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创新教研形式探索计划环节游戏的选择与设计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6日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 徐淑松 刘营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10期

 

“计划—工作—回顾”是海森高区角游戏的重要常规,支持幼儿在一天之中能有自己计划活动的机会,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实施完成计划以及进行回顾。“计划-工作-回顾”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确保幼儿在区角游戏中主动学习,获得各方面的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幼儿做计划呢?基于海森高“计划”专题的培训以及实践教研,教师们开始尝试将幼儿分组并通过小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做计划。

点评:为什么计划和回顾要用游戏的形式呢?直接提问然后做记录不是更高效吗?

对于幼儿来说,“计划”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汇,通过具体的游戏,例如“手电筒”“魔法棒”等形式,可以使“计划”更为具象直观,让幼儿明白计划时间就是自己说接下来要去“做什么”的时间;同时,通过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减少在等待中的无聊感,这样老师也不用因为担心后面的孩子坐不住,而显得仓促了。

 

在教室里孩子们做计划的时候,常常看到以下几种情景:

情景一:教师请幼儿玩投飞镖的游戏,谁投准了靶心谁来做计划,没投准的幼儿排队再投,直至投准后就可以做计划了。

情景二: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听音乐传帽子的游戏,音乐停时,帽子在谁头上谁就来做计划。

情景三:教师准备若干不同颜色的几何形体,请幼儿自选一个并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答对了就开始做计划。

情景四:教师任意出示两张图片,请幼儿看图说出一句话,说完就可以做计划了。

情景五:教师准备若干彩色木棒,请幼儿依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自选一根。教师先在地面上拼摆出一个正方形,哪个幼儿手中木棒的颜色和教师手中的木棒颜色一样,就把木棒放在正方形的任意位置,然后就可以做计划了。

……

基于对教师组织计划环节时选择和设计的游戏适宜性的观察,我们发现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游戏目的偏重于决定幼儿做计划的顺序,趣味性不强;二是游戏的设计渗透的教育目标太强,游戏本身更像是一个个考题,孩子需要先答对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才能做计划,失去了游戏本身的意义。

点评:计划的游戏最重要的目的是激起幼儿做计划的兴趣,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计划。趣味性不强,总是在考孩子,这是很多计划游戏形式存在的问题。老师们特别希望通过计划游戏让幼儿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完成了,做对了,才能够做计划,那么如果没成功的话会让幼儿有很强的挫败感,打击了幼儿做计划的主动性。因此,让老师亲身体验什么样的游戏不仅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并能激发幼儿表达计划兴趣的教研形式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计划环节游戏的意义,组织设计出更适宜的游戏,我们组织了一次题为“区角游戏中计划环节游戏的选择、设计与思考”的教研活动。

整个教研过程通过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展开,明线为参与式体验研讨的逐层递进,重在启发教师理性思考;暗线为每次研讨都通过不同的小游戏展开,让教师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亲身体会游戏选择与设计的关键点是什么,重在让教师亲身体验和感受。

点评:改变师幼的互动方式从改变教研中的师师互动方式开始。大方居做了很好的尝试,从“告诉老师要这样做”到让老师体验不同方式带来的“感受”,自己感悟总结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应该怎样做”,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动性,让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幼儿园流动起来。

 

体验研讨:计划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点评:在实施计划游戏之前,很多老师都觉得做计划以“开会”的方式是最简单高效的,因为只需要提问常规问题即可,让每个孩子都听完彼此的计划,然后实施计划。通过教研讨论,特别是以游戏方式开场的讨论,老师通过体验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计划游戏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意图,帮助幼儿把计划具象化。

            

教研小游戏:《挑棍游戏》。每组一把彩色小棍,随意撒落在桌面上,教师每人用手中的小棍挑散落在桌面上的小棍,要求挑的过程中不能碰到其他的小棍,挑出一根即可。挑出小棍最多的老师代表小组发言。

 

教师一:通过小游戏让孩子爱做计划,从而养成做计划的习惯。

教师二:玩游戏做计划的同时也能渗透一些教育目标。

教师三:通过游戏决定谁先做计划,起到决定顺序的作用。

教师四:通过游戏,能激发孩子做计划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在做计划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依据教师的回答,我们一起梳理了计划环节设计游戏最核心的四个目的,即:

①把抽象的“计划”具体化,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

②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控制力;

③鼓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择和决定;

④使小组成员做计划更有序高效。

 

体验研讨:什么样的计划游戏是适宜的?

