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课程质量提升之路(上)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4日
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 张晖     来源:《学前教育》2017年1期

——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为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以说,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贯彻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只有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儿童观决定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认识到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并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

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这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这些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

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园本课程、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以及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变得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才是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能被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如何才能实现对幼儿、对游戏、对幼儿园课程等理念的正确认识并真正地将理念落实在行动上?为了确保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在项目的启动阶段,作为方向性的引领,提出了以“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并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性的改变。

“六个支架”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课程改革、提升保教质量的切入口,以点带面逐步改变,体会理念的转变,体会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体会转变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保教质量提升上的落实。

 

 

通过支架1观察幼儿,发现幼儿,认识幼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幼儿,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的方式(最好是白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的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

要求: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

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幼儿。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3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帮助教师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幼儿的习惯,把观察幼儿作为日常的工作。

(二)为什么要观察3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提出每天至少观察1名幼儿、观察3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转移到幼儿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地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将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上,用心理学来解读幼儿。集体围绕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四)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在教师高控下的幼儿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亦步亦趋,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规定好的规则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在当前的情况下,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更容易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在自主活动中幼儿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五)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和游戏观的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的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在观察中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发展,体会和认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教师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

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2012年《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很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贯彻。通过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方式,教师们对《指南》进行了多轮学习。《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5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的典型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把它作为发现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察和评估课程质量的依据,而不仅仅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这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到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从而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5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更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指南》,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见案例一)

(二)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

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并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这将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使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理解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放方式。

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支架3,是让老师们充分去体会和认识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以及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会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

从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方式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时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了幼儿游戏,他们对活动室拥有了控制权,自主意识增强了。

目前在江苏尤其是农村地区,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下,支持幼儿学习发展首先要从调整活动室的空间开始。不能因为空间小、班生数多为理由维持现状。这个支架的实施要求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的空间,而不是从利于教师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见案例二)

(未完,下期待续)

注:本文中所有案例均来自于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只可作为研究学习看待,不可作为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