敢引导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人看时,不敢说话了,也不敢引导了。为什么拿不准支持不支持呢?

陈老师:我也这样。组织活动时看观摩的老师拿小本记,就会紧张。研讨时问我“你说过这句话吗”,我都忘了说没说,会断片。

我继续追问:这说明什么问题?

我还是想深挖教师思想深处的原因,努力想让教师明白,教师带班过程中要关注的是孩子,而不能老关注自己被评价的结果。

段老师自己很坦率地说:还是应该看孩子在游戏中的收获,我们挺功利的,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我肯定了她的自我反思和感悟。接着说:“我们观察得还是不细,也就是说还没有把身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像我们一直说的,只要你的支持是有想法、有依据的,不管什么时候介入、怎么介入,都是可以尝试的,尝试了才知道介入得合适不合适。所以,我们还是要放下自我,更深入地去看孩子。”褚老师和黄老师的观察和思考都是比较细致的,再加上没有对结果的考虑,所以能够尝试支持的适宜方法。

 

● 该不该遵守规则?为什么?

段老师前面提到,女孩想先不遵守规则把老鼠都翻过来,她认为这是取巧,所以提醒女孩要遵守规则。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确定能引导好,于是,我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我将问题抛给大家。

陈老师讲到了她小时候的例子。她玩拼图时,一到不会的时候,就会直接看正确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往回推,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想到的办法是逆推。

兰老师也认为,玩具最终对幼儿的价值是能动手动脑操作,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

齐老师认为,这个玩具跟拼插玩具是一个道理,有很多孩子不会做,需要看到终点,看到成功。而且图是成人制造的,代表的是成人的想法、玩法,不是孩子的,所以不妨让孩子自己尝试,先不考虑规则。

此时,我在思考。其实这里涉及孩子的学习方式到底是什么,对于孩子而言,规则重要还是独立探索解决问题更重要。上面的老师认为,在玩游戏时,应该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规则。但是,规则都是可以改变的吗?怎么让幼儿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遵守规则,什么时候可以改变呢?果不其然,有的老师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谢老师:作为智力玩具还是应该遵守规则,因为智力玩具的规则是有它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面的。如果介入,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帮助她很快学会,也能获得成功。黄老师让孩子按照图去玩,就是遵守规则,是合适的。

但更多的老师觉得应该允许幼儿改变,先尝试成功,树立自信。于是大家争论起来。

褚老师:我属于不太遵守规则的,小时候就爱创新玩法,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如果规则太难了,就会创新玩法;有时规则太简单,很快玩会了,也会创造新玩法。发现规则和学习规则并不冲突,孩子在操作中可以自然把握。关键是判断怎样对孩子最有意义,最有长远价值。在这里,孩子发现规则比学习规则更重要。

黄老师和齐老师:孩子的学习是有过程的,可以先尝试成功,在探索玩法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规则的重要,再遵守规则也不晚。

陈老师:小时候玩玩具都是在破坏了多少玩具玩法的基础上获得真理,玩法是制约我的,我就要破坏,破坏玩法是我想办法的过程。

段老师分享了“鸡兔同笼”题中研究生和土豪的不同做法。研究生复杂严谨,土豪务实,但确实也是改变了规则。正好说明,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其实规则应该是增加游戏趣味性的条件,所以应该可以改变。

我追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做法?说明什么问题?那么孩子呢?

我试图让教师们认识到,孩子是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她们提到的例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段老师:我是一个不太爱破坏规则的人,会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有影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以后我在这方面要改。

小结:希望老师们都去继续探索,大多数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指南》里是怎么说的?刚才几个老师都说到,玩具上的图是成人设计的,不是按照孩子的方式去做的,孩子难以理解。孩子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经验。所以就得多给孩子创造机会。今天的研讨有实质性进展,段老师自己认识问题,咱们老师也一起帮助了段老师,跟她共同学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