点评:比起直接告诉老师什么样的计划游戏才是适宜的,这种通过观看视频,然后带着问题对比的方式更能促进老师的深入思考,让老师感受到:并非简单有趣的游戏就不能让幼儿获得发展经验,毕竟计划游戏最直接获取的经验应该是做计划,因此不要让游戏“喧宾夺主”,变成问答或者测验。

同时,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计划能力发展阶段来选择游戏,例如小班建议选择具体的可视化游戏;中大班则可以考虑选择利用图标或写画等相对抽象表征的游戏形式。

计划游戏在组织上应把握的原则是:有趣、材料、操作、简单——有趣指的是游戏形式不要考孩子;材料是指不能空口问问题,要有道具;操作是指让孩子通过操作材料说计划;简单,是指游戏规则不要太复杂,如果步骤多,那么就分步说,让孩子能够清楚明白如何操作。

 

教研小游戏:《摇铃传球》。主持人手持串铃,教师听到串铃响后用自己的方法将球传给下一位教师,串铃停时球在谁手中谁发言。

 

此环节我们精心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计划游戏的视频,请教师观看视频并思考:这两个视频分别采取了什么游戏?这两个游戏给你带来哪些感受?哪个游戏更能让你喜欢参加“做计划”这件事?这两个计划游戏是否含有儿童发展关键经验?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观看后教师填表内容如下:

 

游戏名称

你的感受

你(孩子)喜欢哪个游戏?

为什么?

游戏的设计是否体现儿童发展关键经验(目标)?

呈现关键经验的方式

视频一

摇铃传手偶

1.快,时间短,简单

2.好玩儿,没有压力,轻松

3.有意思感兴趣

4.有趣

95%喜欢

1.刺激好玩

2.参与性强

3.有可以碰触的东西,有直接感知体验

4.游戏化

体现

1.与成人建立社交关系

2.音乐

3.专注于感兴趣的活动

4.学习态度

渗透

视频二

说图形

1.直接,无趣

2.问答式

3.用问题考孩子,幼儿有压力

5%喜欢

1.对图形感兴趣所以喜欢

2.不喜欢这类的游戏,因为不认识图形,有压力感

1.几何

2.语言表达

直接

 

通过对视频中案例的分析,教师感受到枯燥乏味而且类似完成任务或考题的“计划游戏”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因此我们总结出受孩子欢迎的计划小游戏的几个特点:有趣、好玩、快捷、简单,目的就是要让幼儿通过小游戏对计划活动感兴趣,使得他们能够顺畅地做完计划快速进入工作!

老师们一致认为,一个好玩的游戏必然能促进某些关键经验的发展,我们无需刻意将关键经验目标化地外显于游戏本身强加给孩子,只要孩子玩起来了,自然而然会在游戏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各组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带班经历在研讨时还发现,因为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需要不同、兴趣不同等使得教师对于不同孩子关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对游戏以及道具的设计和选择。

 

体验研讨:如何选择或设计计划环节的游戏?

教研小游戏:《手指小人占房子》。每位教师伸出一只手当房子,另一只手呈剪刀状,将伸出的食指和中指当做小人的两条腿,小人听音乐随意游走在每个小房子上,音乐停时没有占到房子的老师要发言。

 

教师们经过研讨小结出选择或设计计划环节的游戏的几个途径:

①翻新老游戏,让老游戏更好玩儿、更简单。

例如:将《击鼓传花》改为《听音乐传帽子》。

例如:将《占圈》改为《踩报纸》。

点评:教室里面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计划游戏的道具,老师们可以通过观察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选择。只要符合游戏组织的四个大原则,老师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设计有趣的游戏,不断扩充本班的计划游戏库资源。

 

②用新投放的材料作为游戏道具,激发幼儿对新材料的兴趣。

例如:在家庭区新投放了纱巾就可以在计划环节玩《传纱巾》的游戏。

例如:新投放的材料是照相机就可以玩《照照片》的游戏。

③融入幼儿感兴趣或时尚事物的元素。

例如:利用动画片中的道具“魔仙棒”做计划。

例如:幼儿对手机感兴趣,可以玩《打电话》的游戏或《手机自拍》的游戏。

④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如照片、幼儿的服饰等。

例如:游戏《我说你猜》,教师描述幼儿衣服的特点让幼儿猜,被猜对的幼儿做计划。

例如:将幼儿的照片制作成一面是照片,背面是照片的影子,并压好膜,幼儿随意抽一张照片根据背面的影子猜这是谁的照片,照片是谁谁来做计划。

 

 

体验研讨:我来设计计划环节小游戏

 

 

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游戏体验和教研讨论,教师们已经对设计计划游戏跃跃欲试了!看,以下是教师重新设计的计划游戏。

点评:其实,就如同孩子喜欢让老师或家长重复讲一个故事、读一本书一样,孩子也喜欢重复玩自己爱玩的游戏。所以作为老师,要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形式,可以在计划环节不断重复这些游戏,当然如果在重复中有创新有惊喜的变化,孩子会更喜欢。

其实,老师也需要重复,在重复中把这些游戏的开场白、组织形式打磨得更加细致,从中不断积累组织计划游戏的经验,从而提升专业水平。

第一组:《踩报纸》。“老师”在地上放一张报纸,“小朋友”围着报纸站成一圈,老师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大王来巡山》的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孩子们”伴着尖叫声抢着站在报纸上。看,站在报纸上的曹荣老师开始做计划了,她的计划是去艺术区画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

第二组:《聚光灯》。“幼儿”围坐一圈,教师手持小手电筒,手电筒的灯光照到谁,谁就可以做计划了。现在灯光转到了小曼老师,她的计划是去积木区和雷雷一起搭一辆能开向宇宙的汽车,这辆车的速度很快,因此要先画一个速度表,再去找可以喷火的火苗。

第三组:《魔盒》。教师说儿歌“你盘你碗你来开”,边说边点出一名“幼儿”,被点到的“幼儿”打开魔盒,魔盒里面是谁的照片,就由谁来做计划。展示时老师们在磨盒里放了手机自拍搞笑照片,其他人看到照片可开心了,期待看到下一个做计划的人是谁呢!

就这样重新设计的计划游戏展示环节暂告一个段落了,现场气氛欢快愉悦,老师们像孩子一样投入到游戏中,各小组展示完,老师们还进行了互相点评,交流了在游戏中做计划的感受和困惑,并推选出了最受欢迎的小游戏。

 

教研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这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计划环节游戏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观念和操作层面都有了新的提升。在教研的基础上,老师们都脑洞大开,设计出了很多好玩的游戏,但我们也提醒老师,在教室里实操时同一个游戏需要多次尝试,不要一味追求新颖,因为孩子也是喜欢重复游戏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参与的情况及时调整完善。

作为管理者,在教研后也及时跟进班级进行观察,收集案例,并组织开展了全园计划环节游戏的观摩活动。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被激发起来,孩子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也越来越喜欢“计划”环节,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听到一个小班的孩子在饭后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还不做计划呀?我都想玩游戏了!”

从小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那么先让孩子喜欢上做计划吧!

  

点评专家:陈宇华(首位获得美国HighScope海森高教育官方认证中国籍专家、首位将美国HighScope海森高师训体系带到中国的专家)

计划-工作-回顾作为海森高最重要的一日常规,在促进幼儿大脑发展和思维模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使孩子终生获益。通州大方居幼儿园的趣味教研,把计划游戏融入到教研形式中,相信这种以不同游戏作为开场,有很强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趣味性的教研也一定深受老师们的喜欢。管理者不再像开会灌输那样告诉老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让老师发挥主动性,在主动学习中体悟、总结、提升。有了开放的教研,我们的问题才能有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方式,我们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有准备的教师!